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小孩在哪裡?

3342
贊助本文
當前社會容允小孩的位置,距離耶穌為小孩設想的理想位置有多遠?

當代台灣教會對「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的理解與實踐,差不多等同於兒童主日學的標語,加上一個Q版的耶穌像,也許再加上幾個小孩,就是個典型的兒童主日學招生廣告。只是,耶穌的這句話,含意真的這麼窄嗎?

這句話,在最早的福音書裡就已出現(馬可福音10章14節),受馬可福音影響的馬太和路加福音也移植了這段記載,顯示初代教會對耶穌這個教導的重視。有人認為,在9章37節的參照下,耶穌這句話的信息淺顯易懂:凡是跟隨基督的人,都當照顧兒童。

其實,讓小孩靠近耶穌,除了讓他們享受被愛、被祝福之外,也是讓小孩在社群中得到他們的位置,並且,這個位置並不是邊陲的、聊備一格的位置,而是最靠近核心焦點的位置;這個位置也是愛與接納、赦罪與醫治、道德與神學論辯發生的中心位置。

在這個位置,任何人都不得不揭露自己脆弱不堪的一面,有時不得不接受指責,不得不吞下辯論的失敗。對有身分的成年人來說,這些形象一旦被社群中地位較低下者撞見──尤其是孩童,將嚴重威脅他們的權威形象與受尊敬的地位。再加上兒童三不五時喊餓喊渴要撒尿、怕無聊又沒耐心,也將干擾這些嚴肅的道德攻防與神學哲學論辯。

最簡單有效保障成年人權益的作法,就是把小孩通通趕出這個場域之外;小孩總是黏著媽媽,那剛好,順便把女人也一併排除在外,誰叫母愛是天性,理所當然時日已久,女人大概也跟小孩差不多,缺乏理解與思辯的能力(!)。

有人可能會反駁,貶低女人智商、把女人和小孩歸為同一類,已是19世紀的事,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教育的普及,當今這樣進步的時代,哪還有這樣的事?如果上述反駁為真,怎麼還會有前陣子在網路爆紅的家庭生活片段

突發狀況在所難免,但當事人當下的應變經常是下意識的,常反映出當事人經年累月接受到的社群規範與期待,當然也包括當事人的信念與長年所受的教育。

為什麼發現小孩闖入直播現場時,教授的第一反應是把女兒推開?最顯而易見的原因是,他認知評論和工作的場域,並不是幼兒該出現的地方。可是,為什麼不行?如果容允她在場,她或許無法充分理解爸爸的精闢分析,但爸爸自信與睿智發言的身影、試圖兼顧家庭生活與敬業工作態度,都將成為美好的身教。況且,在稍後的訪談裡她父母透露,她闖入書房的原因是深深以父親為傲。

為什麼要把小孩從工作場域趕走?

影片的另一討論焦點是教授之妻、也是小孩媽媽的反應,她為什麼這麼緊張?其實,如果一定要把小孩排除在父親的工作領域之外,她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走進書房牽走小孩,換言之,她被某些網友誤認為保母(小孩的全職照顧者),或許不全然是出於種族的偏見,她顯露著驚慌與彷彿失職了的行為,無形間揭露了她婚姻裡夫妻關係的不對等,然而,這可能是沒有容允小孩在理想位置的後果。

如果只注意孩子的「萌」樣,只針對母親的驚慌失措哈哈大笑,將錯失一個省思的機會:當前社會容允小孩的位置,距離耶穌為小孩設想的理想位置有多遠?

不止台灣,與台灣互動較頻繁的社會,似乎都傾向將社會活動區分為「大人的」和「小孩的」兩個分野,「大人」有不少專屬權限是受到保障的,相對的,「小孩」被認定為弱小、欠缺理解與自律能力、需要被照顧的,「兒童限定」的幼稚化是被吹捧、被保護、被標準化了的。青少年於是成了卡在兩個世界之間、不前不後、不成熟也不單純的一群人,無論從「大人」或「小孩」的眼光看都不符標準。

這樣的區分方式除了造成青少年無所適從之外,與個人身心發展脫節的社會期待,也造成棘手的現象正加重社群發展的負擔:兒童受到褓抱、玩耍、自我實現的需求遭到嚴重限縮與剝奪,沒有被充分滿足,反倒要求他們提早學習「像個大人」的外在行為,以致進入青春期仍無法建立健康而穩固的人際關係與自信,很可能就順勢成為不成熟、幼稚的成年人。矛盾的是,上述兩種極端的情況卻同時存在,甚至會在同一對親子關係裡出現,有時或許交替出現。

參照耶穌自己的經歷,12歲時因為與聖殿裡的經學教師熱烈討論而忘了回家,他不願受限於被保護、欠缺理解力的兒童形象。因此,他要求他的門徒對待小孩的方式,是讓小孩直接站在追求真理、認識上帝的位置──這個位置不該單單屬於成年人;換言之,在上帝面前,大人小孩一律平等。

不僅如此,關於小孩,耶穌對成年人有更積極的要求:若不能像小孩子那樣,不能進神的國。(馬可福音10章15節)他阻止大人壓抑小孩的真誠與熱情,反倒要接納與學習,不要要求他們表現出大人們過度社會化的行為。

瑞典在許多社會現象、對外政策遭外媒與境內移民譏為「(太)天真」、簡單(講好聽是樸實),不僅和荷蘭等其他歐洲國家並譽為兒童天堂,對《長襪皮皮》(Pippi Långstrump)的喜愛從1945年出版以來持續不墜,即使這本書已翻譯成近50種語言,但在其他語言文化中接受的程度都遠不如瑞典社會。

皮皮顛覆了兒童沒有力量、需要父母、無法自理、無法保護自己的形象,若不放在耶穌為小孩設想的理想位置,是難以理解的。

因此,耶穌要求讓小孩子到他那裡去,不是要我們為小孩量身訂製一套Q版福音,不是要讓小孩認識一位「簡化了的上帝」,而是讓小孩直接接觸到信仰的核心,並且在教會中、在追求真理的群體裡,和大人一樣享有受到保障的地位與機會,這才是耶穌認為小孩應該在的位置。

(封面相片來源:Twelve-Year Old Jesus in the Temple by Adolph von Menzel, 1851.)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