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事继续写下去

3399
赞助本文

几年前,台南北门区咸咸的土地上,倏地盖起一座洋派的「水晶教堂」,外型模仿关岛「圣拉古娜教堂」(S.T Laguna Chapel),根据旅游书的说法,「极简而纯白的水晶教堂充满异国风情,并与周遭水面的倒影相互衬托,梦幻的美景无不令人心神向往,是婚纱摄影及婚礼的热门地点。」

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很快就挤爆这个全新的人工景点,然而从一个基督徒的角度来看,「水晶教堂」不仅与周遭的文化历史扯不上关系,更称不上是教堂,充其量只是一个巨大的玻璃建筑物而已。

距离水晶教堂几步之遥的「台湾乌脚病医疗文化纪念园区」,其实更值得游客造访。1960年代,布袋、北门、学甲、义竹一带的居民,因为长期饮用含有砷的地下水,许多人染上乌脚病,双脚溃烂,生蛆发臭。


当时出身于北门的王金河医师,受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台南中会之托,正在故乡开拓北门屿教会,芥菜种会孙理莲牧师娘便邀请王金河共同开设免费乌脚病诊所,由芥菜种会出钱、王金河出力,就连远在埔里的谢纬医生,每周也会前来义诊。众人就这样展开长达25年的乌脚病诊治工作。

这段期间,王金河医师夫妇不仅会亲手挑除病患腐烂双腿上的蛆虫,还会带着病患唱诗祷告,更免费提供三餐、甚至帮忙安葬贫困的病患。截肢的病患在痊愈之后,因双脚行动不便无法工作,王金河、孙理莲以及北门屿教会便筹资设置「乌脚病患手工艺生产中心」,由王金河夫人王毛碧梅负责经营及训练,为病患寻得生存之道。

实际走访纪念园区,能够亲眼看见当年的诊所、手术室、诊疗台、以及各种医疗器具,并可透过诊间墙上文字,感受王金河医师决定为病患截肢时的挣扎与痛苦。如今空荡荡的北门屿教堂以及诊疗空间,仿佛时空已经冻结在乌脚病绝迹的那一刻,很难想像当时人声鼎沸的模样。

一旁的北门屿教堂,在蓝天艳阳衬托下显得格外典雅,不禁让人好奇现今究竟还有多少人在此聚会。几经探询,得知北门屿教会仍属支会而非堂会,由于青壮人口外移严重,聚会人数始终不多,牧者迫于现实无奈,因此流动率极高,多是甫自神学院毕业的传道师在此牧会。

近日有机会再次走访北门屿教会,发现这里有了令人惊喜的变化。去年自玉山神学院毕业受派到此的潘亚欣传道,热切分享这一年来所经历的奇蹟。

潘亚欣说,抵达之初,她在教会门口整理花草,社区居民看见后,主动送来50株养殖场淘汰的兰花,还自告奋勇帮忙养花妆点教会门面,附近也有从事广告事业的居民主动前来教会敲门,协助设计入口看板、加装活动宣传架,目的是希望北门屿教会及乌脚病纪念园区能够被更多人看见。在谈话中种花的阿伯告诉潘亚欣:「教会很重要!水晶教堂没有故事,但是北门屿教会有故事!」

一群在地阿公阿嬷在前来协助整理教堂时,分享小时候跟着王金河、谢纬、孙理莲共同的生活经验,回忆儿时在教会参加各种节日、一同唱歌、一同用餐的难忘时光,更主动询问教会是否还有活动能够参加?这些故事让潘亚欣惊觉这些长辈虽然不是基督徒,却都从小在教会出入,跟教会有很深的情感连结。

为了让阿公阿嬷重温儿时记忆,北门屿教会去年举办多场活动,连当地庙宇的庙公都豪爽告诉潘亚欣「传道,我来教你广播!」透过庙宇大声公的放送,社区里的阿公阿嬷牵着小孙子的手,一同前来感受他们小时候的教会生活。面对社区长辈积极询问教会是否有办给老人参加的活动,潘亚欣笑着表示,「这下可要积极寻找资源才行!我们要让故事继续写下去!」

在担任《台湾教会公报》记者的职涯中,时常发现越是弱小的肢体,反而越能彰显上帝的爱与同在。面对信仰前辈留下的伟大故事,不管被诬陷挖人心肝做药的马雅各、被泼屎尿的巴克礼、被暴徒纵火焚烧的甘为霖、疲劳驾驶车祸身亡的谢纬等人,都已经是不朽的传奇。基督徒,你也愿意挺身而出,在最幽微之处分享上帝的爱,用自己的生命让故事继续写下去吗?

(封面相片来源:bravesheng / CC BY-NC-ND;北门屿教会,图右为与之相连的芥菜种会免费诊所纪念馆)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