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典不虚传》:给干渴之人的恩典

4697
赞助本文

或许你也有这样的感觉:最近几年,福音变得更难传了。并不是福音本身退了流行,而很可能是因为教会在部分议题上表达立场的方式,让人们感到突兀、被冒犯,教会与世界变得更加壁垒分明。有位姊妹告诉我,他们公司的职场小组原本每周都有十几人一起聚会(包括未信者),但在去年「爱家」、「平权」公投双方越吵越凶之际,渐渐地人越来越少,当她想找以前有参加聚会的同事,对方却开始与她保持距离。「我可以感觉到,他觉得我们这些人好奇怪……。」

「如今,福音似乎不是好消息了,至少对某些人而言。」

知名基督徒作家杨腓力在《恩典不虚传──让福音再次打动世界》一书中,以一贯犀利但又带着温柔盼望的口吻提问:身为基督徒,你确实向人传达了恩典的信息,解除人们心灵的「干渴」吗?如同耶稣在井边遇到撒马利亚妇人(约翰福音4章),忽略犹太人与撒马利亚人彼此间的敌意,选择婚姻破碎、受到众人排斥的她,成为释放恩典活水的对象。还记得几年前,教会内常常喊著「复兴就要来了」,我并不怀疑人们需要耶稣,但我们身为基督徒所活出的生命使人羡慕吗?有展现出吸引人的恩典吗?又或者,连我们自己都还没有真的认识恩典?

对基督徒有好感的非信徒,正快速减少

问问身旁的朋友,当他们想到基督徒,会想到什么?几十年前,答案可能包括金发碧眼的传教士,来台湾开医院、盖学校,奉献资源与时间给偏乡的人民。那么现在呢?杨腓力引用一项调查指出:1996年,85%没有宗教信仰的美国人对基督教抱持好感;到了2009年,只有16%的年轻非信徒对基督教有好印象、仅存3%的人对福音派有好感。对基督徒有好感的非信徒,正急遽减少中。

台湾社会看待教会的方式,或许也正落入这样的景况,而且只需要零星几个案例,就能造成广大的反感。几年前郭美江传道宣称「信耶稣捡钻石」、「同性恋是网罗」、「断开锁链」引起众多网友嘲弄、恶搞,还有牧师在信徒家中锯掉观音像鼻子、宣称「破除黑暗势力」的影片广为流传,更别提近几年为了「爱家」一方为了让公投过关的诸多宣传操作。教会内部活动固然不适合被节录外流,但是否我们也能想想,如何不是妖魔化异己,而是用更合宜的态度看待他人,好使这些事情一开始就不会发生?

你看待他人的方式,是否合乎恩典?

「仇敌就是我们没有听过他们的故事的人。」杨腓力引用贵格会的俗谚,并指出:「如果我看待那些还没有决定信仰的人,不是邪恶或还没有得救的人,而是迷失的人,我跟他们的相处会相当不一样。」福音是关乎赦免与盼望的好消息;是在说我们都犯了罪,但创造宇宙的主宰选择牺牲祂的爱子,换回其他迷失的孩子可以回家;是提醒我们需要悔改,但无论跌倒多少次,仍旧有赦免的恩典存留。也因此,领受恩典的我们,更加需要谦卑。我们不知道所有问题的解答(只有神知道),也不是道德上的典范,而是单单知道自己需要神、呼求恩典的干渴之人。

有次杨腓力在自己的教会讲道,并问道:「如果美国所有的教会都认领一名恐怖分子,学习念那个人的名字,为他祷告,会有什么结果呢?」有位军队牧师布鲁斯认真做了这件事,还成立祷告网站,有上千位使用者认领通缉名单成员,为他们祷告。布鲁斯在前线当兵,他知道恐怖分子是真的会致人于死的,就像初代教会也有许多基督徒遭逼迫而死。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最后的祷告是:「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当时在场的扫罗乐见司提反被害,却在之后转而归信耶稣,并建立多间教会、所写的书信立下初代教会的信仰基础。「如果司提反没有为他的敌人祷告,扫罗后来会成为使徒保罗吗?」

「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5章

「我们爱得越多,特别是爱那些我们不可能去爱的人,我们就越像上帝,因为祂也爱你我这些卑劣的生物。」杨腓力指出:「基督徒受召使用『恩典』为武器,意思就是也要以爱与尊重对待敌手……但是,人们似乎常常把我们当作是散播罪疚的人,而不是散播恩典的人。」如果我们对待意见极其相左的人,表现出的是毫无恩典的行为,那是否代表连我们自己也并不真正认识恩典?约翰一书4章写道:「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如果我们也鲜少被恩典对待,自然无法活出恩典的生命,需要先转向神──生命与恩典的源头。我们需要重拾福音的美好。

与其用言语传讲,更重要的是活出我们所说的,否则就没有任何说服力。杨腓力再次强调:「基督徒向怀疑的世界传递信仰最有力的方法,就是活出满足的生命,证明耶稣的道路的确能成就最丰富、最解渴的生命。圣灵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流自于健康的心灵,并且会吸引那些觉得难以得着这些特质的人。」

成为在干渴世界散播恩典的人:寻道者、行动派与艺术家

这个干渴的世界对好消息嗤之以鼻,我们又该怎么传递福音?杨腓力提出,跟布道家或护教人士相较之下,有三种基督徒仍然受到未信者尊重,那就是同样在追寻灵性过程中的寻道者(而非高高在上的权威领袖)、实际实践信仰的行动派,以及真挚碰触到他人内心的艺术家。

我们都是软弱的人,生活中总遇到各种麻烦、做出糟糕的决定、生病、搞砸关系。身为跟随耶稣的人,我们承认自己的不足,呼求上帝的帮助。而教会若能成为人们真诚敞开软弱、彼此扶持、分享寻道过程的地方,将会有独特的吸引力。「教会最主要是领受恩典的地方,带给人赦免,同时也装备我们向他人散播恩典。」

有时候我们会向神提问:为什么世界上有苦难、战争、饥荒与疾病?杨腓力认为:「我们太轻易期待上帝为我们行事,但上帝希望借着我们行事。」如果我们专注于活出信仰,那么「实质的慈惠行动(伸出援手)会表达我们的爱(心怀),转而吸引别人注意爱的源头(头脑的信念)。」有些基督徒进入收容中心、戒毒机构、未婚妈妈怀孕之家,又或者支援灾后重建、无国界医疗行动,透过实践回应耶稣的祷告: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在现代世界……艺文可能是通往信仰的最动人途径。艺文以含蓄的手法,卸除人们的防卫,并且唤起内心饥渴。」有时大声疾呼没有人愿意听,但是艺术却能探达人们的内心,并引起社会变革。例如《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是激进的基督徒,以小说传达反对蓄奴的信息,刺激美国最终废除奴隶制度。「或许展现价值观最好的方法不是一直讲、或立为法律,而是创作文学与艺术,把这些观念像钉子一样稳稳扎在里面。」

「与其对着世俗对手打后防战,我们其实可以在尚未决定信仰的人中间,活出福音的好消息并传递给他们。」杨腓力认为,无论我们的角色是寻道者、行动派或者艺术家,都可以借此散播恩典。在那之前,让我们先深深汲饮于恩典之泉,重拾福音的美好。

Photo credit: Col 3:2 / CC BY-SA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