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誡第二誡——破除消費主義的神壇

6448
贊助本文

走在台北的街頭,各式螢幕在爭取我們眼球的注意。開車在洛杉磯的高速公路上,各樣廣告看板競爭著我們短暫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覺間,這些形形色色的廣告正試著塑造我們的世界觀,培養我們的慾望,指導我們的行動。

提摩太・凱勒牧師曾說,「人心是偶像的製造工廠。」若第一誡「不可敬拜別的神」指出各樣在爭取我們效忠和敬拜的外在權勢,那麼第二誡「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進而使我們看清,我們最終敬拜的不是諸神,而是自己倒影。人們不只是被動的被各樣外在勢力拉扯,也主動地雕刻出各式偶像來滿足我們的需要。

我們以諸神之名,尋求自己的利益,合理化自己的私心,掩飾自己的貪婪。我們與所雕刻出的偶像達成一種默契,只要我們獻上敬拜,他們就應許給我們所追求的確幸。我們其實不是敬拜者,而是生意人。人心是偶像的製造工廠,而安全感是這些偶像的原型,是終極的偶像。

當代的偶像——消費主義的神壇

走在台灣的街頭,各樣廟宇中供奉了各式的偶像,而大部分的基督徒是不會向這些偶像跪拜的。然而我們基督徒雖拒絕向這些供在廟宇中明顯的偶像下拜,卻在不經意間參與在雕刻那無形的偶像中,向它們下拜。在當下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消費主義成為許多人敬拜的偶像,教會甚至也被引誘,活在消費主義的邏輯中。

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學家阿多諾(Theodor Adorno)認為,在現代社會中,消費者的慾望是被製造出來,其消費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大企業和廣告的操控。人們被說服自己是在追求個體的自我實現,但其實只是被動地追逐由少數人製造出來的品味和需求。消費主義告訴我們一個故事,並透過這故事不斷引導我們的踐行。

「起初,人有慾望,唯有透過消費才能被滿足。當人停止消費時,人的慾望將得不到滿足,整個世界就停滯不成長了。人類的救贖在於不斷消費,在過程中得到真正的滿足,同時促進整體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使這世界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人們透過消費主義雕刻了一尊偶像,把它供在神壇上,不時歌頌消費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神話(聖典),建立一座又一座的神殿(商場),定期到神殿膜拜它(消費),並在生活中接受消費主義的教導和規訓(廣告)。

德國神學家莫特曼認為,資本主義其實是一種烏托邦運動,不斷地創造新的需求和慾望,使我們追求增長,而不知平衡,其背後的驅動力是「人能做並擁有任何想得到的東西」這信念。

教會是不是也在無意間拜倒在消費主義的誘惑下?一個特會接著一個特會地辦;會堂擴建,裝修再裝修;不斷去尋找、引進和學習新的牧養模式……。我認為教會需要更新,特會也有價值,聚會場所坐不下了需要擴堂也很合理,適當的裝修使空間輔助我們的敬拜也沒有錯,然而我們需要誠實反省這些實踐背後真正的動機是什麼——一不小心,我們變成為了不斷創造新的需求,而提出新的產品,以保持會友的新鮮感和活力。

熱切的愛

「不可為自己做偶像,也不可做天上、地下和地底下水中各物的形象。
不可跪拜它們,也不可事奉它們,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忌邪的神。」(出 20:4-5)

十誡為不可雕刻偶像提出了一個理由:上帝是忌邪的(קָנָא)。英文聖經普遍把 “קָנָא” 翻譯為 “jealous”,轉換成中文就變成上帝是忌妒的。這無形中給人一種錯覺,認為上帝是一個愛吃醋的上帝,見不得自己所愛的百姓和別人好。

然而希伯來文 קָנָא(qānāʾ)不只是有中文「忌妒」的負面含義,也有正面的含義,「為了他人的好而採取熱切的行動」。# 上帝是忌邪的,不只因為祂愛我們,不希望我們去敬拜人手所雕刻出的偶像,更因為祂愛我們,不願看著我們任憑這些偶像掏空我們的生命,榨取我們的時間,平白犧牲了我們和我們所愛之人的幸福。

