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婚禮我可以成為一個『新人』,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成為一個對他人痛苦有更多想像力的人……」在自己的婚禮上,林奕含以精神病患的身分這麼說。
是什麼原因,使得一個新娘不惜讓滿室賓客尷尬不安,也要自白長年與精神病共處的人生?她一鳴驚人的處女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講述一位喜愛文學的純真13歲少女,被已婚補教名師誘姦、強暴、性虐待,最後發瘋──改編自真人真事。是什麼原因,使她堅持寫出這個故事?
在林奕含考大學那年,她被媒體大肆封為「最漂亮的滿級分寶貝」,同時也是「台南怪醫千金」。各種標籤如同一襲華美的袍,披張在她身上,卻沒有人聽見袍下逐漸崩壞的內心所發出的吶喊。今年4月27日,在她的作品五刷之後,林奕含主動離開人世,之後發生的種種風波,讓我們逐漸明瞭她舉動背後的理由──獨自承受龐然苦痛至今,她的書寫並未期望帶來救贖,而是要人們看見這個世界的深沉黑暗,與書中的思琪同情共感。
身為基督徒,我們可以是個對他人痛苦有更多想像力的人──如果我們確實正視在十字架上受苦的基督。每年的復活節,教會無不盛大歡慶,有些地方的文化還加上了象徵生命的兔子與復活節彩蛋;但是別忘了還有受難日,在榮耀的復活之前,必須先經歷的是羞辱的死亡。基督毫不保留地,在十字架上承擔起全世界的罪,包括暴力、虐待、背叛、離棄以及死亡,正是為了交換我們所經歷的這一切,好讓相信祂的人得以起死回生。在凝視黑暗之後,我們是不是能夠更寬容、更堅定地,成為這個世界所需要的改變?
雖是小說,卻比新聞更真實的故事
「思琪的初戀是李老師。因為李老師把她翻面,把他的東西塞進去。那年的教師節思琪才十三歲,這個世界和她原本認識的不一樣。如果這是愛情,為什麼覺得暴力?為什麼覺得被折斷?為什麼老師要一個女學生換過一個女學生?如果這不是愛情,那滿口學問的李老師怎麼能做了以後,還這麼自信、無疑、無愧於心?」──《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它是一個關於女孩子被誘姦的故事。」林奕含在新書發表會上,為作品下了個註腳。「當你在閱讀中遇到痛苦,我希望你不要認為『幸好是小說』而放下它,我希望你與思琪同情共感。」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不只是一個少女的悲劇,在此之外,林奕含也寫出了這個悲劇的環境因素:家庭環境對性的壓抑,使得思琪無人能求援;書中的老師利用權勢、人脈、裸照威脅與甜言蜜語,讓房思琪與其他被盯上的女孩無處可逃,只能困在監獄般的後宮當中,逐漸粉碎殆盡。
關於精神病的去污名化:微觀的、個人的凝視痛苦
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或者僅僅只是耳聞媒體上的引述、網路上的討論,都難以迴避作者想傳遞的巨大痛苦。要能凝視這樣的痛苦,不逃避、不戲謔,不僅艱難,甚至違反人類的天性。但這並不代表這麼做不值得一試。「痛苦是真實的,它從來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是快樂的孿生。因為我們以為不會有人喜歡痛苦,所以我們習慣將其掩蓋……痛苦也是珍貴的;而當痛苦真的被聽見、珍惜與理解時,人與人之間真誠相會所產生的美,順道帶來了療癒的可能。」心理師方格正如此寫道。
不令人意外地,這個世界並不擅長面對痛苦。甚至對於無法理解的罪惡,就輕易的貼上標籤,化約一切,彷彿這樣就能讓新聞中的悲劇事件離自己更遙遠。
「每次看見網路上『該去看精神科了』的譏諷,我就很痛苦……這個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想像是多麼扁平啊。在網路上罵髒話的是精神病,在新聞裡砍殺前女友的是精神病──無須診斷,社會自會診斷。」在《你該去看精神科了》一文中,林奕含如此述說。而她寫下房思琪的故事、在婚禮上自白精神病史的理由,無非是希望更多人願意凝視這些痛苦,不逃避、不戲謔。「我並不勇敢。生病這多年,我身上的爛瘡比身體本體還大,我真的一點也不勇敢。但是,只要多一個人以後看見精神病的社論願意多想一下,就足夠了。」
不只是用體制解構它:巨觀的、社會的帶來改變
除了精神病,林奕含自殺引發社會譁然的另一個面相,則是性暴力帶來的傷害,也是她在小說中如實呈現的。關於房思琪的故事,林奕含在專訪中幾度強調:「別輕易以體制去解構它,因為一旦如此,就如同視『房思琪』為個案,當作無數個被害者中的分母……他們在談結構時,一個一個的房思琪,是不是就從大網子漏下去了?」
我想,她在意的是,如果以「更大的格局」來思考,房思琪們的苦痛彷彿就被抹滅了一般,化約為性暴力受害者的統計數字,成為那幾百、幾千、幾萬分之一。但是,用這樣的眼光看事情,房思琪們的痛苦就一定會被抹滅嗎?有沒有可能,我們能夠看見房思琪們的痛苦,同時為此做些什麼?
