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典不虛傳》:給乾渴之人的恩典

4418
贊助本文

或許你也有這樣的感覺:最近幾年,福音變得更難傳了。並不是福音本身退了流行,而很可能是因為教會在部分議題上表達立場的方式,讓人們感到突兀、被冒犯,教會與世界變得更加壁壘分明。有位姊妹告訴我,他們公司的職場小組原本每週都有十幾人一起聚會(包括未信者),但在去年「愛家」、「平權」公投雙方越吵越兇之際,漸漸地人越來越少,當她想找以前有參加聚會的同事,對方卻開始與她保持距離。「我可以感覺到,他覺得我們這些人好奇怪……。」

「如今,福音似乎不是好消息了,至少對某些人而言。」

知名基督徒作家楊腓力在《恩典不虛傳──讓福音再次打動世界》一書中,以一貫犀利但又帶著溫柔盼望的口吻提問:身為基督徒,你確實向人傳達了恩典的信息,解除人們心靈的「乾渴」嗎?如同耶穌在井邊遇到撒馬利亞婦人(約翰福音4章),忽略猶太人與撒馬利亞人彼此間的敵意,選擇婚姻破碎、受到眾人排斥的她,成為釋放恩典活水的對象。還記得幾年前,教會內常常喊著「復興就要來了」,我並不懷疑人們需要耶穌,但我們身為基督徒所活出的生命使人羨慕嗎?有展現出吸引人的恩典嗎?又或者,連我們自己都還沒有真的認識恩典?

對基督徒有好感的非信徒,正快速減少

問問身旁的朋友,當他們想到基督徒,會想到什麼?幾十年前,答案可能包括金髮碧眼的傳教士,來台灣開醫院、蓋學校,奉獻資源與時間給偏鄉的人民。那麼現在呢?楊腓力引用一項調查指出:1996年,85%沒有宗教信仰的美國人對基督教抱持好感;到了2009年,只有16%的年輕非信徒對基督教有好印象、僅存3%的人對福音派有好感。對基督徒有好感的非信徒,正急遽減少中。

台灣社會看待教會的方式,或許也正落入這樣的景況,而且只需要零星幾個案例,就能造成廣大的反感。幾年前郭美江傳道宣稱「信耶穌撿鑽石」、「同性戀是網羅」、「斷開鎖鏈」引起眾多網友嘲弄、惡搞,還有牧師在信徒家中鋸掉觀音像鼻子、宣稱「破除黑暗勢力」的影片廣為流傳,更別提近幾年為了「愛家」一方為了讓公投過關的諸多宣傳操作。教會內部活動固然不適合被節錄外流,但是否我們也能想想,如何不是妖魔化異己,而是用更合宜的態度看待他人,好使這些事情一開始就不會發生?

你看待他人的方式,是否合乎恩典?

「仇敵就是我們沒有聽過他們的故事的人。」楊腓力引用貴格會的俗諺,並指出:「如果我看待那些還沒有決定信仰的人,不是邪惡或還沒有得救的人,而是迷失的人,我跟他們的相處會相當不一樣。」福音是關乎赦免與盼望的好消息;是在說我們都犯了罪,但創造宇宙的主宰選擇犧牲祂的愛子,換回其他迷失的孩子可以回家;是提醒我們需要悔改,但無論跌倒多少次,仍舊有赦免的恩典存留。也因此,領受恩典的我們,更加需要謙卑。我們不知道所有問題的解答(只有神知道),也不是道德上的典範,而是單單知道自己需要神、呼求恩典的乾渴之人。

有次楊腓力在自己的教會講道,並問道:「如果美國所有的教會都認領一名恐怖分子,學習念那個人的名字,為他禱告,會有什麼結果呢?」有位軍隊牧師布魯斯認真做了這件事,還成立禱告網站,有上千位使用者認領通緝名單成員,為他們禱告。布魯斯在前線當兵,他知道恐怖分子是真的會致人於死的,就像初代教會也有許多基督徒遭逼迫而死。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最後的禱告是:「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當時在場的掃羅樂見司提反被害,卻在之後轉而歸信耶穌,並建立多間教會、所寫的書信立下初代教會的信仰基礎。「如果司提反沒有為他的敵人禱告,掃羅後來會成為使徒保羅嗎?」

「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5章

「我們愛得越多,特別是愛那些我們不可能去愛的人,我們就越像上帝,因為祂也愛你我這些卑劣的生物。」楊腓力指出:「基督徒受召使用『恩典』為武器,意思就是也要以愛與尊重對待敵手……但是,人們似乎常常把我們當作是散播罪疚的人,而不是散播恩典的人。」如果我們對待意見極其相左的人,表現出的是毫無恩典的行為,那是否代表連我們自己也並不真正認識恩典?約翰一書4章寫道:「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如果我們也鮮少被恩典對待,自然無法活出恩典的生命,需要先轉向神──生命與恩典的源頭。我們需要重拾福音的美好。

與其用言語傳講,更重要的是活出我們所說的,否則就沒有任何說服力。楊腓力再次強調:「基督徒向懷疑的世界傳遞信仰最有力的方法,就是活出滿足的生命,證明耶穌的道路的確能成就最豐富、最解渴的生命。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流自於健康的心靈,並且會吸引那些覺得難以得著這些特質的人。」

成為在乾渴世界散播恩典的人:尋道者、行動派與藝術家

這個乾渴的世界對好消息嗤之以鼻,我們又該怎麼傳遞福音?楊腓力提出,跟佈道家或護教人士相較之下,有三種基督徒仍然受到未信者尊重,那就是同樣在追尋靈性過程中的尋道者(而非高高在上的權威領袖)、實際實踐信仰的行動派,以及真摯碰觸到他人內心的藝術家。

我們都是軟弱的人,生活中總遇到各種麻煩、做出糟糕的決定、生病、搞砸關係。身為跟隨耶穌的人,我們承認自己的不足,呼求上帝的幫助。而教會若能成為人們真誠敞開軟弱、彼此扶持、分享尋道過程的地方,將會有獨特的吸引力。「教會最主要是領受恩典的地方,帶給人赦免,同時也裝備我們向他人散播恩典。」

有時候我們會向神提問:為什麼世界上有苦難、戰爭、飢荒與疾病?楊腓力認為:「我們太輕易期待上帝為我們行事,但上帝希望藉著我們行事。」如果我們專注於活出信仰,那麼「實質的慈惠行動(伸出援手)會表達我們的愛(心懷),轉而吸引別人注意愛的源頭(頭腦的信念)。」有些基督徒進入收容中心、戒毒機構、未婚媽媽懷孕之家,又或者支援災後重建、無國界醫療行動,透過實踐回應耶穌的禱告:願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在現代世界……藝文可能是通往信仰的最動人途徑。藝文以含蓄的手法,卸除人們的防衛,並且喚起內心飢渴。」有時大聲疾呼沒有人願意聽,但是藝術卻能探達人們的內心,並引起社會變革。例如《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是激進的基督徒,以小說傳達反對蓄奴的信息,刺激美國最終廢除奴隸制度。「或許展現價值觀最好的方法不是一直講、或立為法律,而是創作文學與藝術,把這些觀念像釘子一樣穩穩扎在裡面。」

「與其對著世俗對手打後防戰,我們其實可以在尚未決定信仰的人中間,活出福音的好消息並傳遞給他們。」楊腓力認為,無論我們的角色是尋道者、行動派或者藝術家,都可以藉此散播恩典。在那之前,讓我們先深深汲飲於恩典之泉,重拾福音的美好。

Photo credit: Col 3:2 / CC BY-SA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