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拥抱》:谁能帮助韩国找到新出路?

2992
赞助本文

慰安妇,一直是日本和东亚数国之间未结的难题。二战期间,日本在本国、殖民地与各国占地征召了数十万女子,写下一出又一出的历史悲剧。

长期投入此议题的妇女救援基金会表示,当初被征召为慰安妇的台湾女子估计至少1200人,其中愿意公开身份的原有58人,至今只剩3位仍在世。1998年,台湾首次出现谈论慰安妇议题的纪录片《阿嬷的秘密》,描述这些承载历史伤痛的女子所经历的悲惨身世与故事,却迟迟等不到公义伸张,2015年则再度出现了《芦苇之歌》,纪录6位仍在世的奶奶重新面对过去、弥补遗憾的过程。

《芦苇之歌》的片名灵感来自圣经〈以赛亚书〉经句:「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导演吴秀菁是位基督徒,在此议题普遍以批判、控诉之面貌呈现的浪潮中,找到了切入这些故事的新角度——「饶恕」和「疗愈」,跳脱过往悲情和仇恨的姿态,进到更深一层的议题内化、历史传承与慰藉。

韩国的强烈社会意识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韩国。二战期间,日军诱骗大量韩女担任慰安妇,连小学生也难逃魔掌;在停战的前两年内,受害的妇女人数就超过5万人。

相较于社会氛围普遍较为亲日的台湾,韩国的反日情绪一直相当浓厚。在首尔的日本大使馆前,便矗立著一座少女像,象征韩国慰安妇的痛苦。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停战70周年,亦是韩国光复70周年,韩国公共电视KBS在这年执导了电影《雪地里的拥抱》,透过两个女人在困境中互助、猜疑到扶持的情谊,回忆韩国慰安妇的心酸与历史,为受害者捍卫战后权益。

同年底,日韩达成协议,日方将针对慰安妇议题补偿10亿日圆(约2.8亿台币),希望韩方移除大使馆前的少女像,并不再提起此议题;此举遭到民间团体大力抗议,认为日方看似道歉、赔款,却未正式承认国家与法律责任,将赔偿拉低至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个人层次。由此可见,韩国的社会意识依旧普遍强烈,尤其一牵连整体民族的正义与尊严,其重视程度不同一般。

现今韩国新世代的挑战

台湾社会学者萧新煌曾在〈韩国人的恨〉 一文指出,韩国民族性中有着比其他东亚国家更深沉且普及的「恨文化」。这种在韩国近百年历史中渐变而来的特殊心理特质,不是「仇恨」,而是一种肇因于内争外患、长期累积,并内化至整体社会与文化的「怨恨」。

战后,在环境与人心的需要中,基督信仰的力量曾经帮助无数韩国百姓秉持正气、走过困境,迎接经济和属灵的复苏。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批人现今大多生活安逸、属于社会中的既得利益阶级,未将曾经白白得来的恩典分享给下一代,面对新世代的种种问题,也未挺身发声。韩国年轻基督徒对教会越来越失望,约七成信徒会在大学时期离开教会。这个热心于信仰、拥有全球最大教会和次多外派宣教士人数的国家,同时也被新世代称为「地狱朝鲜」。

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韩国已经成为连续11年自杀率最高的国家。贫富差距、升学压力、劳工剥削、政商腐败、性别不平等、就业问题、强调尊卑⋯⋯在在箝制着青年世代的身心,甚至被称为已经不奢望恋爱、结婚、生子的「三抛世代」,还有进阶抛弃买房与社交生活的「五抛世代」,最极端的,则是连梦想与希望都无法拥有的「七抛世代」。

无论是过往国族的卑屈,或是现代社会的改革,韩国都需要找到更新的答案与出路。在台湾教会一片「哈韩」的风潮中,或许我们可以像独具慧眼的吴秀菁导演一样,找到另一种角度,看见不同的层面——在各种光环下的韩国,隐藏着哪些需要?正碰上哪些问题?又有哪些问题与台湾类似?台湾的经验可以如何协助、如何交流?台湾派出的宣教士又可以发挥什么优势,互相扶持?

在凛冽如雪地的历史伤痛和现代困境中,基督徒更需要拥有不一样的眼光,在信仰里追求真相、要求公义、拥有确实又温柔的平安,才能给予社会如拥抱般温暖的安慰。

【影片】改变世界的旅程——为韩国祷告:

(剧照提供:佳映娱乐)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