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神學,所為何事

12325
贊助本文

「您為什麼讀神學院,當傳道人?」這不只是我,每位牧師、傳道都會被問到的問題。很感謝提出這個問題的會友、家人、朋友和牧者同工,不管出於關心或好奇,對於每個牧者或是在神學院接受裝備的神學生,都是很重要的提醒,借用文天祥〈正氣歌〉的名言:「讀聖賢書,所學何事?」那麼,讀神學,做神學,所為何事?

許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以自己的例子來說,必須很誠實的說,在年少的求學階段,並沒有將進入神學院與當傳道人當作第一志願,寫作文「我的志願」,也沒有「牧師」這個項目。職場打滾那些年,經歷了些起伏波折,在一個特殊的機緣與幾位牧者鼓勵下,嘗試投考神學院,錄取後還幾度躊躇「到底要不要念?」,入學後依然自我詢問,經常在祈禱中與上帝討價還價。受派當傳道人,也常懷疑:「李某人,你真的可以當傳道人嗎?」,再三反省「做神學,所為何事?」。

雖然,「讀神學」有來自上帝特殊的呼召,但不能用「呼召」來簡化一切問題,就像《在邊緣處,恩典留痕》的書裡,作者孫寶玲牧師提醒,「上主的呼召,不是逃避操練的藉口,反而是加強操練的動力;上主的呼召,不是權杖,是洗腳的毛巾!」必須覺悟接受神學教育本身操練,成為那條為人洗腳的毛巾,或是,成為抹布,擦拭最骯髒的地方,無論是個人、社會或是教會裡面最髒的地方。

因此,「讀神學,所為何事?」就是認識上帝,學習耶穌,成為僕人,為人洗腳。千萬要小心,當別人當牧者是「屬靈領袖」時,牧者就要經常回到「讀神學」主要目的「做僕人」之中,而且要持續研究神學,當然,神學,不是拿來「吊書袋」或炫耀賣弄,而是謙卑在上帝面前,更深刻認識上帝、認識人與認識自己。加爾文(John Calvin)說過「認識上帝與認識人這兩種認識是息息相關的」,意思是,真正「認識上帝」才能「認識人」;真正「認識人」才能「認識上帝」。

以上是對「讀神學」的反思,比較偏向進入神學院成為全職傳道者的路線。不過,必須要打破「讀神學」只限牧者養成教育的觀念,每個人都需要接受神學的薰陶與啟蒙,每個人都能夠且必須讀點神學。

當前台灣與華人教會界,有很多領袖訓練、小組長培訓等,表面上,看似有那麼點「平信徒神學教育」的樣子。但是,這些培訓課程,是否偏重以方法與實用為導向,值得觀察。對於,基督信仰真正的「道」在哪裡?例如,什麼是「拯救」?上帝、耶穌、聖與我何干?什麼是「罪」?聖經如何形成?教會歷史、各教派差異等?似乎很少碰觸。

另一個的問題是,對於信仰或教義,教會容易用單一或過度簡化的標準答案,很少鼓勵信徒更深入去研究與思考,教會也沒有投入太多的資源去從事信徒的神學教育。甚至還聽過,有些牧者害怕信徒與年輕人對神學有興趣,以及鑽研神學,深怕因而不聽話,難以牧養與對話,危及牧者權柄!這種情況,好像回到宗教改革之前的光景,教會嚴禁信徒讀聖經,沒有普及化的聖經翻譯,完全由教皇主導教會來掌控神學論述與聖經詮釋的權力。

如此一來,使得華人與台灣教會界呈現「事工策略主導教會發展」而不是以「神學主導教會發展」的情況。神學,逐漸在華人、台灣教會界中被邊緣化,神學彷彿只關在神學院裡面,專屬培育傳道者的教育,一般的教會、牧者、信徒很少接觸到神學,談論神學,更難以實踐出有神學為根基的宣教行動。

很可惜的是,現今教會界大多重視策略、方法、組織、新媒體,偶有幾個恩賜充滿的名牧登高一呼,雖然不是「通靈少女」,可是卻有那麼點類似,教會渴望有個權威或典範開出仙丹妙藥,一勞永逸,神學的聲音不見了!

失去神學的聲音,華人、台灣教會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很難提出強而有力的回應,宣教策略沒有紮實的神學為基礎,難免出現荒腔走板的言論與行徑。沒有神學的教會,怪不得亂象頻傳,有時鑽石、金粉、機票亂亂飛,有時陷入權力誘惑,或是與整個社會脫節,因為失去了神學的思辨與討論能力,教會難以與社會對話。

回到教會本身,今年是宗教改革500週年,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加爾文、慈運理(Ulrich Zwingli)、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諾克斯(John Knox)等,都是以「做神學」為初衷,因其論述與反省,清楚看出教會問題核心,產生改革行動,影響世界。二次世界大戰,卡爾巴特(Karl Barth)、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有深刻的神學反省與行動,不向納粹低頭,真正展現「真理使人得自由」的信仰力量。反觀,現今的台灣與華人教會界,並不是以「做神學」為主流,沒有神學的聲音,教會又如何改革進步?停止「做神學」的教會,又如何「防腐」,難免沉淪腐敗而不自知。

期盼,台灣與華人教會界、基督徒重新思考「做神學,所為何事?」以此做為新的進步與改革的開始,將神學從學術或培育傳道者的高塔中「解放」出來,使神學能生活化、普及化、平民化。

電影《食神》的名言「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為食神」,同樣的,教會與基督徒,只要有心、用心,人人都是神學家。有「巷口社會學」、「芭樂人類學」等普及化的社會科學相關論述的網站,或是「哲學星期五」等公民論壇,誰說神學不可以?說不定哪天出現「雞排珍奶談神學」或「神學禮拜天」,就是下一波的革新與盼望的開始。

(封面相片:馬丁路德)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