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教會運作的潛規則

4193
贊助本文

「不可同時事奉主又事奉金錢。」((馬太福音6章24節)──這如果是是非或單選題,相信絕大部分的基督徒都不會選錯,但如果這是一題應用題或配合題,答案可能就很多元了。現實情況也相去不遠,不少基督徒或教會的決定與決策,不禁讓旁觀者迷惘:決定性的關鍵究竟是金錢?或是聖經的教導?

路加福音整理了耶穌的語錄,並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生動又扣人心弦的故事:浪子回頭、好的撒瑪利亞人、無知的財主,並記下跟從耶穌的婦女們、呼召撒該等動人的事蹟。感動之餘可別忘了,路加也是共觀福音書當中,唯一毫不留情批判財富和有錢人的書卷:「但是,你們現在富有的人要遭殃了,因為你們已經享夠了安樂!現在飽足的人要遭殃了,因為你們將要飢餓。」(路加福音6章24~25節)

路加的理想也不是只停留在「劫富濟貧」而已,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他期望生活在社會各階層的每個基督徒,都用自己的雙手工作(不是資本利得),用工作所得供應比自己更匱乏的人(使徒行傳20章34-35節),金額多少根本無關宏旨,關鍵在於那是辛勤工作賺得的。沒有人該坐享其成,沒有人該身為「消費者」!甚至沒有人該用「善行」來行銷自己、謀取權力!

路加的大書儘管在今天的新約聖經裡被約翰福音一分為二,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失去了上、下卷的連貫性,仍然呈現出基督教會逐漸形成伊始,便已對羅馬帝國的各階層、各民族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使不同社經地位、文化背景的人,都對耶穌的福音傾心,甚至成為教會的一分子。路加展現出初代教會的多元,也揭示出人心的複雜。

不僅如此,使徒行傳裡的「凡物共用」,更是令人津津樂道,並影響深遠,不斷有人認為這是社會主義仿效的原型。葛德‧泰森(Gerd Theißen 1943- 港譯戴歌德)在《福音書與初期教會政治》一書中稱之為「愛心共享主義」,但他也不無遺憾地推測,這可能是區域性、部份實踐了的計畫或理想。畢竟,古今中外,千古不變的現象是「分配不均」和「自私」,並且,也或多或少影響了教會的決策模式。

如果懷抱著一個有益天下人、且可長可久的理想,該不該竭盡所能地讓理想實現?

以太過簡單或非常「務實」的想法來思考,許多很好的想法胎死腹中係因唯欠東風,所以,只要找到大金主,事情就簡單了。是嗎?真是太簡單了!

麻煩的是權力。

很遺憾的,從台灣現今的主流媒體、大型慈善團體和許多教會的經歷看來,錢出得多的、股份大的,聲音就大、決定權在握,黑的可以說成白的,採購可以綁標,少數可以代表全體,可以決定災民必須吃、穿、住什麼,奉獻者可以決定教會要不要買、買什麼品項樣式型號的管風琴。

反正,當今記者掙扎著為五斗米折腰,似乎只好把專業和風骨束之高閣;不滿失去決定權的災民就是假災民!有人願意(高額)奉獻,教會巴結討好都來不及,哪有骨氣說不要?

路加早已預見了這些危機,並且在這些亂象當中指出當代基督徒的責任:基督徒可以為國家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尤其是為「反對金錢至上」的價值觀見證、發聲,警醒地嗅出並頑強抵抗政治權力的造神手法,只要宣揚基督福音的自由不受到威脅,基督徒都是奉公守法的善良公民。

當代有些教會喜愛自詡為先知,卻對兩千年前路加的警告和期許毫無所覺,任人靠著金錢和善行來主導教會,任由會眾成為有錢人的附從,甚為可惜。

藉由書寫保羅的臨別贈言(使徒行傳20章17-36節),路加也揭露了另一個更務實的理想:帶職事奉,反對教會資助神職人員。泰森指出,路加的想法有違耶穌的名言:「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於是路加以耶穌的另一句名言:「施比受更為有福」(35節),來軟化自己的立場。

事實上,路加看出了倫理上的危機:如果神職人員的財務無法獨立、自給自足,除非他們願意降伏於聖靈的保守與提醒,否則他們沒有理由比記者更能保持言論與批判的獨立性。反過來說,若以「工人當得工價」作為神職人員支領謝禮的合理性,是否教會內所有的事工都當待價而沽?無價的愛心也將無量貶值!

不過,顯然路加「不認為」一個有益天下人、且可長可久的理想,就該竭盡所能地付諸實現,然而,2000年來,教會決策的軟弱,讓我們不得不承認路加犀利的睿智,並感謝他提出了這樣的理想,成為歷代教會的明鏡,讓我們一望即知:教會很容易從他指出的這些痛處開始腐敗。

(封面相片來源:IMDB;The Wolf of Wall Street劇照)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2 意見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