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生/再思「唯獨聖經」:落實在牧養的實踐(下)

6365
贊助本文

◎黃春生(濟南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上篇:黃春生/再思「唯獨聖經」:落實在牧養的實踐(上)
中篇:黃春生/再思「唯獨聖經」:落實在牧養的實踐(中)

三、上帝的「俯就」(accommodation)

1.人文主義思潮影響下的上帝「俯就」觀

在宗教改革500週年的這時,我們除了回頭看馬丁路德,也可以在另一位改革者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帶有人文主義思想的神學觀當中找到很好的啟發。加爾文也如同馬丁路德一樣不是個完全的人,因為他曾在日內瓦唆使當地的市政會議通過決議,將當時另一位人文主義學者瑟維特(Michael Servetus)指控是「異端」並以火刑燒死。後來改革宗教會也在當地立了一個紀念碑,作為對此事的反省,正如同現在德國人在威登堡教會前立碑反省馬丁路德的錯誤一般。

即使加爾文當年的作為確實有值得檢討之處,但他的許多神學觀點卻足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加爾文在他的聖經註釋書《以賽亞書註釋》(Commentary on Isaiah)當中曾經提到上帝對我們「俯就」(accommodation)的概念,意思是:祂用我們能理解的語言,在每個時代中來啟示、介紹自己(John Calvin, Comm. Isaiah 6:1 , Vol.VII, 200.)。其實,耶穌的「道成肉身」就是一種「俯就」,上帝雖然高高在上,但是他卻透過耶穌的肉身來接近人。不只是耶穌在其年代的親自顯現,上帝更在每個不同的年代,用人們所能理解的語言(不同地方的方言),來啟示和介紹祂自己。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對於近代基督教長老宗有深刻影響的宗教改革者加爾文。)

今天在全世界各地,我們已經能夠見到非常多種不同方言所寫成的聖經。若回顧歷史,在宗教改革運動之前,並非所有人都可以很容易地直接閱讀或詮釋聖經的經文,一般民眾必須透過神職人員的解釋來理解聖經。然而,宗教改革運動時,馬丁路德的「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強調信徒要自己面對聖經經文。大部分的新教教派都接受了這個理念。

加爾文在宗教改革的浪潮中,同樣也是深受當時盛行的人文主義傳統影響,在其最重要的著作《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1536)當中,加爾文一方面強調「不認識自己就不認識神」,另一方面則強調「不認識神就不認識自己」。加爾文強調的自己,除了單指個人之外,更可以指涉個人所構成的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我們可以進一步說,對加爾文而言,認識個人與人類社會文明,就能更加認識神;相對地,認識神,也就能更加認識個人與人類社會文明。正是從這個人文主義的角度出發,加爾文在馬丁路德「唯獨聖經」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上帝要針對不同的人,用他們理解的語言和方式,向人們啟示祂自己。

2.聖經「向」我們啟示,耶穌「是」啟示本身

基督教衛理宗的創始者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曾提出了後來被稱為「衛斯理的四邊形」(Wesleyan Quadrilateral)的四大神學支柱理論,這四大神學支柱包括:聖經、傳統、理性、經驗四大權威。衛斯理主張基督教信仰除了強調聖經作為重要權威來源之外,其他三種權威的來源是可以和聖經權威具有同等地位的,不可偏廢任何一種權威。在他看來,人們在對於信仰原則進行詮釋的時候,過度偏重四種權威當中的任何一種,都是不恰當的,應當同時考量到其他權威的來源。

衛斯理強調的這四種信仰權威來源,其實很符合加爾文所說上帝的「俯就」:以聖經的權威而言,上帝透過讓我們直接面對聖經經文的方式來認識祂;以傳統的權威而言,上帝透過從耶穌、使徒的初代教會到我們現代的兩千年歷史的種種正負面的教會歷史來啟示我們;以理性的權威而言,我們得以了解我們作為受造物的特質,也得以理解聖經中所啟示的真理;以經驗的權威而言,上帝透過在每個人的生命當中獨特的生命經驗,具體而微地體驗到聖經中所啟示的真理。

