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廣泛鬆土的宣教路線

3341
贊助本文

在華人的宣教歷史,有所謂的「戴德生路線」與「李提摩太路線」。「戴德生路線」注重牧會、植堂,直接傳講福音信息,這也是長久以來多數華人神學院在培育牧職人員時較為推崇、灌輸的事奉觀念。相較於戴德生路線,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重視以文化事工實現福音使命,在政治、傳媒、教育、科技、社工等領域進行廣泛性的鬆土工作,培養未信者對基督教的良好印象,進而益於福音種子的散播。

多才多藝的李提摩太

李提摩太在當時的外籍宣教士中可謂「多才多藝」,他傳教、翻譯、辦報紙、興辦大學、從事政治活動,在這些領域他都做得有聲有色(詳參《李提摩太的雄心報紙膽》)。 很可惜在21世紀的今天,李提摩太在140多年前所使用的觀念與方式,仍未得到今日教會界的重視。

事實上,戴德生路線與李提摩太路線這兩種宣教策略都同等重要!這兩種宣教理念並不衝突,各有優點,且必須相輔相成。兩種路線都需要有工人投入、委身!可惜現今大部分的臺灣教會多鼓勵信徒獻身戴德生路線的事奉,卻少鼓勵會友進入主內出版社、媒體任職,或是鼓勵信徒藉由寫作成為「文字宣教士」。

李提摩太在中國參與救災及文教工作,與李鴻章、張之洞等官紳友好,讓當時一部分的知識分子對基督教產生好感,但李提摩太所採取的宣教路線被不少當時的宣教士覺得太過激進,連他自己的差會也未必完全站在他那邊。

李提摩太於1890年退出原本的差會,把大多數時間用來從事文字工作,他後半生所做的「文字宣教」影響深遠,李提摩太死於主後1919年,距今已將近100年,但他在清朝末年所主持的「廣學會」,至今依舊在香港以「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的形式活躍,其出版品在華文教會界仍頗具影響力。

支持今日的文字宣教士

當教會的各樣事工需要教友慷慨解囊,尤其當異文化地區宣教的宣教士發聲時,教友多半心甘樂意以用金錢、禱告支持,希望他們的事奉大有果效;然而,在文字機構裡默默無聲耕耘的「文字宣教士」(編輯、記者、書房同工等),卻鮮少被記念。

在宣教史上,文字工作一直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很多人因為一本贈閱的《聖經》、《荒漠甘泉》等屬靈出版品,或是一本福音小冊子,讓原本失喪的生命起了化學變化。一般平信徒不見得都有機會能夠親自到地極去傳福音,但透過對文字工作的支持,藉由文字的力量,將神的話語傳遍世界每一個角落,有分於基督的大使命。

令人遺憾的是,近幾年基督教出版業也和一般非基督教出版社一樣,深受網路、閱讀習慣改變,以及產業不景氣的影響,主內不少出版社的書籍銷售比起10年前大幅衰退了7成以上。換言之,十幾年前在臺灣可以銷售2000本的某類型屬靈書籍,在當下的出版環境下僅能賣出600本。銷售量衰退的結果,致使某些主內基督教出版社不敢再像十幾年前一樣積極向美國購買中文版權翻譯出版,為求生存只好承接印刷與幫人「代工」編輯出書,甚至將一部分的人力與財力轉而開發文創商品。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可以藉著閱讀與購書送給福音朋友來支持文字工作。閱讀屬靈好書不單單可以提昇我們信仰的廣度與深度,也是對主內出版機構的支持。試想,如果有一天主內出版社與主內書房的經營更加困難,惡性循環下屬靈讀物、聖經工具書等紙本書逐漸成為稀有,屆時神國的拓展勢必受到限縮,此番光景並不是你我所樂見的。

(封面相片來源:廣學會出版之《萬國公報》,由宣教士林樂知所編,被認為是中國發行最久,影響最大的一份雜誌。)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