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小孩在哪里?

3364
赞助本文
当前社会容允小孩的位置,距离耶稣为小孩设想的理想位置有多远?

当代台湾教会对「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的理解与实践,差不多等同于儿童主日学的标语,加上一个Q版的耶稣像,也许再加上几个小孩,就是个典型的儿童主日学招生广告。只是,耶稣的这句话,含意真的这么窄吗?

这句话,在最早的福音书里就已出现(马可福音10章14节),受马可福音影响的马太和路加福音也移植了这段记载,显示初代教会对耶稣这个教导的重视。有人认为,在9章37节的参照下,耶稣这句话的信息浅显易懂:凡是跟随基督的人,都当照顾儿童。

其实,让小孩靠近耶稣,除了让他们享受被爱、被祝福之外,也是让小孩在社群中得到他们的位置,并且,这个位置并不是边陲的、聊备一格的位置,而是最靠近核心焦点的位置;这个位置也是爱与接纳、赦罪与医治、道德与神学论辩发生的中心位置。

在这个位置,任何人都不得不揭露自己脆弱不堪的一面,有时不得不接受指责,不得不吞下辩论的失败。对有身分的成年人来说,这些形象一旦被社群中地位较低下者撞见──尤其是孩童,将严重威胁他们的权威形象与受尊敬的地位。再加上儿童三不五时喊饿喊渴要撒尿、怕无聊又没耐心,也将干扰这些严肃的道德攻防与神学哲学论辩。

最简单有效保障成年人权益的作法,就是把小孩通通赶出这个场域之外;小孩总是黏着妈妈,那刚好,顺便把女人也一并排除在外,谁叫母爱是天性,理所当然时日已久,女人大概也跟小孩差不多,缺乏理解与思辩的能力(!)。

有人可能会反驳,贬低女人智商、把女人和小孩归为同一类,已是19世纪的事,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教育的普及,当今这样进步的时代,哪还有这样的事?如果上述反驳为真,怎么还会有前阵子在网路爆红的家庭生活片段

突发状况在所难免,但当事人当下的应变经常是下意识的,常反映出当事人经年累月接受到的社群规范与期待,当然也包括当事人的信念与长年所受的教育。

为什么发现小孩闯入直播现场时,教授的第一反应是把女儿推开?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他认知评论和工作的场域,并不是幼儿该出现的地方。可是,为什么不行?如果容允她在场,她或许无法充分理解爸爸的精辟分析,但爸爸自信与睿智发言的身影、试图兼顾家庭生活与敬业工作态度,都将成为美好的身教。况且,在稍后的访谈里她父母透露,她闯入书房的原因是深深以父亲为傲。

为什么要把小孩从工作场域赶走?

影片的另一讨论焦点是教授之妻、也是小孩妈妈的反应,她为什么这么紧张?其实,如果一定要把小孩排除在父亲的工作领域之外,她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走进书房牵走小孩,换言之,她被某些网友误认为保母(小孩的全职照顾者),或许不全然是出于种族的偏见,她显露着惊慌与仿佛失职了的行为,无形间揭露了她婚姻里夫妻关系的不对等,然而,这可能是没有容允小孩在理想位置的后果。

如果只注意孩子的「萌」样,只针对母亲的惊慌失措哈哈大笑,将错失一个省思的机会:当前社会容允小孩的位置,距离耶稣为小孩设想的理想位置有多远?

不止台湾,与台湾互动较频繁的社会,似乎都倾向将社会活动区分为「大人的」和「小孩的」两个分野,「大人」有不少专属权限是受到保障的,相对的,「小孩」被认定为弱小、欠缺理解与自律能力、需要被照顾的,「儿童限定」的幼稚化是被吹捧、被保护、被标准化了的。青少年于是成了卡在两个世界之间、不前不后、不成熟也不单纯的一群人,无论从「大人」或「小孩」的眼光看都不符标准。

这样的区分方式除了造成青少年无所适从之外,与个人身心发展脱节的社会期待,也造成棘手的现象正加重社群发展的负担:儿童受到褓抱、玩耍、自我实现的需求遭到严重限缩与剥夺,没有被充分满足,反倒要求他们提早学习「像个大人」的外在行为,以致进入青春期仍无法建立健康而稳固的人际关系与自信,很可能就顺势成为不成熟、幼稚的成年人。矛盾的是,上述两种极端的情况却同时存在,甚至会在同一对亲子关系里出现,有时或许交替出现。

参照耶稣自己的经历,12岁时因为与圣殿里的经学教师热烈讨论而忘了回家,他不愿受限于被保护、欠缺理解力的儿童形象。因此,他要求他的门徒对待小孩的方式,是让小孩直接站在追求真理、认识上帝的位置──这个位置不该单单属于成年人;换言之,在上帝面前,大人小孩一律平等。

不仅如此,关于小孩,耶稣对成年人有更积极的要求:若不能像小孩子那样,不能进神的国。(马可福音10章15节)他阻止大人压抑小孩的真诚与热情,反倒要接纳与学习,不要要求他们表现出大人们过度社会化的行为。

瑞典在许多社会现象、对外政策遭外媒与境内移民讥为「(太)天真」、简单(讲好听是朴实),不仅和荷兰等其他欧洲国家并誉为儿童天堂,对《长袜皮皮》(Pippi Långstrump)的喜爱从1945年出版以来持续不坠,即使这本书已翻译成近50种语言,但在其他语言文化中接受的程度都远不如瑞典社会。

皮皮颠覆了儿童没有力量、需要父母、无法自理、无法保护自己的形象,若不放在耶稣为小孩设想的理想位置,是难以理解的。

因此,耶稣要求让小孩子到他那里去,不是要我们为小孩量身订制一套Q版福音,不是要让小孩认识一位「简化了的上帝」,而是让小孩直接接触到信仰的核心,并且在教会中、在追求真理的群体里,和大人一样享有受到保障的地位与机会,这才是耶稣认为小孩应该在的位置。

(封面相片来源:Twelve-Year Old Jesus in the Temple by Adolph von Menzel, 1851.)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