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是否合適成為電競選手,一直是一個引起熱議的話題。支持者認為打遊戲都已經成為正式運動項目了,有何不妥?反對者認為我們都已經反對沈溺電玩了,怎可能變相鼓勵孩子成為電競選手?電競被列為運動只是世俗的看法,基督徒或許可以把電玩當娛樂,但是不適合成為職業。
討論這個議題首先要釐清一個觀念:「所有合法的職業都是可被基督徒接受的嗎?」答案是:「NO!」例如開賭場在某些地區是合法的,但是基督徒絕對不能說「我開賭場是為了向賭徒傳福音」。
「合法」是整個社會「目前」的看法,不等於真理,因為法律是可以修訂的。2019/3/15基督城發生清真寺槍擊案,六天過後,政府就修訂法律禁止槍枝販售,這就是法律的反應,只需要一個禮拜,合法就可以變成非法。
所以,電競職業化被認可為正式運動項目,並無不法,但是對基督徒來說,依然有爭議。爭議在哪裡?就在於「電玩」本身。對於年輕人來說,電玩本身是非常真實的,因為他們從小就接觸,他們認為這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父母來說,電玩卻是虛擬的,會讓一個人與真實世界隔絕,每天足不出戶的結果,就算網友滿天下,還是會妨礙子女跟人的真實互動溝通,並且造成身心的不良影響。
電玩作為「休閒娛樂」,大概是雙方僅有的交集,一旦成為職業,彼此的分歧就會無限擴大,父母認為是「玩物喪志」,孩子卻認為這是「正當職業」,就算孩子進了國家隊,並且為國爭光,在父母眼中依然是「不務正業」。「電玩」跟「圍棋」不同,後者畢竟在刺激人類的思維邏輯,是整體人類的重要一環也有助於個人修身養性。
「電玩」固然滿足現代人需求最強烈的「舒壓」,但是也帶來驚人的後遺症,長時間花在電玩對於健康與真實人際關係都帶來傷害,職業電玩固然對玩家有極高的欣賞性,而且在可見的未來也會納入正常經濟的一環,但是它的傷害始終無法解決。
那麼,聖經怎麼說呢?聖經的原則是「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這個原則確實有助於我們釐清問題。說「電玩」是壞東西,大概是上一代的思維,對於生長於真實環境的上一代來說,電玩確實是虛擬,但是對於從小拿著ipad長大的孩子來說,完全沒有說服力,電玩可是他們生命中多麽重要的一部分,這就是經驗的差異。
我們不妨作個假設:
如果一個年輕人有天份,不需沈溺就達到職業水平,並且這個孩子的社交人際又很健康,同時還是很好的基督徒(搞不好又長得俊美),他(她)可以認為這是上帝給他的使命,就像林書豪打籃球一樣,他想見證,可以用健康的方式看待電玩,並且宣導不要沈溺,請問,周遭的人還有什麼理由可以反駁他呢?有比「電競職業選手鼓勵年輕人不要沈溺電玩」更具說服力的宣導方式嗎?
