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架貼紙

6749
贊助本文

最近在大專中兼職任教,教的是自己的專業科目,除了與同學間教學相長的學習外,因為科中老師各自的專長,我在與老師們的互動中學到的可是更多更有趣。特別是我們是與殯葬的生命禮儀有關的科系,自然有著宗教與文化間的不同對話與討論。

一次,我在與科主任討論事務時,他的手上剛好在把玩著一根一端包著一塊不同顏色布料的小木棒。他信手舉了那個東西做例子,開始講解這叫做「孝杖」。孝杖在華人傳統中產生原因有二個說法,一是古代交通不便,報喪要翻山越嶺就需要一個棍子或竹棒當作登山杖。

另一說是喪親的人痛哭至精疲力竭,起身需要杖來協助。而在禮記中也有記孝杖的製作與應用,父喪用竹,母喪用桐。而上頭綁的彩布也代表著每一代的子孫,若是認真數算,你還可以看出持杖的這個人是家族中的那個角色,那個家族中有幾代人。

而台灣基督宗教的喪禮中有什麼特色呢?那天在網路上看到一個朋友的hashtag#那個金色十字架貼紙看了真是不喜歡。這應該是台灣基督教喪禮中一個特色吧!那個朋友提出了許多的疑問,都已經到禮拜堂參加告別式了,有必要貼那個十字架的貼紙嗎?他也以自己社會學的視野追問著:貼那個貼紙幹嘛?分別為聖?還是要突顯出自己是基督徒的身分?不貼就不是基督徒?我在螢幕的另一端都可以感受到他的疑問,甚至是憤怒了!所幸有不少基督徒朋友與牧長來解惑。

慶幸的是,在整個討論中都沒有人把他認為是一個為突顯基督徒身分的記號,多數人把這個小小的十字架解釋作轉化傳統避邪、除煞的用途。也有牧師把它連結到民間習俗中參加喪禮隨身所帶裝著些許米跟鹽的紅包,或是帶著艾草,結束後返家途中丟到河邊或路邊的動作,當然這也是避邪、除煞的意義。也有牧者提到,有些資深牧者在對會外的參加者時,也非常體貼的做這樣的轉化思考,將喪葬禮拜中的十字架貼紙轉化為某種避邪、檔煞的標誌。

最後,那位朋友與眾人們也將話題延伸,開始討論殯葬業者與牧師的主客性的問題。朋友主張不管是在教會、殯儀館或是喪家中舉辦基督教的生命過度禮儀,根本不需要那個十字架的貼紙。如果殯葬業者認為需要,牧師就該有責任阻止這種詭異的現象發生。也有折衝者認為,我們基督徒還是得考慮部份非基督徒來賓的擔憂。我們不必主動幫每個人貼,有需要的人自己拿就好。或許大家都有一個最大公約數,就是教會中平時的教導很重要,不斷提醒大家基督宗教的生命觀。

作為一個宗教研究者,這段討論對話當然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我會想問:這樣的傳統從哪裡來?基督徒認為是從民間習俗傳來基督教,那……我們是借用了什麼習俗?原本的習俗有什麼意義嗎?我們有誤用別人的習俗嗎?最簡單的方法,我拿來問了科裡的同事,沒想到卻來了一個令我自己震撼的結果!

我們的科主任曾經是台灣首屈一指生命事業公司的主管,遇到專家就要用專業的問法:「基督教喪禮中會別十字架,離開時丟棄,跟民間習俗參加喪禮別黃絲帶有關嗎?」在我問他的時候他也嚇了一跳:「我也搞不懂為什麼非親屬要戴。我們一直以為是由基督宗教流行過去我們這邊的!」

我們後來兩個人討論了一會兒,應該是基督宗教借用了華人戴孝的傳統,結果輾轉轉成每個人都貼小十字架,而華人傳統看到基督教都貼十字架,所以也跟著學貼黃絲帶。這個結論當然沒有嚴謹的學術調查,是一個宗教學人跟民族學人的閒嗑牙話題的結語。

回到一開始的孝杖,當時我正在和科主任討論喪葬儀式中的象徵,主任以民俗學的角度在跟我解釋那個孝杖的意義,感嘆著這些表達著人們哀痛情感的象徵意義在今日都被遺忘,甚至單純只是商人在買賣中的「項目」,一個賺錢的商品,我們科就想要改變這個狀況!

話題暫且就在這邊就打住了,一張十字架貼紙引發了那麼多的話題,從基督宗教自身的思考,我們需不需要貼十字架?到如何牧養來參加基督教生命過度儀式的未信主朋友?最後,竟然順藤摸瓜出了一個大大的研究主題!這在在突顯出,我們懶惰於思考身旁已經熟悉的事物,當有人開始思考時,意義就可以有機會變的不一樣了!或許以後不用再有一支3塊的十字架貼紙出現在禮拜中了。

Photo credit: tintincai / CC BY-NC-SA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