上帝的「俯就」告訴我們一件事:「聖經『向』我們表明上帝的啟示,而耶穌『是』上帝的啟示。」正如同我們前面提到的,聖經的經文記載了許多事情,它記載了上帝的公義,也記載了人性所表現出來的邪惡;它記載了愛,也記載了恨。因此,聖經經文的內容是透過這些記載,「向」我們啟示上帝的真理。然而,對基督徒來說,耶穌的啟示(行動和話語)可以檢視並批判其他的經文和這些經文的啟示。如果你讀舊約,說自己得到上帝的啟示是要去殺害自己的仇敵,這樣的啟示絕對是耶穌的眼光會去批判和否定的。

3.什麼是「異端」?任何產生「有害產物」的教義

前面我們曾引用到詩篇137篇8~9節及詩篇139篇21~22節的經文,這兩節經文都是表達對自己仇敵的仇視和報復的態度。其實,今天許多極端且暴力、以宗教之名行事的團體(如伊斯蘭國)不就是用這樣的態度在面對和自己信仰不同的人嗎?如果基督徒對於自己所接受的信仰用全盤接受、卻毫無反省的態度面對其信仰,也無法避免淪為如伊斯蘭國的極端宗教狂熱份子。

並非所有認真閱讀聖經的基督徒都是在通往「成聖」的道路,因為聖經有可能遭到基督徒的誤用和濫用。當一個基督徒沒有謙卑地透過耶穌的眼光來閱讀聖經,他們所接受到的將可能是使他們成為壓迫者的信息,他們則可能成為壓迫別人的人。耶穌的眼光,甚至可以超越並批判前述四大神學支柱,包括聖經、教會傳統、個人的理性和經驗。

在這裡,我們要問一個問題:什麼是「異端」?任何產生「有害產物」的教義就是異端——不管有沒有聖經文本去支持它。什麼是「有害產物」?是和耶穌眼光對立的觀念或價值。以仇恨的態度、甚至暴力的方式面對自己的仇敵,這是耶穌所絕對不會認同的態度和作為。如果你只抓住這些舊約經文,片面地用來合理化自己仇恨的態度和行為,這種對於聖經的詮釋和理解就可以被稱為是信仰的「有害產物」。那些對於人與人關係的和解產生負面影響的價值、那些強調仇恨和壓迫弱者的觀念,都可以被稱為信仰的「有害產物」。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在近年來以宗教極端主義和暴力而於全世界惡名昭彰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即是誤用和濫用宗教教義的一個負面例子。)

在當代社會,人們面臨到「全球化」的處境。就基督教信仰的理想而言,全球化應該是有利於促進世界和平的。它不應該是帝國擴張式的全球化,而應該是分享的全球化。全球化有它的好處,但也可能被誤用。如果全球化產生了有害產物,就應該被檢討和改革。當代教會和當代基督徒面對全球化所造成的諸多不公義,確實有必要將我們的信仰重新放在當代的處境來思考。

當前「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的前身「世界歸正教會聯盟」(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曾在2004年基於信仰應該反省全球化所造成的問題,發表〈阿克拉宣言〉(Accra Confession)。這份宣言針對經濟、環境、社會、性別、人權等種種不公義現象提出信仰告白立場,由於廣泛觸及各類時代性的議題,因此在當今改革宗教會的宣教上並非沒有爭議。然而,這種面對全球化下所造成的不公義現象進行深刻反省的態度,則是應該高度肯定的。

必須強調的是,我們對於上帝話語的認識應該是與時俱進的。為了落實信仰上的與時俱進,以下我要介紹「處境查經法」。

四、《處境查經法》(Contextual Bible Study-CBS)

處境查經法(Contextual Bible Study-CBS)的源頭其實是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解放神學在推廣讀聖經運動的時候,是從底層人民的角度出發。起先,天主教神父們在監獄裡面帶領犯人讀聖經。他們的出發點是,無論一個人是否有受到神學的訓練,都可以讀聖經。唯有透過底層人民參與閱讀聖經的過程,才有助於不斷與聖經對話並進行反思。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於2017年起,於每週一舉行的「處境查經班」。(圖片來源:濟南教會「處境查經班」網站。)

