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家」之後還能回家嗎?

3558
贊助本文

當「愛家」三公投以相對壓倒性的同意票數通過的那一刻時,不知道台灣的教會與基督徒作何感想?許多基督徒相信,上帝已經帶領他們得勝,阻止了台灣社會的道德敗壞。但我也看到許多不同立場的朋友在結果出爐後的悲傷、難過,甚至是憤怒。他們深深的覺得好像被那700多萬投同意票的「大多數人」所遺棄、排斥,更對帶頭推動公投的教會,甚至是整個台灣教會感到憤怒和失望。

我們可以說因為上帝站在我們這一邊,所以教會才能擊退「邪惡勢力」,打贏了這場公投嗎?

道德與多元主義的「文化戰爭」

從此次「愛家」與「平權」兩項公投各自所訴求的價值來看,其實就是「保守道德」與「自由多元」之間的對抗,一種傳統道德與後現代之間的對抗。也就是說,在「愛家」與「平權」之間,勝利的不是教會,更不是福音,而是傳統與道德,一種普遍存在台灣社會中的「保守道德主義」心態。

著名的提摩太・凱勒牧師(Timothy Keller)曾在《揮霍的上帝》(The Prodigal God)一書中,透過對路加福音15章11-32節的詮釋與應用,指出在「浪子回家」比喻中的大兒子和小兒子,正分別對應了當代美國社會中的「宗教道德主義」和「多元自由主義」。

或許對大多數的現代人來說,基督教所代表的就是一個與多元主義相對立的宗教道德主義;但是從大兒子與小兒子的比喻來看,凱勒確切的指出基督信仰既不是保守的道德主義,也不是世俗化的多元主義。在天父的家之外流浪的,不只是小兒子,還有大兒子;而當小兒子已經醒悟過來要回家,如同當時的稅吏和罪人「挨近」耶穌時(路15:1),作為大兒子的法利賽人和文士,卻還是在「私下議論」他(路15:2)。

都要回家的兩個兒子

面對道德與多元主義的「文化戰爭」,到底教會應該站在哪一邊?從路加福音這「兩個兒子」的故事來看,耶穌都不站在任何一邊;因為這世界不管是多元,還是道德主義,這兩個兒子都是失喪的,都是失落的。小兒子固然需要為他所犯的錯附上代價,但大兒子不也是因為自己的道德與好行為,從心底遠離了他的父親,更不願意他的弟弟回家。在上主眼裡,這兩個兒子,都是浪子,這兩個兒子,都要回家!

遺憾的是,在這次的「愛家」公投中,許多教會不論是私底下的宣傳,還是公開的辯論,在這當中所談論,所主張的,如果不是訴諸一般人所以為的倫理道德,不然就是強調所謂的「自然律」。面對同性婚姻的爭議,如果我們的訴求沒了福音,沒了十字架上超越一切的救恩時,我們的上主就不再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主,只是自然律底下的上主。

如果面對同婚爭議,教會在乎的只是跟世界一樣的「道德」和「律法」,那麼我們就會變得和大兒子一樣,只在乎公平而少了恩典,只在乎自己的「權益」,而忘了自己跟同性戀者在上主眼中都是罪人。

不論是大兒子還是小兒子,耶穌並不站在任何一邊。我只看到,不論是大兒子還是小兒子,只要「醒悟」過來,想要回家的,我們的主都會無條件的接納他。教會需要做的,不是帶頭站出來用比聲量的方式告訴大家只有異性戀才能有家;也不是用比人頭方式告訴台灣社會,只有一男一女的婚姻才是上主所喜悅的婚姻。

真正的「家」

正如耶穌對撒督該人關於復活的回應:「你們錯了,因為不明白聖經,也不知道神的大能。在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而是像天上的天使一樣。」(太22:29)地上的婚姻固然重要,然而在上主眼中,它不過是我們與基督關係的「影兒」,並不具有永恆的價值。

婚姻不能取代我們與上主的關係,「愛家」不能取代我們在天上永恆的家。面對「愛家」公投所帶來的傷痕與對立,或許教會應該學習、需要努力的是,讓台灣社會知道,不管是異性還是同性,不論是單身、結婚還是離異;我們真正的家不在地上,也不是「愛家」公投裡所定義的那個家,而是上主殷殷期盼不管什麼樣的人都能歸回的家。

(轉載自校園雜誌2019年一月、二月號Photo credit: Theen Moy / CC BY-NC-SA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