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與人權:上主宣教(missio Dei)

3361
贊助本文

當下現況

發展一詞含意進步、改善和實現等理念。我們用甚麼準則衡量發展?又或發展應向甚麼目標邁向?跟不同非政府組織一樣,天主教會指出發展目的應以人類優先。由教宗保祿六世於1967年3月頒布的《民族發展》通諭就是一例。 然而,以人類優先的立場有別於生態學要批評的人類中心主義。以人類優先要防止發展主義受資本主義影響,反成為去人性的發展。

於1990年,聯合國設計出人類發展指數(HDI),重點是人類及其能力獲得發揮應成為發展主要目標,其中包括健康、知識,並有體面的標準生活。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人類發展2016年報告》,香港分數是0.917(總分是1,越高分越好),並在188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12(因政治因素,台灣沒有被列為考察國家之一,但台灣政府按人類發展指數準則計算,台灣排名是22(2014年))。

香港的發展成就是肯定的,但香港提供給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資料中,有關健康範疇不包括政府醫療開支、有關教育範疇不包括學童學習壓力、有關收入範疇不包括生活支出(尤其是房屋)、有關性別範疇不包括LGBT的權利、有關人類安全範疇不包括政治干擾、有關就業與退休保障範疇不包括身心障礙者就業數據和缺乏保障力的強制性公積金、有關環境可持續範疇不包括回收、有關貿易與金融範疇不包括過份倚賴中國資金和工商業單一化。

此外,財富公平分配的堅尼系數、貧窮指數、社會與政治參與、社會資本、對國際社會的承擔、與充權相關政策等也不是考慮之列。若將這一切因素列為量度準則的話,香港的總分數一定不會這麼高。若人類及其能力獲得充分發揮是發展目的的話,甚麼阻礙人類獲得充分發揮?又甚麼令人可以充權呢?

人類發展三部曲

人類發展是一個不斷擴大每個人的自由的過程,以確保所有人都能對生活做出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選擇。這裡所說的自由包含兩個基本方面:以功能性活動和可行性能力為代表的福祉自由,以及以話語權和自主權為代表的能動性自由。

1.功能性活動指一個人希望達到的狀態或從事的活動,例如心情愉快、營養充足、身體健康、擁有自尊、參與社區活動。

2.可行性能力指一個人可能實現的各種功能性活動(狀態和活動)的集合。

3.能動性指一個人能夠為了追求自己認為重要的目標或價值,自由採取行動並實現期望的結果。

人類發展關注關乎個人,但這個人卻不是純粹個人際遇,而與共同福祉(common good)有關。共同福祉指那些容許社會和其成員相對地可以更完整和更容易使他們成全的社會生活條件之總和。天主教社會訓導說,

共同福祉不是包括一個社會裡每一個主體的美好之總和。它是屬於每一個人,也是公共,因為它不可將個人和社會分割。只有在一起,我們才可以得著它、強化它和保障其有效性。正如一個人的行動是道德在於做好的事,社會的行動達到它的道德水平就是當這些行動帶出共同福祉。共同福祉可以被理解為社會層面的道德美善¹。

然而,要避免共同福祉成為政權對市民生活的操縱(例如,共產主義國家)或以漏斗理念而偏向對既得利益者優待,我們需要從社會的弱勢群體中個體經驗入手,思考共同福祉指甚麼,並如何實踐。就此,我從一位執紙皮婆婆的遭遇說起。

執紙皮婆婆的遭遇

案例:一位75歲婆婆在中環碼頭執紙皮,幫補生活,沒有申領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按婆婆描述,當日有人主動向她買幾個紙皮。為了不需推著這些紙皮,婆婆就賣給他。她犯的「罪」,是非法販賣。她被檢控的時候全身只有34元,她被帶返警署,要以30元擔保,只剩下4元乘車回家。

這是她個人遭遇,但卻非特殊個案。按關懷貧窮學校於2016年1月訪問了127名在不同地區的拾荒者。有85%拾荒者是60歲以上,其中更有30%為80歲的長者。他們有98%主要是拾回收紙皮。那麼,她的遭遇不純是她個人不幸,更是一個社會議題。以下,我試從人類發展的功能性活動、可行性能力和能動性等三方面認識這婆婆的遭遇。

1.這婆婆希望達到的狀態或從事的活動:

表面看來,她希望從執紙皮和買賣紙皮中獲取收入,因為她沒有申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以下簡稱綜援),滿足其基本需要。除生存外,她對自己生命有甚麼要實現的希望呢!對一個仍在生存掙扎者來說似乎是奢侈的,但為何她只能考慮生存課題呢!這是因她個人缺乏能力想像、一個不善理財者的結局還是她是在一個財富分配不均社會發展的受害者呢?此外,她選擇不申請綜援反映她自力更新的決心還是對綜援有錯誤理解下的選擇?若是錯誤理解,誰有責任呢?我們沒有預設答案,只有直接跟她相遇,聆聽她的故事,才認識她的經歷。

另一方面,這婆婆的經歷挑戰我們對執紙皮一事本身已存在的論述。例如,執紙皮是一件不潔、阻街和破壞環境的活動。在這論述下,我們看不見這婆婆所表現的尊嚴(例如,自力更新),也缺乏從環保欣賞執紙皮者對社會的貢獻,只從去污角度看待執紙皮。因此,我們不會思考如何讓執紙皮者有安全工作環境和合理報酬等。以上說法不是要浪漫化執紙皮,但我們也不要將執紙皮污名化,反而我們要與執紙皮者相遇,被他們教導,也挑戰他們,從而讓雙方都提升了。

