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刀劈向嬰兒之前

3304
贊助本文

聖經列王紀上有這段記載,許多人都耳熟能詳:兩名妓女在所羅門王面前爭一個嬰兒,王遂命左右拿刀將嬰兒劈成兩半,讓她們平分,其中一名女人在刀劈向嬰兒之前立刻退讓,於是王判斷這名退讓的女人是嬰兒的生母。

這是足以彰顯所羅門王智慧的特殊案例,被記載下來,反過來說,也可判斷出故事背景中,母職生活的一般基準:這兩名母親若不是妓女,很可能有男人或家庭能跟她們一起保護嬰兒。可惜她們沒有,以致糾紛最後鬧到行政長官那裡去。

不只聖經,類似的故事也在其他古老的文化傳統流傳,爭嬰兒的女人不必然是妓女,但同樣的卻是,兩名女人都缺乏男性作為嬰兒的共同照顧者,出面的男性只作為仲裁者出現,並享有盛譽。

令人驚訝的是,3000年後的今日,儘管婦女教育程度與社經地位均大幅提高,在許多事項都有充分的選擇與自主權,然而,母職卻仍使許多女人不得不退讓、(被迫選擇)被剝削、淪為弱勢、或人財兩失,一如那位不忍見親生孩子被砍死而讓步的母親。

曾凡慈在〈當幼兒發展成為母親的風險事業〉一文中指出,當代的母親責任遠比過去更沉重,關鍵在於規範並評價母職實踐的「科學化母職」(或稱「醫療化母職」)──怎麼餵奶、餵副食品、處理哭鬧、檢核幼兒發展是否跟上進度……族繁不及備載,且各方專家說法不一;但這些繁瑣又南轅北轍的育兒知識,支配著母親育兒的日常,相對削弱了母親的自主性,並且,增加給母親的能力,還遠不及加給她們的限制、壓力與負擔。

儘管有家人或保母分擔育兒工作,當代母親絕大多數是子女的主要照顧者,負責協調育兒分工和協商歧見,她們要承受上一代的權威指導,新興專家眾口不一的教導和糾正,以符合社會對母親比從前更嚴格的要求,還要應付無處不在、動輒得咎的譴責。(不管是給孩子穿太多還是穿太少,被熱心網友發現,小孩的媽媽都能被冠上「狠母」、「虎媽」的罵名……)

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在科學化母職及其相關的產業鏈當中,父親除了作為穩定的經濟支柱之外,其實是聊備一格的,若不積極爭取,或像瑞典等國這樣、立法規定父親在育兒事務上的比重,父親在子女的教養上是沒有位置的。

儘管女性自覺與平權意識抬頭,科學化育兒知識仍讓密集母職(intensive mothering)的意識形態獲得養分,得以逆勢成長:放下自己的事業與自主的生活,隱忍痛苦,回歸家庭全時間陪伴小孩成長,親力親為育兒的大小事,才是「好媽媽」的選擇;反之,追求自我快樂、成長的,則人人得而誅之。

曾凡慈認為,尤其1990年代大腦研究主張「早期童年為兒童發展關鍵」,此後,「兒童發展指標」更成了母親及其未成年子女的緊箍咒,儘管兒少發展影響成因複雜、難以判定個別差異在標準化量表上的意義,兒童發展模型更難以證偽,但這樣的標準化模組,卻為當代父母指出模糊的未來可能性,不斷挑起父母期許子女出類拔萃的慾望。

因此,孩子比過去受到更多、更嚴密的監看與控制;同時,乘科學之勢崛起的知識系統,加上對母親的道德要求,形成大量的市場需求。於是,市場挾巨量有形和無形的商品,結合(偽)科學知識,實質支配著母親育兒的行為與思考模式──母親必須寄望子女的成就,才能重拾肯定和成就感。被整個知識與商業體系綁架、圍困了的母親及其子女,則很容易陷入失望、挫折與弱弱相殘的無限循環。許多母親因為失去自主性,以致不能認同、享受母職。

在鋪天蓋地的科學化母職體系裡,爭取一點點母親個人的自主性,都需要莫大的勇氣抵禦質問、責難、甚至侮辱:能不能逃避產檢、不要接受羊膜穿刺?要不要額外花錢打疫苗?要不要三伏貼?要不要大腦皮質檢測?要不要雙語幼稚園?要不要華德福小學?要不要安親班?要不要考前衝刺班?要不要美加遊學團?要不要打工度假?──膽敢讓孩子逃離科學化母職及其相關產業的父母,其實也不瀟灑,與其說是與孩子的實驗,不如說是一場豪賭。

既然如今母親這麼難當,女性還要不要當母親?

人人都樂得當那位仲裁者、評判者、秩序維護者、給予定見的指導者,在增加母親壓力的同時,還能博得「智者」的好名聲!誰想要讓孩子這種難搞又不知感激的生物打亂人生的步調?誰想要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與信念變得充滿不確定?

Sara Ruddick(1980)從女性主義的觀點,肯定這是弱者的美德,只因為秩序、有定見的自信,是(男性)主流支配的價值,以致母親那時時被孩子影響、介入的常態,被工業社會定義為混亂、不確定,因而被拒斥、被否定。

然而,正是藉由這種弱者的美德,藉由母性的獨特經驗,上帝向人揭示祂的愛:哪個母親會忘記她還在吃奶的嬰兒呢?祂的愛比母愛還大。公義的原則豈可妥協?確實不可,但為了保全孩子,母親寧可選擇痛苦,就像上帝的選擇一樣。

在刀劈向嬰兒之前,上帝一如弱者,和那脆弱的母親一同舉起手,要擋下那劈下來的刀子。

(封面相片:The Judgment of Solomon, painting on ceramic, Castelli, 18th century, Lille Museum of Fine Arts)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1則評論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