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的學生自殺人數有33人。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期間,學生自殺人數已有25人。有見及此,香港教育局於2016年3月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而其報告已於2016年11月呈交。
本文無意評論這報告的可信性及其建議落實情況,反而嘗試探討應對力(coping)。應對力指個體對環境或內在需求及其衝擊所作出的恆定的認知性和行為性努力。選擇應對力,因為選擇自殺者正面對外在或內在需求及其衝擊。
從打牌說起
比林斯(Josh Billings)曾說,「生命不包括手持好牌,而是如何打得好手上的牌。」換句話說,不懂打得好手上的牌,好牌也會輸掉。比林斯所指的牌應是撲克牌,而玩的是橋牌。至於華人,我們的牌應是麻雀。事實上,麻雀比撲克牌更能體會比林斯所說。例如,「食糊」不一定要三番或以上,可以是「雞糊」,甚至「密食勝三番」。「做牌」是要睇局勢,非一廂情願。再者,「食糊」不一定是最終目的,反而阻止三個對手中最強者勝出就可以了。
麻雀比撲克牌可能有更多變數(即「摸牌」、「上牌」、「碰牌」等),而這一切更反映生命的不可預知性或彩數。打麻雀者常說,「有賭未為輸」,即總有機會。麻雀與賭博的關係不是必然(例如,有所謂「衛生麻雀」),但打牌對人的應對力可能有很重要啟迪。反諷的,那些以賭博為目的的打牌者卻甚少體會麻雀中的生命教育,甚至因賭博緣故失去家庭和自己。
情緒應對
「不怨天,不尤人。」每當看見有些人無需要有太多的努力,就可以過著不錯的生活時,我們有點不服氣,因為不論如何奮鬥,我們可能仍得不到機會和被賞識。社會太不公平了。若這是緣自制度上不公平的話,我們還可以做一點事,即建立一個更公平制度。但若這關乎個人文化資本的話,我們就要認命了,因為文化資本是從家庭條件和遺產累積而來。像打麻雀一樣,我們手上的牌主要是彩數。有人抽得好牌,有人抽得爛牌。這與公平無關。然而,持好牌者不代表他一定會贏,持爛牌者不表示他一定會輸,不但因為真的要打落才知結果,更因為幸運是不可控制的。
「輸了,還未輸盡。」生活不可缺少幽默,因為它有助舒緩我們在緊張、不知所措,甚至沒有出路處境下的無奈感。即在艱難日子,我們仍可以笑得出,仍可以以不認真態度對待輸了的事實。幽默不只是對個人有意思,更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例如,所謂輸了,只是交學費而已,所以,待交完學費後,我們會贏回所交的學費。又或矮小不是不一定不好,因為只有矮小才可以看見那些高大人看不見的事物,即各有千秋。可惜的是,我們社會傾向將挖苦別人解釋幽默、視講色情故事等同幽默。
評估應對
「大問題包括不同的小問題。」雖然手上的牌真是一副很爛很爛的牌,連食「雞糊」的機會也欠奉,但每次「摸牌」就是一個機會,對手打牌出來也成為我一個機會。改變爛牌就是從每一次機會著手,續一隻牌改變,而不是靠重新洗牌。解決不同的小問題不必然就能解決大問題,但只有將大問題化解為不同小問題時,我們才不會被大問題嚇呆了。
「最爛的可能是最捧的。」麻雀中有「十三么」。除了運氣外,選擇做「十三么」者多手持爛牌,即無法歸類。當然,要成功做出一局「十三么」絕不容易,但最爛的可能成為最捧的總是有這事。坦白說,若手持的牌可以做「清一色」不會做「十三么」呢!我無意美化艱難和黑暗,但艱難和黑暗不必然是終極。只要心思一轉,處處可以重生。
「不跟你玩。」我們要承認有些困難實在太大了。所以,逃避困難不是一件不光彩和懦弱的事,反而這是很誠實,並對自己能力有認識的人才可以有勇氣作出不跟你玩的選擇。當知道力有不逮而仍要玩,最後只會帶來對自己和他人的傷害。「不跟你玩」不表示不可以跟其他人玩,甚至玩其他遊戲。事實上,我們眾人不需要擠在同一條跑道上,反而可以另開跑道(牌局),享受玩樂。
解決評估
打麻雀牽涉技能和策略。提升技能和策略是要學習的,非與生俱來的。第一,被打敗者不要自責,因為只有失敗經驗,我們才學會應對。我從不相信有行冤枉路這回事,因為在所謂冤枉路比任何已規劃的路可能更有可能性。第二,打麻雀要學識睇形勢,懂得借力打力、收與放,不可能「死牛一面頸」。第三,打麻雀不是只有贏與輸,更有其他價值,例如,團契、頭腦活動。當我們可以在打牌中發掘贏與輸以外更多價值時,打牌策略和態度也會改變,從而更易找到滿足。
上主,開檯了
表面看來,「打好手上的牌」是個人的,但打麻雀提醒我們,打牌從來都是一場集體遊戲。在麻雀檯上的戰友不必然是敵人,而是與我一起創造新局面的人。他們與我是競爭者的關係,但競爭者不必然是仇人。事實上,沒有他們,雀局就沒有出現的可能。但當打牌變成一場你死我活的遊戲時,我們只看見輸贏,就失去享受打牌的樂趣。
打麻雀要有四個人。除了自己外,你會邀請誰一起打牌?現實是,我們很多時沒有選擇「雀友」的可能。雖是如此,但我們仍可以自籌私人牌局,自己組腳。另一方面,上主也開檯了,邀請你成為其中一位「雀友」。那麼,你要好好享受打好手上的牌,因為與你打牌的上主,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團契,即一起造夢。
(封面相片來源:sari_dennise / CC BY-NC)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