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的文化

3470
赞助本文

有一本书叫《不抱怨的世界》,光看书名也可以猜得到,内容旨在劝人不要抱怨,并许读者一个因此变得美好的世界。撇开该书中过度简化的逻辑不谈,还有人指出,该书最大的危险在于作者是「新世纪」(New Age)的信徒!

我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出身自通常不会被当成异端或极端的支派,我也想来谈谈抱怨这件事。

讲到我们台湾人的抱怨文化,我忍不住要来小小抱怨一下:真的,我们台湾人真的很会抱怨、很喜欢抱怨──不对,应该说,不懂得抱怨的,根本就不懂得我们台湾文化!不常抱怨的人,会被大家质疑是假惺惺、虚伪,尽管教会牧师都说要「常常喜乐、凡事谢恩」,但连牧师都常常在抱怨啊!予岂好抱怨哉?予不得已也!

根据本人粗浅的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抱怨大约有下列七种:

一、 拆东墙补西墙式:对着某甲抱怨某乙,来奉承谈某甲的不可或缺,或显示说话者对某甲的特殊情感。这在我们高龄化社会时有所闻啊,老父老母对着长年不在身边的天边孝子,抱怨平日照顾他们饮食起居的苦命孝子孝女孝媳妇(或看护),唉唷!接下来的情节无须赘述,连续剧天天在演。长辈的抱怨,翻译成白话文其实很简单:我很想你,多回来看我!

二、 反话式:对着某甲抱怨某乙,有时则是暗示说话者与某乙的关系匪浅,不是几句漏气话可以损伤的。然而,说话者究竟是在奉承某甲,还是暗示自己与某乙关系匪浅,不仅有赖说话者的讲话技巧,还须听者懂得听才行,弄巧成拙者所在多有。

三、 自谦式:被赞美了当然要假装谦虚一下啊,不抱怨两句怎么行?

四、 没话找话讲式:你知道,在我们文化里,认识的人处在一个地方,若不找点话讲,会被认为骄傲、装酷,没话讲又懒得奉承谈话对象,那就随便抱怨点什么吧!夏天太热啦,不是大太阳就是下大雨啦,我知道天父下雨给好人也给坏人啦,但是什么时候不下偏偏就在我出门倒垃圾的时候打开天上的窗户,是什么意思啦!

五、 装熟式:虽然也是一种「没话找话讲」,但谈话对象与说话者并不熟识,缺乏对谈的默契,因此,主要的功能是活络气氛、表示善意。开玩笑!这是关心新朋友的必备技能好吗?

六、 自抬身价式:抱怨特定事物,以显示说话者仿佛对这事很懂、很在行、很熟、很有办法。

七、 取暖式:示弱的表现,寻求同伴的认同、同情、可怜。

经验显示,一段成功的抱怨通常不会固著在某一类型上,而是几种并用。归结上述,这些抱怨的型态未必有机会让人发现事物的真相,有时甚至适得其反,毋宁说只是几种迂回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批评」较少诉诸说话者主观的情感表达,较有机会让人发觉事物的真实面貌,也较直接明白、相对就事论事。

这样的归纳不是靠我个人无凭无据的语感信口开河,根据《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抱怨是对他人诉说心中的不满、怨恨;批评则是评论是非好坏。抱怨的反义词则是感恩:可以是对人的肯定,也可以是接纳上帝的旨意。

可惜,很遗憾的,「感恩」一词已被包括基督教、慈济和妙禅在内的许多宗教团体用烂了,完全无法单靠这个词显出基督教的独特性;更可惜的是,「抱怨」也不带有基督教的独特性,倒是带有浓厚又独特的台客风,非关悔改与赦免。

确实,劝人停止抱怨的说法,源自「正向思考」的潮流,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在《失控的正向思考》一书指出,无论正向或负向思考,都会使人在观察时无法摆脱情绪,以致容易将错觉当成现实。缺乏「防御性悲观」的正向思考固然大有问题,不代表与之对立的负向思考就是美善的,即使是先知耶利米、约伯这个角色和传道书的作者,也没有耽溺在负向思考中,负向思考只是引介,当他们放下自己负向的想法,才能眼见真理。

矫治抱怨的做法,当然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过,抱怨却也不是基督要我们学习的样式,诚然,是夜在客西马尼园,耶稣对门徒的责备,亦可诠释为某种抱怨,可解作寻求陪伴与同理的方式,然而,耶稣也不是靠取暖来走向十架,相反的,接纳上帝的旨意,才有办法带来勇气面对苦难。

除了把不再流行的手环拿起来戴之外,更值得思考的是:在我们认同台湾所有住民的同时,难道我们也该认同并有份于这种抱怨的文化吗?

Photo credit: Cayusa / CC BY-NC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