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每年恪守的齋戒月(Ramadan),今年恰好在6月24日仲夏節(Midsommar)當天開齋,基督徒紀念施洗約翰,穆斯林慶祝開齋,一齊慶祝,好不熱鬧。
誠然,基督宗教也有在復活節前40天開始守「大齋」的傳統,即一日當中除一餐正餐外,早晚僅補充少許零食或奶製品;只是,如今按傳統守大齋的基督徒已經不普遍了,守「小齋」、不食用溫血肉的基督徒,倒是時有所聞。
伊斯蘭教派與社會也有嚴謹與開明之分,甚至宗族長對規例的解釋也有獨斷與寬鬆的差別,但即使開明、理性、行事自由的穆斯林,和只是從眾、不知為何齋戒的穆斯林,持守的齋戒傳統都接近基督教的大齋要求:從日出到日落之間禁食,其他生理活動減至最少。即使身處高緯度地區,夏季凌晨3、4點即日出,半夜10、11點才日落,穆斯林也仍勉力守齋。
病弱、孕哺婦女、小孩和旅行者免齋,這點固然與基督宗教傳統一致;但對食物需求極高的青少年,按理可自行決定「是否練習守齋」,大多也謹守齋戒。因此,齋戒月期間,守齋的穆斯林相當普遍。
或許有些人感到困惑:齋不齋戒,有差嗎?
就連耶穌自己也禁食40天之久,他指出,禁食可以成為一種心靈的操練,提醒自己「人活著不單靠食物」。其實,不只對基督徒,這對講究吃穿、重視物質生活的台灣文化來說,也可以是很好的對照、詰問與反省。
或者有些人感到詫異:我基督徒豈可與穆斯林相提並論?
德國18世紀大文豪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牧師之子,差點去唸神學,當然也是基督徒;在他的名劇《智者納坦》裡(Nathan der Weise,中文故事收錄於《萊辛寓言》),藉一個小故事來闡述全劇的核心信息:
有個富有的家族世代一脈單傳,象徵族長權力的金戒指便毫無爭議地代代相傳,直到某一代族長有三個兒子,他難以決定哪個兒子才是他最疼愛的、該把戒指傳給他,於是他求助於金匠,另打造兩只一模一樣的戒指,在臨終前分別戴在三個兒子手指上。老族長逃避了他的難題,三個兒子卻為了誰才是父親身後的代表而兄弟鬩牆。
劇中,這三個兒子清楚地象徵世上的三大宗教:基督宗教、伊斯蘭和猶太教。父親當然只有一位,而且是同一位。萊辛藉由智者納坦的口,求問世人:為什麼不能體察父親的心,理解祂刻意造成差異的用意,卻為了權力你爭我奪?
同根手足若能互相欣賞彼此的優點,不是很好嗎?
三大宗教的關鍵差異就在耶穌身上:猶太教不認為耶穌就是基督;伊斯蘭不認為獨一真神之外還有任何值得敬拜的對象,並且也不能理解,獨一真神會與凡女生下獨生子。然而,由於源出同一,幾部宗教經典交互參照、轉注,或許有助我們明白字裡行間的真實。
幾年前有幸遊歷梵諦岡時,信步至附近一間基督宗教書店逛逛(可能在義大利境內),才進門,塞滿整面牆的「聖經」就讓我吃了一驚,店員問我要找什麼,我隨口問有沒有德文聖經,店員接著問:「有,妳要哪一種的?天主教的、新教的、猶太教和穆斯林用的,可蘭經我們也有德文版的,還是妳要基督宗教協同翻譯的耶路撒冷版?」十幾世紀前,即已有皈依伊斯蘭的知識份子,援引猶太教經典來注釋可蘭經經文和先知聖訓。(參張耀杰:《伊斯蘭與基督教的大同神話》)
猶太教和基督宗教的舊約聖經中,亞伯拉罕獻的是以撒,可蘭經卻記載亞伯拉罕(易卜拉欣)獻的是以實瑪利。令人在意的不是孰真孰偽,就像沒有必要鑑定哪個金戒指才是祖傳的一樣,而是「獻上為祭」的意義遠遠超越個人生死、親情、權力,是像「長子的名份」那樣令人稱(妒)羨、受祝福的身分。
因著伊斯蘭教融合、交流、發展出來的文化,也曾輝煌燦爛很長一段時間,且在哲學、數學、醫學、建築、美術、文學和飲食技藝方面,很早就有長足的發展,是人類文明重要且關鍵的資產;若沒有伊斯蘭文化,就不會有今日的人類文明,基督教文化也會遜色許多。
任何宗教的極端主義和故步自封,都是危險的;伊斯蘭如是,基督宗教若然。如果基督徒一味指責穆斯林眼裡的小木屑,卻不檢討自己眼中的大木屑,不僅失之真確,更有雙重標準的嫌疑。有人把伊斯蘭極端主義的興起,歸咎於歐洲列強的殖民,但這未必是全部的原因,畢竟,伊斯蘭廣泛流傳已千餘年,信奉伊斯蘭的國族領袖可不是第一次在政治上失勢;然而,無可規避的關鍵起因,卻是教育失當,與欠缺「寬容」(Toleranz或譯「接納異己」)。
具有突尼西亞血統的瑞典作家柯米日(Jonas Hassen Khemiri 1978-),則以小說《一隻紅眼睛》(Ett öga rött 2003,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2007年上映)向萊辛的寬容信念和文學理念致敬,小說諧謔批判種族主義的同時,也重申一再遭有心誤讀的可蘭經詮釋:真正的戰士,不是為了信念殺人,而是戰勝自己內心的軟弱。
在萊辛其他的劇作與作品中,一再強調「理性與寬容」,因此他成了德語文學「啟蒙運動」(die Aufklärung)的代表人物,如今,《智者納坦》也成了德國高中生必讀的讀物,更是各地劇院不斷翻新的常演劇碼。近年來不斷有人倡議,當代台灣人也需要來一場「啟蒙運動」,好好學習「理性」與「寬容」。我們台灣的基督徒也可以好好想想吧?
(封面相片來源:Oliver Fantitsch c/o Ernst Deutsch Theater;施朋格(Wolf-Dietrich Sprenger)執導的《智者納坦》,2016年10月1日在德國漢堡恩斯特德語劇院首演劇照。)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