耶利米書指出人所雕刻出的偶像是虛無的(耶 2:4),是無益的(耶 2:8),並描述以色列去敬拜偶像的行為像是離棄上帝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了一個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 2:13)因著上帝對我們熱切的愛,祂命令我們不可製造偶像,也不可向這些偶像跪拜,因為在雕刻和敬拜偶像的過程中,人們所得到的,其實不是他們真正想得到的,反而失去了生命。

敬拜偶像的代價

消費主義教導我們透過消費來安撫在不確定中的焦慮。我們與商品的製造者失去聯繫,所有的商品都成為隨手可棄的物,所有的人都成為隨意可棄的人。我們本希望透過消費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和價值,增進我們與所愛之人的幸福,然而當我們把他人的存在和價值簡化成一個提供我服務的商品時,我們也活在擔心被簡化為商品的陰影下。

我們在從事消費活動互相陪伴,但焦點卻從對方轉向所消費的商品上。消費取代了關係,我們更加孤單,就更加依賴消費來撫平心中的孤單感。我們逐漸習慣透過購物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得到暫時的滿足,紓解壓力,舒緩各樣的焦慮。

自工業革命以降,人類社會從以生產為中心的社會轉變為以消費為中心的社會。為了支撐資本的成長,我們鼓勵消費;為了持續消費,我們把世界轉化成全球工廠,人與人相互壓榨。

生活在美國,我以廉價消費著在東南亞製造的衣物,在南美製造的食材,接受來自南亞提供的售後服務。在北美的我無形中參與在全球壓榨體系中,但由於購買者和生產者完全隔絕,因此在大多數的時候,這種壓榨不是被邊緣化就是被遺忘。

為了避免成為食物鏈中最底層的受害者,每個人努力地維持自己的經濟優勢,提升競爭力,生怕重新洗牌後被壓榨的是自己。在消費主義的神壇前,我們活在恐懼的陰影下。

萬物的創造者

十誡的第二誡禁止人們把受造物當作創造者敬拜。消費主義的問題不在商品本身,而在人們以商品作為自己最終的滿足,為了虛假的神話而轉離這世界的創造主,犧牲了生命中更重要的人、事、物。

消費這個行動本身也不是問題所在。人活著就需要吃、喝和追求渴望的滿足。消費主義的問題是人們被消費的慾望所驅使,讓所購得的商品形塑我們的身份,並以購買的能力和所購得的商品來評估我們存在的價值,最終為了消費而耗盡生命,犧牲了關係。

人類真正的身份不是來自外在的成就,而在於我們是按著上帝的形象受造的;人類真正的價值也不是來自我們所擁有的,而在於我們被什麼擁有。

十誡的第二誡正是創造者熱切的呼喚聲,招喚祂所愛的百姓懸崖勒馬,停止在那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旁解渴,回到那上帝那永活的泉源中得到真正的滿足,與受造萬物一同敬拜那位創造宇宙萬物的獨一真神。

(封面相片來源:garryknight / CC BY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1則評論

  1. 德國神學家 保羅田力克在1930年代後期,被希特勒驅逐出境到美國,就說,德國離開基督信奉國家主義,美國真正的信仰也是資本主義。什麽是信仰?他給信仰下的定義是”極終的関懷”。(Ultimate Concern). 一個人不能有二個主,”極終”只有一個,在嗎門和神之間只能選擇一個。那一個是我極終的関懷?這是現代基督教式微的原因,因為耶穌基督不再是多數信徒心中極終的関懷,多數只是在嘴巴上。什麼時候我們把神放在心中的寶座上,什麼時候神的道就傳開,使徒時代這樣,1980 年代中國大陸也是這樣,希望改革開放不要把中國大陸的信徒給改革了。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