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刀劈向婴儿之前

3323
赞助本文

圣经列王纪上有这段记载,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两名妓女在所罗门王面前争一个婴儿,王遂命左右拿刀将婴儿劈成两半,让她们平分,其中一名女人在刀劈向婴儿之前立刻退让,于是王判断这名退让的女人是婴儿的生母。

这是足以彰显所罗门王智慧的特殊案例,被记载下来,反过来说,也可判断出故事背景中,母职生活的一般基准:这两名母亲若不是妓女,很可能有男人或家庭能跟她们一起保护婴儿。可惜她们没有,以致纠纷最后闹到行政长官那里去。

不只圣经,类似的故事也在其他古老的文化传统流传,争婴儿的女人不必然是妓女,但同样的却是,两名女人都缺乏男性作为婴儿的共同照顾者,出面的男性只作为仲裁者出现,并享有盛誉。

令人惊讶的是,3000年后的今日,尽管妇女教育程度与社经地位均大幅提高,在许多事项都有充分的选择与自主权,然而,母职却仍使许多女人不得不退让、(被迫选择)被剥削、沦为弱势、或人财两失,一如那位不忍见亲生孩子被砍死而让步的母亲。

曾凡慈在〈当幼儿发展成为母亲的风险事业〉一文中指出,当代的母亲责任远比过去更沉重,关键在于规范并评价母职实践的「科学化母职」(或称「医疗化母职」)──怎么喂奶、喂副食品、处理哭闹、检核幼儿发展是否跟上进度……族繁不及备载,且各方专家说法不一;但这些繁琐又南辕北辙的育儿知识,支配着母亲育儿的日常,相对削弱了母亲的自主性,并且,增加给母亲的能力,还远不及加给她们的限制、压力与负担。

尽管有家人或保母分担育儿工作,当代母亲绝大多数是子女的主要照顾者,负责协调育儿分工和协商歧见,她们要承受上一代的权威指导,新兴专家众口不一的教导和纠正,以符合社会对母亲比从前更严格的要求,还要应付无处不在、动辄得咎的谴责。(不管是给孩子穿太多还是穿太少,被热心网友发现,小孩的妈妈都能被冠上「狠母」、「虎妈」的骂名……)

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在科学化母职及其相关的产业链当中,父亲除了作为稳定的经济支柱之外,其实是聊备一格的,若不积极争取,或像瑞典等国这样、立法规定父亲在育儿事务上的比重,父亲在子女的教养上是没有位置的。

尽管女性自觉与平权意识抬头,科学化育儿知识仍让密集母职(intensive mothering)的意识形态获得养分,得以逆势成长:放下自己的事业与自主的生活,隐忍痛苦,回归家庭全时间陪伴小孩成长,亲力亲为育儿的大小事,才是「好妈妈」的选择;反之,追求自我快乐、成长的,则人人得而诛之。

曾凡慈认为,尤其1990年代大脑研究主张「早期童年为儿童发展关键」,此后,「儿童发展指标」更成了母亲及其未成年子女的紧箍咒,尽管儿少发展影响成因复杂、难以判定个别差异在标准化量表上的意义,儿童发展模型更难以证伪,但这样的标准化模组,却为当代父母指出模糊的未来可能性,不断挑起父母期许子女出类拔萃的欲望。

因此,孩子比过去受到更多、更严密的监看与控制;同时,乘科学之势崛起的知识系统,加上对母亲的道德要求,形成大量的市场需求。于是,市场挟巨量有形和无形的商品,结合(伪)科学知识,实质支配着母亲育儿的行为与思考模式──母亲必须寄望子女的成就,才能重拾肯定和成就感。被整个知识与商业体系绑架、围困了的母亲及其子女,则很容易陷入失望、挫折与弱弱相残的无限循环。许多母亲因为失去自主性,以致不能认同、享受母职。

在铺天盖地的科学化母职体系里,争取一点点母亲个人的自主性,都需要莫大的勇气抵御质问、责难、甚至侮辱:能不能逃避产检、不要接受羊膜穿刺?要不要额外花钱打疫苗?要不要三伏贴?要不要大脑皮质检测?要不要双语幼稚园?要不要华德福小学?要不要安亲班?要不要考前冲刺班?要不要美加游学团?要不要打工度假?──胆敢让孩子逃离科学化母职及其相关产业的父母,其实也不潇洒,与其说是与孩子的实验,不如说是一场豪赌。

既然如今母亲这么难当,女性还要不要当母亲?

人人都乐得当那位仲裁者、评判者、秩序维护者、给予定见的指导者,在增加母亲压力的同时,还能博得「智者」的好名声!谁想要让孩子这种难搞又不知感激的生物打乱人生的步调?谁想要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与信念变得充满不确定?

Sara Ruddick(1980)从女性主义的观点,肯定这是弱者的美德,只因为秩序、有定见的自信,是(男性)主流支配的价值,以致母亲那时时被孩子影响、介入的常态,被工业社会定义为混乱、不确定,因而被拒斥、被否定。

然而,正是借由这种弱者的美德,借由母性的独特经验,上帝向人揭示祂的爱:哪个母亲会忘记她还在吃奶的婴儿呢?祂的爱比母爱还大。公义的原则岂可妥协?确实不可,但为了保全孩子,母亲宁可选择痛苦,就像上帝的选择一样。

在刀劈向婴儿之前,上帝一如弱者,和那脆弱的母亲一同举起手,要挡下那劈下来的刀子。

(封面相片:The Judgment of Solomon, painting on ceramic, Castelli, 18th century, Lille Museum of Fine Arts)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1则评论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