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教会运作的潜规则

4483
赞助本文

「不可同时事奉主又事奉金钱。」((马太福音6章24节)──这如果是是非或单选题,相信绝大部分的基督徒都不会选错,但如果这是一题应用题或配合题,答案可能就很多元了。现实情况也相去不远,不少基督徒或教会的决定与决策,不禁让旁观者迷惘:决定性的关键究竟是金钱?或是圣经的教导?

路加福音整理了耶稣的语录,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生动又扣人心弦的故事:浪子回头、好的撒玛利亚人、无知的财主,并记下跟从耶稣的妇女们、呼召撒该等动人的事蹟。感动之余可别忘了,路加也是共观福音书当中,唯一毫不留情批判财富和有钱人的书卷:「但是,你们现在富有的人要遭殃了,因为你们已经享够了安乐!现在饱足的人要遭殃了,因为你们将要饥饿。」(路加福音6章24~25节)

路加的理想也不是只停留在「劫富济贫」而已,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他期望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每个基督徒,都用自己的双手工作(不是资本利得),用工作所得供应比自己更匮乏的人(使徒行传20章34-35节),金额多少根本无关宏旨,关键在于那是辛勤工作赚得的。没有人该坐享其成,没有人该身为「消费者」!甚至没有人该用「善行」来行销自己、谋取权力!

路加的大书尽管在今天的新约圣经里被约翰福音一分为二,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失去了上、下卷的连贯性,仍然呈现出基督教会逐渐形成伊始,便已对罗马帝国的各阶层、各民族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使不同社经地位、文化背景的人,都对耶稣的福音倾心,甚至成为教会的一分子。路加展现出初代教会的多元,也揭示出人心的复杂。

不仅如此,使徒行传里的「凡物共用」,更是令人津津乐道,并影响深远,不断有人认为这是社会主义仿效的原型。葛德‧泰森(Gerd Theißen 1943- 港译戴歌德)在《福音书与初期教会政治》一书中称之为「爱心共享主义」,但他也不无遗憾地推测,这可能是区域性、部份实践了的计画或理想。毕竟,古今中外,千古不变的现象是「分配不均」和「自私」,并且,也或多或少影响了教会的决策模式。

如果怀抱着一个有益天下人、且可长可久的理想,该不该竭尽所能地让理想实现?

以太过简单或非常「务实」的想法来思考,许多很好的想法胎死腹中系因唯欠东风,所以,只要找到大金主,事情就简单了。是吗?真是太简单了!

麻烦的是权力。

很遗憾的,从台湾现今的主流媒体、大型慈善团体和许多教会的经历看来,钱出得多的、股份大的,声音就大、决定权在握,黑的可以说成白的,采购可以绑标,少数可以代表全体,可以决定灾民必须吃、穿、住什么,奉献者可以决定教会要不要买、买什么品项样式型号的管风琴。

反正,当今记者挣扎着为五斗米折腰,似乎只好把专业和风骨束之高阁;不满失去决定权的灾民就是假灾民!有人愿意(高额)奉献,教会巴结讨好都来不及,哪有骨气说不要?

路加早已预见了这些危机,并且在这些乱象当中指出当代基督徒的责任:基督徒可以为国家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尤其是为「反对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见证、发声,警醒地嗅出并顽强抵抗政治权力的造神手法,只要宣扬基督福音的自由不受到威胁,基督徒都是奉公守法的善良公民。

当代有些教会喜爱自诩为先知,却对两千年前路加的警告和期许毫无所觉,任人靠着金钱和善行来主导教会,任由会众成为有钱人的附从,甚为可惜。

借由书写保罗的临别赠言(使徒行传20章17-36节),路加也揭露了另一个更务实的理想:带职事奉,反对教会资助神职人员。泰森指出,路加的想法有违耶稣的名言:「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于是路加以耶稣的另一句名言:「施比受更为有福」(35节),来软化自己的立场。

事实上,路加看出了伦理上的危机:如果神职人员的财务无法独立、自给自足,除非他们愿意降伏于圣灵的保守与提醒,否则他们没有理由比记者更能保持言论与批判的独立性。反过来说,若以「工人当得工价」作为神职人员支领谢礼的合理性,是否教会内所有的事工都当待价而沽?无价的爱心也将无量贬值!

不过,显然路加「不认为」一个有益天下人、且可长可久的理想,就该竭尽所能地付诸实现,然而,2000年来,教会决策的软弱,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路加犀利的睿智,并感谢他提出了这样的理想,成为历代教会的明镜,让我们一望即知:教会很容易从他指出的这些痛处开始腐败。

(封面相片来源:IMDB;The Wolf of Wall Street剧照)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2 意见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