教育是對人生命的培育,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等層面。知識,技能與態度等層面跟社會分不開,而人從社會中認識和建立自我。然而,社會對人身分的塑造不只有控制性意含,更培養人對周遭世界的解釋力和溝通力,並進行創造意義。那麼,教育的目的不是如一般想像中讓人自由發揮,而是如Walter Benjamin所言,人有如小說的偵探,在社會中認識和發現自己和世界,並以其主體性建立與周遭世界合適的關係。
教育如何承擔這任務?第一,這牽涉教育模式;第二,這牽涉教育內容。前者關乎世界觀和社會想像的討論,後者關乎靈性教育。從事教育的基督教團體如何踐行其教育?
世界觀
基督徒習慣用「世界觀」一詞來描述基督教對世界的理解、塑造和批判。世界觀一詞不是基督教獨有,所以,有資本主義世界觀、社會主義世界觀,甚至生態主義世界觀等。然而,世界觀不只是描述性,更有指示性,因為世界觀所關心的課題是:甚麼才是美(美學)?甚麼才是好(倫理學)?甚麼才是真(知識學)?人為何要活和死?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如何將我們與其他人分別出來?簡單來說,世界觀一詞有以下兩個主要特徵:
(一) 它傾向智性、理念、理論和系統的。在智性、理念、理論和系統下,世界觀的教育模式是發展性和獨立性,甚至可量度。當問到世界觀內容是甚麼時,它可以很具體和清楚說明,甚至能辨識那些疑似它的世界觀。縱使世界觀容許個人詮釋的可能,但它已為其範圍劃了界線,不可逾越。否則,它已不是這世界觀了。
(二) 雖然世界觀沒有排他性含義,也不必然是保護主義,但當它強調A跟B群體的不同,並從而建立其成員政治身分時,一個相對地開放和包容的世界觀似乎不容易建立。正統是其最基本的考慮。
傾向以智性、理念、理論和系統等說明的世界觀是否足以說明塑造我們身分背後的社會力量呢?例如,在世界觀下,人的感受和情緒似乎被忽略了。若不是,人的感受和情感就要受制於智性的解釋和容許。然而,人的智性並非不受感受和偏見影響。那麼,問題不是智性與否,而是那一智性。此外,世界觀傾向由上而下,但卻忽略歷史和人們的經驗對世界觀挑戰的重要性。結果,強調身分塑造的世界觀往往失去為人帶來創造意義的能力,反成為一種封閉和控制力量,使人生命的多元性被壓制和約化。
社會想像
以上對世界觀的批評不是否定世界觀的意義,只是指出它的限制。在世界觀外,另一個相關概念是「社會想像」。簡單來說,社會想像關乎在同一社群裡,人們如何想像他們的社會生存、如何與他人融合一起、如何跟他人一起處事、人們相處之間的期望,並對這些期望背後深層規範的認識。社會想像有以下兩個特徵:
(一) 社會想像和期望是在形成中,非不可轉變。尤其當當下社會想像不再適合回應人的社會生活時,人們就要發展新社會想像,不拘泥於正統與否。換句話說,社會想像不只是對社會的理解,更是對社會的願景。從教育角度來說,社會想像是一個基礎,讓人自由地和共同地在它以上搭建和創造種種可能。
(二) 社會想像是經驗性的和生活性(包括感性和踐行),非理論和邏輯為主;它是下而上(由生活世界開始),非上而下(由理念開始);它的共同性是由對話和互動建立,非以身份政治建立。更重要,社會想像是身處(embodied),所以,環境對社會想像是重要。
有別於世界觀,社會想像沒有企圖要為世界觀關注的課題提供形而上的回覆,但卻從人們生活開始,透過故事、傳統、相遇等力量形塑社會想像,並這社會想像又強化這些社會力量。若世界觀是向我們智性說話,社會想像對人的影響是感情的,經驗的和生活的。然而,以無形形式滲入人們生活的力量比可具體辨認的力量更有影響力。因此,批判地欣賞社會想像是必須的。
論基督教教育
世界觀與社會想像如何影響基督教教育?又或那一種教育模式比較合適推行基督教教育?另一更基本課題是:如何理解基督教教育本質?簡單來說,基督教教育是一種靈性教育。一方面,它為一個缺乏靈性教育的社會和教育提供一個參考和批判。另一方面,它要運用其特性(宗教生活)豐富教學法。
按以上討論,我傾向認為社會想像比世界觀更貼切靈性教育的基督教教育。當坊間教育傾向重智性,輕感情;重結果,輕過程;重規範,輕創意時,以社會想像出現的靈性教育應有力量讓人們成為出身偵探。
(封面相片來源:woodleywonderworks / CC BY)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