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到底少了什么?

4230
SONY DSC
赞助本文

据闻,因为一般人的品德不够优良,所以才要把《弟子规》规划为品格教育补充教材,及早灌输学童是非观念。

《弟子规》相传为清代山西绛州秀才李毓敏所作,一说改编朱熹的《童蒙须知》而成,目的在教育成年农民识字、不犯法。全文分八段,第一段序文引自《论语学而篇第六》,其后六段分述日常合宜的行止,最后一段更像教室守则兼广告,但其整体内容与儒家经典思想颇有违背。值得注意的是,在作者在世及死后百余年间,《弟子规》乏人闻问,直到21世纪突然以「经典」之姿在两岸爆红。

学校教育里的「生活与伦理」课程,只核对「理论上的」行为表象是否正确,不问动机和目的,也不要求实际上的实践,伦理教条只是使人符合思想规范的工具;「公民与道德」也相仿,20世纪对「天道」认识,已然随着儒家思想一并衰微,道德只得围绕着一个被剜除了的核心打转。于是,像《弟子规》这类具体要求教条实践的文本重见天日,一时间唤起了不少人对实践知识理论的渴望,也呼唤更多人以功利的角度来占领这个道德规范的空壳,觊觎更多施展在他人身上的权力。

工具理性

什么是「工具理性」?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把事情做好的道理,例如《弟子规》中的:「执器虚,如执盈」──拿空的器皿就像拿满的器皿一样。这句话的衍伸义也是很好的待人处事原则:对待没有负责事工的人、退休的传道人、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就跟对待在教会里活跃、大有恩膏的传道者、值得投资的人一样。甚至在这句话里可以看到的持平、恒定态度,是跟「在小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路加福音16章10节)相去不远的。

工具理性没有不好,问题只是:我们台湾人习惯用工具理性,去看待「不能用工具理性对待的事」。例如:道或上帝(不管祂是哪个宗教的「上帝」)。

「我们还要假设上帝只聆听基督徒的祷告吗?如果祂有在听的话,毫无疑问,祂一定也听得到一位不相信上帝的印度教徒之祷告,或一位佛教徒的喃喃自语,无论人对祂的概念是什么,祂都在听。……不然还有谁?甚至一位无神论者的问题,或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上帝也在听。」(《辛克深度灵修之路》215页)

所谓「宗教是心灵的寄托」,仿佛是将上帝视为一种置物箱的概念(不然要放哪里?)采取工具理性来「使用」上帝;于是,属于上帝的位置(第一因)空缺了,或者被一个意图掌握一切的「我」占据。与「心灵寄托」相对的「敬拜」,是承认上帝是上帝,承认祂是至善而我不若祂完全,承认「我」无法「利用」祂,承认「我」无法左右祂,承认「我」无从逃离祂,并放弃用工具理性来与祂打交道。

然而,赖以建构的知识系统,是剜除了「上帝」的价值体系,规避了「天道」的儒学,跳过了「第一因」的哲学,还能成其「道德」吗?

──这正是《弟子规》没有涉及的思考:没有「人道本于天道」的指引,没有形上和逻辑的思辨(嗳,当初只是为了识字不要要求太多!)于是,与儒学核心思想背离的《弟子规》,竟成了当代佛教最好利用的读物。

佛教读物该退出校园吗?

已有不少基督徒提出这样片面的主张,比《弟子规》更受到批评的是《静思语》。但这个主张涉及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教会内的同工不愿意去碰触的,却是迟早要面对的:政教分立原则。

《弟子规》虽不是和尚写的,却被佛教用以传递其无神论的思想,其实佛教也不是台湾的主流宗教,其信徒比例约15%而已。属于有神宗教、信众号称上看台湾人口六成五的道教,与地方政治势力牵扯不清已是不争的事实,道教徒或许尚未警觉佛教经典侵蚀了道教的部分核心精神,否则,凭道教的政治实力,把区区《弟子规》和《静思语》逐出校园岂是难事?(信徒统计数字根据杨国枢、瞿海源:《变迁中的台湾社会》239-276页)

由于不愿深入了解对方,台湾基督教与道教也鲜少对话,更遑论合作,不过,若有朝一日真有那么一天,基督教会倒是需要先想想:如果要求这些佛教经典退出校园,「得胜者」和「彩虹爱家」不也该一起退出?否则岂不是双重标准、两样砝码?

宗教事务该退出公领域吗?

既然基督教会也承认,人具有由上帝赋予并保障的自由意志,个人独立选择的自由和能力,也该获得尊重与宽容,不该因为是不是基督徒而有所差别。然而,「把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身上,等于是没把人当作自由独立的自我,没把人看成具有自选人生目标的能力。」(桑德尔:《正义》241页)

换言之,基督徒在面对教外人士和公领域时,也当有尊重不同的价值观的雅量,「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翰一书4章19节),同样的,上帝出于爱而赋予我们自由意志,所以我们要尊重并主动保障其他人的自由。

既然身为基督徒的我们,都曾气愤子弟在接受「义务教育」(不能选)的同时,也不得不、半强迫、迫于群众压力(没有力量遂行或坚持自己的选择)而背诵、抄写《弟子规》和《静思语》,我们也当反省:在「得胜者」和「彩虹爱家」的授课时段,学生的选择自由有没有被我们尊重和保障?既然耶稣对我们的要求是要「像天父那样完全」(马太福音5章48节),我们对学生自由的尺度,也当宽大到容允他们公然反对基督。

向往一个以基督教文化建立的社会,不表示要把基督教的价值观强加在他人身上。上帝是正义的,我们就该用像祂那样的方式对待其他人;当思想上帝对我们的爱,我们也当以同样宽大的爱对待邻舍,让这样的爱,在这不深知基督教精神的社会里蔓延──「不要激动、不要叫醒我所亲爱的,等他自己情愿。」(雅歌2章7节)

《弟子规》缺少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天道」精神,因此无法补足一般人缺失的道德实践,同时,因为它并非儒家经典,并且被某些佛教团体收编为其宣教读物,甚至沦为某些牺牲他人自由以攫取权力者的工具,因此,《弟子规》作为义务教育之品德教育补充教材的正当性,是值得探讨的。

(封面相片来源:ALAN Life / CC BY-NC-SA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