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弟兄姊妹,是復活節當天去到教會,才知道今天是復活節主日的?
或許是因為12月25日太好記,所以不管是不是基督徒,大概都知道每年有這麼一個「聖誕節」。又或者真的是這麼好記,所以每年的11月,甚至更早,百貨公司或各大商場、餐廳,就開始狂打「聖誕檔期」。教會更不用說,稍有規模的教會可能在幾個月前就開始籌劃聖誕節的各樣活動。其實簡單來說,基督的聖誕敘事在形式上,具備了一切可以任由這商業與消費至上的現代社會,任意揉捏與控制的元素。
但是復活節呢?什麼叫做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人家「母親節」至少還確定在每年5月的第2個星期天。在商言商,如果每年復活節的日期都不一樣,那麼在宣傳操作上似乎就沒有那麼容易。同樣的,教會或許以為,既然外邊的人沒那麼在乎復活節,那麼又何苦花費太多心力在這樣一個好像沒什麼「佈道」機會的節日上!
真的是這樣嗎?
相信對福音書有點熟悉的人一定會發現,四卷福音書裡,只有馬太、路加兩卷提到了耶穌的降生(聖誕)。但耶穌的受難與復活卻是四卷皆有。馬太和路加都以兩章的篇幅介紹基督的誕生,卻馬太福音卻有8章,路加福音有6章,更不用說馬可跟約翰都各有6章和10章的長度,仔細描述了耶穌的受難與復活。
正如保羅所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15:14)既然耶穌的受難與復活,是整個福音信仰的核心與根基,那又為何現代的教會與社會總是以不相稱地比例來預備復活節呢?
只是因為難以商業化、量化,難以取得「績效」而已嗎?
當我們回憶兩千多年前的那三天、那一週時;在現代的分類架構下,復活節根本就是個18禁的節日。既然是「復活」,就不能跳過「死亡」,既然要「死亡」,就繞不過去「受難」的過程。在復活之前所要經歷的血腥、殘忍,以及各樣的罪惡。是用再多的兔子和彩蛋都掩蓋不去的記憶。如果沒有基督十架上的死亡,又怎麼會有空墳墓裡的復活呢!
復活節是可怕的,因為如果不能面對基督的死亡,又怎麼接受基督的復活。如果不能甘願將老我交在十架上,經歷死亡與破碎,那麼我們又怎能經歷復活的大能,真實地領受新的生命與自我呢?基督復活的重要性,不是只是因為教義上,一個救恩邏輯上的重要而已,復活也不是我們在追思禮拜時才去思想的主題而已。這個世界之所以選擇忽視基督的復活,因為對世界而言,對老我而言,甚至對魔鬼而言,都是可怕的,都是陌生的。正如Rowan Williams在《復活的力量》一書中說的:「當我們發現耶穌不是死去的朋友,而是活著的陌生人,也就是復活節發生的時刻」。
基督的復活是陌生的,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無法被定義的「經驗」。Williams指出復活節是對受限於「我們的條件」的那位上帝發出挑戰。無論是以馬忤斯、空墳旁的抹大拉的馬利亞,還是依舊捕魚的彼得;與基督同活都意謂著重新遇見一位陌生的耶穌,生命必須重新開始。
這個世界之選擇忽視基督的復活,不僅因為它是可怕陌生的,更因為它是危險的。因為看見基督已經復活,原本憂憂愁愁離開耶路撒冷到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生命火熱地轉回耶路撒冷。因著基督已經復活,原本逃跑不認主的門徒,如今在當權者面前放膽講論基督的復活(徒4:13)。他們開始不顧一切地,拋開舊生命的軟弱,離棄世界的想法,拒絕鬼魔的謊言;而是大膽地擁抱新的生命,回應復活的基督的呼召,要以這真實的福音去顛覆世界
會不會,如果當我們所傳的基督的復活,不再陌生,也不再可怕和危險時,也就意謂著我們失落了福音最根本的根基,讓教會跟這個世界一樣了呢?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