在林奕含過世之後,她的父母如此聲明:「她寫書的目的,是希望社會上不要再有第二個房思琪,希望天下的父母、善良的男孩、女孩和男人,都能用溫柔和溫暖的心靈來一起保護房思琪們。」當我們深切地凝視黑暗,該如何終結這些苦痛?即使在群情激憤中,把當年傷害林奕含的加害人揪出來,或許能夠一時消解眾人對痛苦的焦慮,卻無法避免下一個房思琪事件再度發生。並不是要為加害人脫罪的意思,但是關了一個狼師,能夠就此杜絕一切傷害嗎?在凝視他人的痛苦之後,終究,如果希望社會上不要再有第二個房思琪,就需要從更大的面向著手。
以對話式的性教育,取代教條式的遵循
「剛剛在飯桌上,思琪用麵包塗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學校教育的改變、家庭教育的改變,甚至法律上的改變,都是可能的一步棋。如果要防止孩子受到性暴力傷害,父母對性事避而不談、甚至將性視為羞恥之事,反而會帶來更大的危險,孩子對於性的了解,就會來自同儕私下口傳、誇張的色情片與言情小說,影響了對性事、身體與異性的認知。「這樣我要怎麼教小孩?」事實上,任何新聞、漫畫或電影,都可以是討論的媒材:究竟神對性的心意是什麼?而罪又是如何扭曲人們對性的認知?
如果僅僅強調「婚前要守貞」、「婚後要忠貞」,甚至只強調愛情婚姻要「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卻沒有讓人意識到熱戀情侶耳鬢廝磨之際,彼此結合的衝動是多麼強大,欠缺性知識的女孩男孩對於親吻、撫摸、擁抱會帶來的強烈感受一無所知,一旦遇上這樣的場景,該怎麼持續尊重彼此的身體界線?又要怎麼在快感衝擊(或驚嚇)之下,做出純粹本於自主意志的決定?那個「不可以」究竟是牧師說的、爸媽說的,還是自己清楚明白的意志?如果說「可以」,又究竟是出於對方的要求,亦或自己充分理解後的選擇?
光是教條,無以拯救靈魂。我們需要以開放式的對話談心、談性,教導孩子尊重自己與他人的身體界線,不為性別貼上特定標籤(男生不能哭、女生要溫柔……),更需要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爸爸媽媽永遠陪伴你、愛你、接納你,好讓房思琪們在遭遇危險、困惑不安的時候,能夠有求援的管道。
除了性教育,也有些人在討論從立法著手、從學校著手。如果林奕含的死能夠帶來眾人的關注,而這關注除了嗜血的、獵奇的,更包括心疼的、堅定的;如果林奕含的死,能夠使更多人討論如何防堵那些隱沒在暗處的罪惡,我想,一定還有很多過去沒有實現的做法,能夠保護房思琪們不再獨自承受苦痛。
讓你心中的盼望,成為黑暗中的光
當你凝視黑暗,黑暗也凝視著你,我想總是有兩種選擇:閉上眼,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或者是正視黑暗,讓你心中的盼望,成為黑暗中的光。願我們不單是願意想像他人的痛苦,在進一步地看到社會結構的敗壞之後,更是願意踏進去帶來改變,並且相信事情會不再一樣。
讓我們一起在這個世界,成為光。
(封面相片來源:林奕含臉書)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我認為,奕含可能是因為當時年紀太小,分不清楚性(被誘姦)與愛(誤以為自己愛上老師)這兩者的分別/關聯。
當老師的人擁有權力-孩子會誤以為那是一種寵幸,而誤以為那是愛。
而但是社會文化裡,以及自我的良知上,會一直提醒她自己是被欺負的受害者。
而且,社會裡變態的性文化,更讓她好奇這些行為,又代表什麼?性的確讓人肉體滿足,但就算是被誘姦而產生性愉悅,並不代表那就是愛。
錯誤的行為就是錯了,不需要把愛與錯誤行為混為一談。
此外,若有人認為此例可倡議為”兩情相悅”,那麼,以後當老師的只要看上那一位學生,再用職權之便讓學生愛慕與欣賞。發生性行為後,即使父母反對,也可稱之兩情相悅?
實在是是非不分,本末倒置。
此外,性教育”若不”建立在正確的觀念之下-
1.健康的兩性關係/
2.兩性互動友誼與愛情差異/
3.鼓勵孩子與異性發展精神層面友誼(而不是先教保險套使用方式/探索彼此身體或性行為開始)/
3.性行為與婚約關係/
4.性行為愉悅與情感關係…,甚至
5.變態性行為心理人格的原因…
我們面對越來越多輕易嘗試性行為得病的青少年/花俏的性愛遊戲/虐待變態式的追求性刺激…,這些名目張膽的性文化,正在大大方方每天播送,我們又有什麼立場去跟孩子說[不鼓勵/不建議/拒絕]呢?
我們真正應做的,是大人先搞清楚什麼是”應該先給孩子的正確觀念”,讓孩子不要一下子跳進性-這個”目前”毫無章法,隨你所慾,只需尊重/兩情相悅就好…等像深不可測的危險海域裡,讓他們自由探索而不給與先備的界線概念/保護意識。這樣,再多的性文化(與性有關的任何教育)都無法解決性行為-(既重要卻又危險)所帶來的種種傷害。
大人實在需要先搞懂-一個正確/健康的立場是甚麼?再來與孩子談什麼是性教育?
老實說…不要怪父母,因為目前每個人”都搞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