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的教會組織:允許忠誠反對者

4900
贊助本文

一個容許反對聲音的組織,總能在時代的變遷過程中,透過不斷自省的過程,與時俱進,常保活力。500年前馬丁路德所開啟的宗教改革,無疑就是在行將窒息的基督教信仰群體內部激起對於信仰價值的重新反省。

最近,在台灣超過一個半世紀以上歷史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內部,有一小群會友發起名為「改革中!長老教會」的連署聲明。主要是由於長老教會總會的年會議事過程長年來並未公開透明,而今年年會更規定「請勿拍照、錄影、錄音、手機直播」。因此,這項聲明提出三大訴求:議事公開透明化、會議參與者比例應該反映性別和年齡,以及考慮弱勢群體及反對歧視性言論。

從時代變遷和民主參與的角度來看,這項針對長老教會參與的訴求不僅符合長老教會代議制度的精神,更符合當前世界及台灣社會的民主潮流。當台灣已進入民主體制20餘年,民主的訴求早已從早年要求政府開放公平公正的選舉,邁向前幾年風起雲湧的公民運動所訴求的「反黑箱」、決策公開透明、公民參與,以及兼顧各種弱勢群體的多元價值。

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威權時期,曾自詡為「時代的先知」,基於信仰良知,公開向當權者提出基於人權民主理念的訴求。然而,一個信仰群體或教會組織最大的難題,往往不在外來壓力,而是它能否真誠地面對內部的不同聲音,去和各種聲音對話,並找出新時代的信仰詮釋。處在2017年,這個台灣社會最具有歷史傳統的基督教會當前正面臨著這項挑戰。

信仰群體往往容易以信仰之名,而壓制了不同生命情境的人所詮釋出的信仰觀點。因此,允許反對的聲音存在,甚至允許激烈的信仰和神學辯論,都是必要之事。信仰觀點上的爭辯,其實就是基於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理念之爭。

一甲子前的政治情境參照:「反右運動」與《自由中國》雜誌

長老教會內部這個改革的聲音,讓我想起今年正好是中國「反右運動」60週年,當年的台灣也出現知識份子訴求組織反對黨的聲音。海峽的兩邊,遙相輝映,但卻都如曇花一現。只因為當權者的「絕對權威」不可挑戰。

在中國方面,1956年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在完成了農業集體化和工商業國有化之後,發動了為期兩年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運動。原本毛澤東發動這項運動,是希望號召知識份子針對中國領導層官僚化的問題進行批判,讓大家得以「大鳴大放」。然而,當後來知識份子的批判指向共產黨領導層的本身時,卻遭受到嚴厲的迫害。

(1957年發生於中國的「反右運動」)

1957年,共產黨喉舌《人民日報》開始將那些批判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人定位為「右派」,駁斥他們利用大鳴大放的機會,妄想推翻共產黨統治。於是,中共開始了激烈的「反右運動」,被打擊最嚴厲的對象是屬於民主黨派「中國民主同盟」的領導人羅隆基、章伯鈞、儲安平等人。

這批民主黨派的人士,當年之所以沒有跟隨國民黨到台灣,而留下與中共共同建立新中國,是因為他們相信中共是基於民主的理想而建立的政權。很不幸地,經歷這場「反右運動」後,這些對中共政權具有期盼的知識份子再也不見容於當權者,成為中共建政後少有的民主聲音,中共政權至少在政治的領域已經掃除了和中國式社會主義相左的言論和思想。

民主黨派人士章伯鈞之女章詒和的著作《往事並不如煙》一書,就以動人的文筆述說了這段中共反右鬥爭下的民主派人士的理念和故事。

在當年的台灣,在蔣介石總統於台灣建立的反共威權體制之下,同樣有一批自由主義的知識份子早已創辦《自由中國》雜誌,針砭時政。該雜誌在1950年代初期,儘管對政權有所批評,但都未曾出現組織反對黨的聲音。當年的自由主義知識份子胡適,甚至主張,若要實行民主憲政,必須讓國民黨內部自動分裂成不同的派系。

然而,胡適這種想法,後來遭到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的檢討。1957年,《自由中國》雜誌第16卷第7期,朱伴耘發表〈反對黨!反對黨!反對黨!〉一文,開啟了該雜誌後來主張在國民黨之外成立一個有實質意義的反對黨的聲音。

該文的重點在於,強調所謂「反對黨」不是形式意義的,而是實質意義的。其意甚明:當年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雖然有像青年黨和民社黨等反對黨,但這些政黨只是執政黨國民黨的「友好」政黨,並且志不在提出與執政黨不同的政策,取得執政權。因此,朱伴耘在該文建議這些形式意義的反對黨,退出國民黨的友黨地位,「聯合與其他與在朝黨意見不同人士形成一個強大的反對黨,志在監督在朝黨以備人民的選擇合法而取得整個政權」。

很可惜地,戰後台灣的組織反對黨的聲音只持續了約3年之久,便於1960年雷震籌組中國民主黨後,完全受到當權者打壓。

異議不是異端

異議者在威權的年代提出反對的聲音,是因為這些人相信,沒有人可以永遠壟斷對於「人民意志」的詮釋權,因此,一個健康的政治體制必須容得下異議的聲音,才能讓這個社會常保活力。

相對於此,當年基督教之所以開啟對於天主教會的反省之聲,也是因為改革的倡導者深知,人類的智性和靈性都有限,沒有人能夠壟斷對於「上帝旨意」的詮釋權。透過擁有不同信仰體悟與生命經歷的人之間的傾聽、辯論與對話,得以讓人們對於上帝的認識更為完美。

在堅守一些核心教義(例如:愛人如己、三一神論等)的前提下,沒有任何人的信仰主張,可以隨意地被指責為異端。這些基於不同生命經歷和信仰體悟的人所發出的聲音,其實可以補足其他人認識上帝的視野和觀點。

盼望在民主參與年代下的基督教會,也能夠與時俱進,容許更多「同樣信仰、不同體悟」的「忠誠反對者」,發出異議的聲音。

(封面相片來源:chop1n / CC BY-NC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