若青少年服務有外展服務,長者何嘗不需要呢!長者服務不應只關注硬件設施,更要有真實的人際相遇,因為面容是不可被數字取代的。聽聞政府的社會福利署有長者外展隊,但工作性質和成效就不清楚了。此外,長者不會因其年齡緣故而被否定其能力獲得發揮的機會。

2.這婆婆可能實現的各種功能性活動:

可能實現的各種功能性活動牽涉個人健康、意志、選擇和期望,並社會條件。雖然社會條件不可能取代個人因素,但我們可以塑造一個有支援環境,讓人可以有選擇,甚至有想像和勇氣作出選擇。然而,在回應這問題前,我們需要認識長者貧窮的現況。按樂施會《香港貧窮研究報告2011-15年》指出,

第一,在2015年超過110萬貧窮人口中,65歲或以上長者貧窮人口超過33萬,貧窮率為32.5%,即每3個長者之中,便有1人陷於貧窮。

第二,2015年,一人及二人長者家庭的貧窮長者人口數目超過20萬人,佔整體貧窮長者人口的63.4%。與2011年比較,有65歲或以上長者的貧窮家庭住戶數目增長達14%,一人長者貧窮家庭數目增長高達25%,二人長者貧窮家庭數目則錄得18.6%增長。

第三,2014年有28萬1000個住戶有60歲或以上的長者而每月入息低於每月平均綜援金額;而社會福利署的數字指在2014至15年度,包括有60歲以上長者的綜援家庭個案數目為15萬1029宗,申請比率僅54%。而相關的二人或以上長者家庭,及與其他家人同住長者家庭的申請綜援比率更不足三成。整體而言,有12萬9971個估計合符申請綜援資格的長者家庭因種種原因未有在綜援網內,當中相信「不供養父母證明書」(「衰仔紙」)是長者最難接受的一關。(這政策已在 2017年2月1日取消。)

這婆婆應屬於貧窮長者之一。那麼,她的遭遇不應只獨立地理解為只屬於長者的課題,反而應以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能力建設來考慮,因為人一進入長者,就陷於貧窮。就社會條件,我們可以有以下考慮:

第一, 作為抗逆力的社會保障。其中之一是退休保障,而不是只針對扶貧措施。退休保障比扶貧更能表達社會對一個人多年貢獻的肯定,而長者也相對地更自覺有尊嚴,因為退休含意功成身退和社會對。

第二, 長者對醫療服務的需要。

第三, 安老服務的社區支援和院舍服務的配合。

第四, 長者就業機會的可能性。

第五, 環保和回收業的發展,讓不同持份者得到合理回報。

3.這位婆婆能夠為了追求自己認為重要的目標或價值

執紙皮是否她行使其自主權和話語權之表達?我們不需要代她決定,反而在個人和制度的充權後,人就有自己的選擇。這使我想起一件往事。30年前,我在英國升學,遇上一位不修編幅的男士。他跟我說,「歡迎到我家裡買書,因我搜羅了很多書籍。」帶著興奮心情到他家時,卻發現全屋都是書,他連睡眠和用膳地方都沒有。

內子就有一個建議,幫他執拾家園,但蘇格蘭朋友說,「他可能喜歡這樣生活,沒有他邀請,我們不要做甚麼。」一方面,這是對人的尊重,不強加自己的生活價值在別人身上。另一方面,我們是否也可以積極地提昇人對生活的要求,讓他可以有更多想像和選擇。但這一切只可以由相遇、聆聽故事和重述故事而建立。

再論人類發展

以上對這婆婆遭遇的反思只是一個案例,我們可以用相同方法(人類發展三部曲)認識和思考不同社會群體的遭遇,從而在政策層面提出建議。此外,從對這婆婆經驗的反思,我們對人類發展的內容有以下觀察:

第一, 人類發展關乎深化人與人,面對面相遇、尊重和承擔的人際關係。物質供給是重要的,但若沒有真實相遇,人類發展只人的單面性發展。

第二, 人類發展關乎社會的共同性,並接待他者。一方面,弱勢群體是我們社會的一員。耶穌基督的迷羊比喻就有這含意,即他願意為一隻迷失的羊放下99隻羊。那麼,那99隻羊是否歡迎和期待這迷失的羊歸回呢?另一方面,當共同性由同質性產生時,我們就失去對他者的接待。例子之一是尋求庇護者。

第三, 人類發展是以人類為優先,而人類中又以弱勢群體為優先,因為他們往往是最無議價能力,甚至是被剝削的。因優先,我們不認同經濟的漏斗理論。

第四, 人類發展目的之一是人的能力可以發揮和自由發展,但這人的潛力不只屬於青少年人,更屬於社會認為風燭殘年的長者、病患者等。

第五, 人類發展是合作性行動,包括政府、商界、非政府組織和宗教等。

這些價值將成為我們思考和設計相關政策的指引。查實,人類發展就是具體地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1、12、13、15條落實。人類發展是對人類尊嚴的肯定,並委身於讓人有尊嚴地過活。

給教會的挑戰

人類發展與上主宣教(missio Dei)有甚麼關係?教會如何參與作為人類發展的上主宣教?我就停在這裡,將這課題交給教會繼續回應。

註1:Pontifical Council for Justice and Peace, Compendium of the Social Doctrine of the Church (Washington, DC: USCCB Publishing, 2005), p.164.

(Photo credit: strogoscope / CC BY

活動推薦
由長老教會台北中會教社部所主辦的「神權vs.人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40週年研討會」於11月6日(一)9:00起在東吳大學城區部5117會議室舉行,歡迎關心台灣人權發展的主內兄姐踴躍參與。
臉書專頁報名連結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