是不是我們避去了副作用就等於這個東西討主喜悅,這恐怕是永無止境的爭議。所以,討論「基督徒適不適合成為職業電競選手」確實是複雜的議題,而且絕對因人也因時代而異。其實,就連「孩子該不該學林書豪」都同樣是個惱人的問題呢。學習林書豪逆境奮鬥是毫無爭議的,但是每天都花很多時間打籃球,畢竟還是高風險的,趁著年輕把時間花在籃球上不能說沒有幫助,但是到底對於整個人生的祝福在哪裡實在耐人尋味。
回到聖經原則,那就是「我們到底用什麼態度面對這件事?」電玩也好,球類也好,任何不違反道德的活動都可以從事,甚至成為職業,但是,將來面對審判的時候,我們會不會得到稱讚?這是每個基督徒必須面對的自我責任。尤其值得提醒的一點是:「這是不是一輩子可以從事的活動?」也就是說,當我們準備花大量時間投入一件事情的時候都必須同時考量「生涯規劃」,就算厲害到頂尖國手甚至奧運奪牌同樣要面對退休的規劃。如果到了四十歲只會打球或是很會電玩,人生下半場依然堪憂。
人的一生必須被視為一個整體,除了專業與謀生技能,還要考量人際關係,品格道德,加上休閒娛樂,這就是為什麼在年輕的時候要同時培養「德智體群」以及「美學教育」,人生除了理財還有情緒管理還有二性教育,環環相扣,難怪古人標榜「琴棋書畫」,因為這些都是可以從事一輩子並且有益身心的事。
現代人努力讓虛擬拉近現實,搭配人工智慧與虛擬實境裝置,這是趨勢,甚至有人試著把人的基因植入猴子,結果猴子確實變聰明,但是也精神錯亂。這個世界有世界的路線,虛擬與真實之戰只會愈演愈烈,與此同時,基督徒卻依然有所堅持,真實與虛擬永遠不能混為一談。
結論就是,不管我們是否支持孩子成為電競選手,從小管制他們接觸電玩絕對是必要的,如果孩子已經到了青少年甚至社青,跟他們持續建立真實的親密關係,讓他們感覺被了解並對於「跟人互動」保持高度興趣,絕對有助於他們的未來。
如果孩子想成為電競選手,不要把焦點放在「這樣對不對」或是「這樣好不好」而是要關心理解他們心裡的感受跟他們想追求的真正成就感。
「電玩」只是表象,「人格」與「人際」還有「心理健康」才是真實。信仰絕非虛擬,復活與永生也是百分百真實!
(Photo credit: ulricaloeb / CC BY)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難得有人談論這個題目,稍微提點意見,要說到對身體心理有傷害,目前在大環境,最普遍的大眾健康傷害的還是加班,而非電玩等娛樂活動。
無論任何活動,進行過度都會造成一定傷害,您文中所提的圍棋,試問職業棋士哪個沒近視沒眼睛問題?這也是一種傷,一種職業病。
再舉例,說吃飯好了,飲食過量不也是傷?飲食毫無節制,當然就危害健康。
電玩也是培育人品行修為,動不動就大動肝火的人,沉不住氣,這類玩具,根本上不了職業舞台,職業棋士並非特意有那種修為,而是沒那種修為的,也很可能根本上不了職業。
電玩可以是職業,電競也可以是運動,問題是現在的社會環境準備好了麼?
多少人對電競這一塊好不熟悉,多少商品加個電競就可以無端起價。
對玩電玩的人,和社會大眾對這項技藝的了解和尊重到位了?
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就推行才是最大的問題。
就如同某些教會不斷鼓勵會友領人信主,卻從來也不知道,也不去了解,自己教會的會友對主是否有正確認知,搞得一堆不明不白的,到外面去也領著不明不白的,到教會行的不是敬拜,僅是聚會。長此下去,教會問題,漸漸就多了。
當談一些問題時,也要考慮現時社會的情況,至少有基本的理解,若電玩歸類在虛擬或虛假來跟現實做對比,就如同否定了玩家付出真實時間的努力和價值,把那些歸類為假的,不真實的。
一個人(姑且不論是否基督徒)能否成為電競選手,還得看他有沒有那個能力,會打籃球的人很多,但技術好到足以靠打球吃飯的,寥寥無幾。我相信身邊大部分玩遊戲的,都是一般人,如何判斷身邊朋友能不能,建議讓他們儘早嘗試,看清自己的斤兩,才慎重考慮,而不是僅以宗教論之。
一般休閒遊玩,輕鬆寫意,一旦職業化,管你喜歡不喜歡,同一個遊戲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就要求你每天至少玩X小時,訓練X小時,一星期幾天還要開會商討戰略,跟教練溝通。打輸了還可能被退隊,解除合約,這種頂著壓力拼遊戲的環境,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