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故事繼續寫下去

3380
贊助本文

幾年前,台南北門區鹹鹹的土地上,倏地蓋起一座洋派的「水晶教堂」,外型模仿關島「聖拉古娜教堂」(S.T Laguna Chapel),根據旅遊書的說法,「極簡而純白的水晶教堂充滿異國風情,並與周遭水面的倒影相互襯托,夢幻的美景無不令人心神嚮往,是婚紗攝影及婚禮的熱門地點。」

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很快就擠爆這個全新的人工景點,然而從一個基督徒的角度來看,「水晶教堂」不僅與周遭的文化歷史扯不上關係,更稱不上是教堂,充其量只是一個巨大的玻璃建築物而已。

距離水晶教堂幾步之遙的「台灣烏腳病醫療文化紀念園區」,其實更值得遊客造訪。1960年代,布袋、北門、學甲、義竹一帶的居民,因為長期飲用含有砷的地下水,許多人染上烏腳病,雙腳潰爛,生蛆發臭。


當時出身於北門的王金河醫師,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中會之託,正在故鄉開拓北門嶼教會,芥菜種會孫理蓮牧師娘便邀請王金河共同開設免費烏腳病診所,由芥菜種會出錢、王金河出力,就連遠在埔里的謝緯醫生,每週也會前來義診。眾人就這樣展開長達25年的烏腳病診治工作。

這段期間,王金河醫師夫婦不僅會親手挑除病患腐爛雙腿上的蛆蟲,還會帶著病患唱詩禱告,更免費提供三餐、甚至幫忙安葬貧困的病患。截肢的病患在痊癒之後,因雙腳行動不便無法工作,王金河、孫理蓮以及北門嶼教會便籌資設置「烏腳病患手工藝生產中心」,由王金河夫人王毛碧梅負責經營及訓練,為病患尋得生存之道。

實際走訪紀念園區,能夠親眼看見當年的診所、手術室、診療台、以及各種醫療器具,並可透過診間牆上文字,感受王金河醫師決定為病患截肢時的掙扎與痛苦。如今空蕩蕩的北門嶼教堂以及診療空間,彷彿時空已經凍結在烏腳病絕跡的那一刻,很難想像當時人聲鼎沸的模樣。

一旁的北門嶼教堂,在藍天豔陽襯托下顯得格外典雅,不禁讓人好奇現今究竟還有多少人在此聚會。幾經探詢,得知北門嶼教會仍屬支會而非堂會,由於青壯人口外移嚴重,聚會人數始終不多,牧者迫於現實無奈,因此流動率極高,多是甫自神學院畢業的傳道師在此牧會。

近日有機會再次走訪北門嶼教會,發現這裡有了令人驚喜的變化。去年自玉山神學院畢業受派到此的潘亞欣傳道,熱切分享這一年來所經歷的奇蹟。

潘亞欣說,抵達之初,她在教會門口整理花草,社區居民看見後,主動送來50株養殖場淘汰的蘭花,還自告奮勇幫忙養花妝點教會門面,附近也有從事廣告事業的居民主動前來教會敲門,協助設計入口看板、加裝活動宣傳架,目的是希望北門嶼教會及烏腳病紀念園區能夠被更多人看見。在談話中種花的阿伯告訴潘亞欣:「教會很重要!水晶教堂沒有故事,但是北門嶼教會有故事!」

一群在地阿公阿嬤在前來協助整理教堂時,分享小時候跟著王金河、謝緯、孫理蓮共同的生活經驗,回憶兒時在教會參加各種節日、一同唱歌、一同用餐的難忘時光,更主動詢問教會是否還有活動能夠參加?這些故事讓潘亞欣驚覺這些長輩雖然不是基督徒,卻都從小在教會出入,跟教會有很深的情感連結。

為了讓阿公阿嬤重溫兒時記憶,北門嶼教會去年舉辦多場活動,連當地廟宇的廟公都豪爽告訴潘亞欣「傳道,我來教你廣播!」透過廟宇大聲公的放送,社區裡的阿公阿嬤牽著小孫子的手,一同前來感受他們小時候的教會生活。面對社區長輩積極詢問教會是否有辦給老人參加的活動,潘亞欣笑著表示,「這下可要積極尋找資源才行!我們要讓故事繼續寫下去!」

在擔任《台灣教會公報》記者的職涯中,時常發現越是弱小的肢體,反而越能彰顯上帝的愛與同在。面對信仰前輩留下的偉大故事,不管被誣陷挖人心肝做藥的馬雅各、被潑屎尿的巴克禮、被暴徒縱火焚燒的甘為霖、疲勞駕駛車禍身亡的謝緯等人,都已經是不朽的傳奇。基督徒,你也願意挺身而出,在最幽微之處分享上帝的愛,用自己的生命讓故事繼續寫下去嗎?

(封面相片來源:bravesheng / CC BY-NC-ND;北門嶼教會,圖右為與之相連的芥菜種會免費診所紀念館)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