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叫《不抱怨的世界》,光看書名也可以猜得到,內容旨在勸人不要抱怨,並許讀者一個因此變得美好的世界。撇開該書中過度簡化的邏輯不談,還有人指出,該書最大的危險在於作者是「新世紀」(New Age)的信徒!
我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出身自通常不會被當成異端或極端的支派,我也想來談談抱怨這件事。
講到我們台灣人的抱怨文化,我忍不住要來小小抱怨一下:真的,我們台灣人真的很會抱怨、很喜歡抱怨──不對,應該說,不懂得抱怨的,根本就不懂得我們台灣文化!不常抱怨的人,會被大家質疑是假惺惺、虛偽,儘管教會牧師都說要「常常喜樂、凡事謝恩」,但連牧師都常常在抱怨啊!予豈好抱怨哉?予不得已也!
根據本人粗淺的觀察,生活中常見的抱怨大約有下列七種:
一、 拆東牆補西牆式:對著某甲抱怨某乙,來奉承談某甲的不可或缺,或顯示說話者對某甲的特殊情感。這在我們高齡化社會時有所聞啊,老父老母對著長年不在身邊的天邊孝子,抱怨平日照顧他們飲食起居的苦命孝子孝女孝媳婦(或看護),唉唷!接下來的情節無須贅述,連續劇天天在演。長輩的抱怨,翻譯成白話文其實很簡單:我很想你,多回來看我!
二、 反話式:對著某甲抱怨某乙,有時則是暗示說話者與某乙的關係匪淺,不是幾句漏氣話可以損傷的。然而,說話者究竟是在奉承某甲,還是暗示自己與某乙關係匪淺,不僅有賴說話者的講話技巧,還須聽者懂得聽才行,弄巧成拙者所在多有。
三、 自謙式:被讚美了當然要假裝謙虛一下啊,不抱怨兩句怎麼行?
四、 沒話找話講式:你知道,在我們文化裡,認識的人處在一個地方,若不找點話講,會被認為驕傲、裝酷,沒話講又懶得奉承談話對象,那就隨便抱怨點什麼吧!夏天太熱啦,不是大太陽就是下大雨啦,我知道天父下雨給好人也給壞人啦,但是什麼時候不下偏偏就在我出門倒垃圾的時候打開天上的窗戶,是什麼意思啦!
五、 裝熟式:雖然也是一種「沒話找話講」,但談話對象與說話者並不熟識,缺乏對談的默契,因此,主要的功能是活絡氣氛、表示善意。開玩笑!這是關心新朋友的必備技能好嗎?
六、 自抬身價式:抱怨特定事物,以顯示說話者彷彿對這事很懂、很在行、很熟、很有辦法。
七、 取暖式:示弱的表現,尋求同伴的認同、同情、可憐。
經驗顯示,一段成功的抱怨通常不會固著在某一類型上,而是幾種併用。歸結上述,這些抱怨的型態未必有機會讓人發現事物的真相,有時甚至適得其反,毋寧說只是幾種迂迴的表達方式。一般說來,「批評」較少訴諸說話者主觀的情感表達,較有機會讓人發覺事物的真實面貌,也較直接明白、相對就事論事。
這樣的歸納不是靠我個人無憑無據的語感信口開河,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釋,抱怨是對他人訴說心中的不滿、怨恨;批評則是評論是非好壞。抱怨的反義詞則是感恩:可以是對人的肯定,也可以是接納上帝的旨意。
可惜,很遺憾的,「感恩」一詞已被包括基督教、慈濟和妙禪在內的許多宗教團體用爛了,完全無法單靠這個詞顯出基督教的獨特性;更可惜的是,「抱怨」也不帶有基督教的獨特性,倒是帶有濃厚又獨特的台客風,非關悔改與赦免。
確實,勸人停止抱怨的說法,源自「正向思考」的潮流,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在《失控的正向思考》一書指出,無論正向或負向思考,都會使人在觀察時無法擺脫情緒,以致容易將錯覺當成現實。缺乏「防禦性悲觀」的正向思考固然大有問題,不代表與之對立的負向思考就是美善的,即使是先知耶利米、約伯這個角色和傳道書的作者,也沒有耽溺在負向思考中,負向思考只是引介,當他們放下自己負向的想法,才能眼見真理。
矯治抱怨的做法,當然只是治標不治本,不過,抱怨卻也不是基督要我們學習的樣式,誠然,是夜在客西馬尼園,耶穌對門徒的責備,亦可詮釋為某種抱怨,可解作尋求陪伴與同理的方式,然而,耶穌也不是靠取暖來走向十架,相反的,接納上帝的旨意,才有辦法帶來勇氣面對苦難。
除了把不再流行的手環拿起來戴之外,更值得思考的是:在我們認同台灣所有住民的同時,難道我們也該認同並有份於這種抱怨的文化嗎?
(Photo credit: Cayusa / CC BY-NC)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