處境查經法特別強調,在閱讀聖經的過程,必須特別意識到聖經文本(text)的處境/脈絡(context),無論是時間的處境還是空間的處境(文化處境)。唯有清楚掌握聖經文本當中的具體時空處境,才能夠了解這段過去處境所產生的聖經文本是否適用於現代處境。在閱讀的過程中,人們必須時常問自己:如果從耶穌的眼光出發,耶穌會如何看待這些處境?耶穌會如何看待這些經文?在處境查經法的神學思維當中,並非所有聖經的經文都是同等重要的,相對地,是要用耶穌的眼光去檢視和批判其他聖經的經文。

這樣的查經法,從20世紀末期開始迄今,逐漸在南非、英格蘭、蘇格蘭和歐洲大陸的許多教會開始推廣。近年來,許多蘇格蘭的教會都開始推動處境查經法。

蘇格蘭神學家John Riches針對處境查經法寫了一本書,書名是《處境查經法:連繫生活的小組查經》(What is Contextual Bible Study: a Practical Guide with Group Studies for Advent and Lent.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3)。在這本書當中,John Riches清楚地介紹了處境查經法的起源,及其如何深刻影響南非社會逐漸建立起廢除種族隔離政策的共識。

同樣也是在南非推廣處境查經法的南非神學家Gerald West曾在來台灣演講時說道:「在南非我們曾經發現聖經帶來死亡。」他指出,南非的屠圖主教(Desmond Mpilo Tutu)在年輕時期曾遭受到白人教會的打壓,白人政府當年在種族隔離政策下,甚至針對黑人教會進行密集的查稅和查帳的行動。其實這樣的作為往往是威權統治者用來壓迫社會反對勢力的一種壓迫手段,過去長老教會在威權時期也曾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查帳。威權統治者透過查稅和查帳等方式來騷擾社會反對勢力,目的在於讓這些勢力受到震懾。當前中國對於台商也是用這套方式來控制後者。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曾於終結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長年抗爭運動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南非前聖公會主教屠圖主教(Desmond Mpilo Tutu)。)

當年受到白人政府以這些手段壓迫的屠圖主教曾說過一段話:當年是你們(白人殖民者)要我們(黑人)讀聖經;但是,當今天我們都在讀聖經的時候,你們卻禁止我們。他進一步說:「同樣的一本聖經,可以叫人死,也可以叫人活。我們要用我們自己的處境來讀神的話語。」當時的南非就是在讀經運動當中,開始逐漸讓黑人們理解到,神其實是看重並包容他們的。他們也透過讀經,深刻了解到,即使身處白人統治者的壓迫,即使身處社會的底層,但是耶穌仍然與他們同在。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當年的南非,無論是黑人教會和荷蘭的改革宗教會都讀聖經,但是兩者所理解的聖經卻截然不同。當後者讀出支持種族隔離的聖經真理時,前者卻讀出打破種族隔離的聖經真理。同樣的情形在歷史上不勝枚舉。美國在19世紀實行黑奴制度時也曾有過類似情形,同樣一本聖經,有人可以讀出黑人地位比較低下的信息,有人則能夠讀出上帝賦予所有人同等內在尊嚴的信息。

在過去的年代,人們往往用戰爭來解決紛爭,到了今天,人們的意見分歧則往往可能以讓反對者噤聲的方式為之。然而,透過處境查經法,我們可以學習用更開闊的胸襟和態度去面對不同的想法或意見。

以下,我將簡要列出「處境查經法」的一些基本原則和其在應用上可以注意之處,盼望能對當代台灣教會有所啟發。

1.處境查經法有六個面向(6C):

1. 社群(community),從底層處境來閱讀,研究聖經的目標是讓聖經「道成肉身」來救贖社群,使社群享有尊嚴及豐富。

2. 批判(criticality),從結構及制度來分析生命、社會及聖經處境下的各種面向,建構生命與聖經之間的對話。

3. 合作(collaboration),與社群的人一起理解及詮釋聖經,學習先知看出體制上的缺失,並致力改變使上帝國的特質得以彰顯出來。

4. 改變(change),與聖經不斷角力(創32:24),在此過程中帶來真切、實體、制度上的改變,帶出自我、教會及社會的改變(不同於著重個人救贖的神學觀點)。

5. 處境(context),是由個人、社會及聖經文本的經濟、文化、政治、宗教層面交互堆疊而成。處境是動態的,也是神學的起源。

6. 抗辯(contestation),聖經本身富含生命的力量,然而聖經也常被用來壓迫弱勢並驅使他們走向死亡。處境化聖經研究在解放的亮光中跟賦予生命的上帝一起對抗招致死亡的壓迫。

2.處境查經法的路徑:觀看—判斷—行動(See-Judge-Act)

1. 觀看:經文中的人事物,通過貧窮、勞工、弱勢,底層邊緣人的社群處境來觀看聖經。

2. 判斷:透過經文和敞開的對話判斷聖經時代與今日處境。嘗試提出:我們的處境是出自上帝嗎?若不是,那要如何呢?

