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同行》沒說出口的現世社會

11644
贊助本文

韓國電影《與神同行》在台上映以來,票房勢如破竹,很可能取代《屍速列車》成為韓片在台票房冠軍。《屍速列車》也好,《與神同行》也罷,可能不少弟兄姊妹因為題材看起來非常背離督信仰而選擇不看,特別是《與神同行》,故事原型脫胎自佛經中的地獄、閻羅王與審判。

目前新聞報導多半著重在《與神同行》的科技特效,以及韓國電影近年來的積極與企圖心,不過,電影本身的確頗有可觀之處,而且意在言外之處更多,也就是整部電影全都沒提,但卻能讓人心領神會的地方。

在我看來,《與神同行》是一部指控韓國社會貧富不均的急速惡化的作品,作品透漏一個訊息,現世的貧窮比往生後的地獄更加的艱苦,孤兒寡母的赤貧無人聞問,因赤貧造就的許多不幸,世間只會冷漠以對,還不若地獄有情。

自古談論鬼怪之故事,都是意在言外,都是藉由異世界來控訴我們所生存的真實世界,所以蒲松齡的《聊齋》其實不是在說鬼而是在說人,《與神同行》也是一樣。

我們都知道,今天的韓國經濟成就斐然,連日本都被比下去,中國也是對韓國的崛起十分忌憚(才會有禁韓令)。韓國的崛起,遠因來自其民族千年的悲憤(韓國人說自己是世界上單一民族被入侵最多次,超過400次),近因則是世紀之交的國家破產,摔落谷底後的奮力一搏,結果浴火重生。

然而,那些表面光鮮的背後,是無數的犧牲所堆積而成的榮耀。在韓國,學生補習念書到半夜是常態,考不上好大學無法進入大企業工作,能夠得到的待遇甚至不如台灣(卻得承受比台灣高昂的物價跟競爭)。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與神同行》中的孤兒寡母,豈能有和其他人公平競爭的起點?男主角為什麼要當消防員?為什麼要瘋狂兼差?為什麼終日勞苦、從不怠惰?為什麼做了很多所謂的善事?

歸根究柢,因為他出身的家庭貧窮,他必須賺錢,必須努力賺錢才能夠支撐起孤兒寡母的家,讓他的弟弟能夠免於辛勞好好讀書,有機會翻身。

《與神同行》最殘酷卻也真實的一點是,它沒給觀眾不切實際的盼望,就是在現世靠努力就能翻身,它無情地讓主角一開場就因公殉職,最後最好的結局也就只是重新投胎(暗喻:找個好人家出生吧!)。當然這些暗喻或意有所指都不能在故事中清楚明白地說出來,故事符合傳統套路,有讓人感動的圓滿大結局(我必須說,非常賺人熱淚的拍法),但故事沒說而觀眾應該解讀出來的,則是現世的殘酷與無情。

故事傳遞的訊息與寓意往往比故事本身更加重要,如果能夠放下宗教信仰的差異進電影院看看,應該能夠看到許多值得深思的點。

導演毋寧將現世的部分丟給看電影的觀眾,因為現世正是我們離開電影院之後所生存的世界。對於導演透過作品對現世的指控,我們可以默不作聲,也可以投身改變,而我想,後者毋寧是導演希望見到的。

身為基督徒,並不只是從教會允許的資訊來源認識世界,要更多的抱持開放之心認識世界,特別是生存在這個非基督信仰主導的社會,更多了解不同信仰者的世界觀和語言文化,將有助於雙方的溝通,減少誤會,也更能幫助我們看清楚自己的社會責任,以及擬定面對世界的對策。

聖經創世記中,以諾與神同行300年,並且生兒養女。這300年有神同行的日子,聖經沒說到底神跟以諾一族都在做些什麼,卻很引人聯想,韓國電影《與神同行》似乎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電影中沒說而值得我們深思甚至去做的事情,又是什麼?

面對貧窮的鄰舍,我們能夠做甚麼令其免於不幸苦難,免於終日勞苦愁煩至死方能解脫的悲劇?

(相片來源:《與神同行》劇照)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