3. 行動:如果這個處境不是上帝所允許的,如何透過行動來改變。

3.誰可以參加處境查經班

1.任何人,越多元越好。基督徒、非基督徒;改革宗、靈恩派;高層、底層;貧、富。

2.打破同溫層

3.不分宗教信仰、年齡、性別、族群等多元及差異,只要願意敞開對話、追求真理與生命意義者,都歡迎參加。

4.多元的經驗,可豐富我們眼界。

4.協調者的角色~協調小組

1. 創造一個可以充分交談的無壓力空間,寬容、尊重、無威脅的氣氛是必要的。鼓勵聆聽和分享時要彼此尊重。勸阻爭論、攻擊或衝突。指引主題,不要離題太遠,並避免由一名或少數組員支配。不強加個人的詮釋或問題在他人之上。

2. 協調員可以二人帶領一組,互相支援和提醒。

3. 控制時間,可請一位參與者擔任計時員提醒大家。

4. 協調者是中介者,非指導者,他的目的是帶領組員進入更寬廣自由的視野,並檢視自己的信仰和上帝的關係。

5. 幫助小組辨別實際和共同的行動,為自身和身邊的人帶來更多的助益。

5.協調者該做什麼預備?

1. 場地、用具(大圖、白板筆)

2. 選擇經文:經文版本只列一種即可

3. 講義:經文、問題設計

4. 時間分配、參與的人

5. 如何分組:目前以「報數」臨時分組,盡量不同多元背景

6. 小組分享:讓每個人都可以分享,3-5人中,一位協調者

7. 小組開始:簡單自我介紹,尊重、溫暖、空間

8. 記錄者:僅重點、摘要

五、結語

在這三篇系列文章當中,我們從耶穌年代面對的法利賽人的律法主義開始反省,一直到對於近代人類社會變遷的反省。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每個時代都有其特殊的處境,這使得每個時代按照聖經所解釋的信仰真理都可能有其限制,因此,必須以耶穌的眼光來重新檢視並批判這些具有時代限制的真理。是以,律法有時而窮,唯基督精神常新。

從2017年初開始,每週一在濟南教會,我和幾位牧師或傳道會輪流帶領處境查經班,參與者並不侷限於長老教會的基督徒,同時也有許多不同教派的基督徒,以及非基督徒都會來參加。參與者也透過每次的討論,以當代台灣社會與台灣教會的處境、每個參與者的生活處境來思考聖經經文對人們處境的啟發。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曾於1980年代於東德萊比錫的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擔任牧師的富樂(Christian Führer, 1943- 2014)。)

我們之所以要選在週一進行處境查經班,主要原因是來自於東德「蠟燭政變」的啟示。這場「蠟燭政變」的起源就是一場讀經運動。1980年代仍處於共產黨統治下的東德萊比錫的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有一位富樂牧師(Christian Führer, 1943-2014)曾經在該地方帶領讀經運動。當時他鼓勵附近居民進入教堂唱詩歌、禱告,同時他會簡短念一段聖經並解說,帶領大家替國家禱告。這場緩慢而微小的運動影響了後來參加該教堂祈禱會的幾位青年,這幾位青年後來在1989年發起民眾拿著蠟燭上街頭遊行的和平祈禱運動,影響了整個東德。東德共黨政權也在這一年瓦解。

盼望從我自身所帶領的濟南教會開始,從耶穌的眼光、底層人民的眼光出發,讓教會能在台灣社會中扮演公義與和平倡導者的角色。

(封面相片來源:asitrac / CC BY-NC-SA;Reformation Wall.)

本文主要內容來自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黃春生主任牧師,於2017年10月6日北美巴城中華基督教會舉行北美教協舉辦的神學研究會「變革與創新—宗教改革五百年,教會突破新契機」發表的專題演講。
文字記錄整理:廖斌洲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