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青年與教會的疏離

5001
贊助本文

青年流失的現象,不僅是台灣絕大部分教會的寫照,也是許多國家基督教界共同面臨的問題。美國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副教授包威爾(Kara Powell)最近發表1篇研究,指出問題的所在是青年與教會疏離。

擔任富勒青年研究所(the Fuller Youth Institute)執行董事的包威爾指出,美國過去10年來青年事工的專業性大幅提升,有越來越多接受過良好裝備的領袖、更多受到呼召服事的同工、待遇更好、資源更多,也有各種專門的教育計畫。然而很多教會似乎感覺自己可以把照顧青年靈命的使命外派(outsource)給負責該項事工的人,然後就撒手不管。結果很多學生只知道青少契與他們的指導者,卻不認識教會,也不認識教會裡面的長輩。等到他們從學校畢業,他們也從青少契畢業。研究顯示,有將近一半的青年在畢業之後就離開基督信仰,特別是離開教會。

富勒青年研究所正在探索,如何讓年輕人有「黏著的信仰」(sticky faith)。他們主張要以「5對1」的比例來帶青年,也就是每位青年要有5位成年人來關懷與支持。關鍵所在是讓父母親產生動機,並且給父母親裝備;讓負責青年事工的傳道可以專注在那些欠缺父母親照顧的孩子們。

富勒青年研究所過去3年來針對500位大一到大三的青年所做的研究發現,年輕人普遍存有各種懷疑,但這並不必然是壞事。真正有害的,是沒有表達出來乃至沒有去探究的懷疑。當年輕人有機會去表達並探究各種懷疑,他們的信心就會更強、更成熟。

包威爾指出,那些難以回答的問題(例如上帝為何允許各種苦難降臨在一些無辜的人身上),可以幫助人更加感覺到上帝的真實存在。但糟糕的是很多主日學老師只知道要年輕人閉嘴,卻無法給出答案。這不啻是告訴年輕人:教會無法解答他們的問題,甚至上帝也不能!

包威爾說,教會和青少契負責人應該讓年輕人有一種感受,就是當年輕人有問題時,第一個可以找的就是他們。想要做到這點,我們就必須自己去思考聖經裡面關於這些難題到底有什麼答案。第一個要改變的,就是教會裡的大人。

更重要的是,大人不可以不懂裝懂。不知道答案就告訴他們,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我們會查經、研究之後,再來回覆你們。最糟糕的就是不理會他們。當我們坦然的拿聖經與他們對話,問他們:「你認為這段聖經告訴你什麼」,讓他們自己得到答案時,這個效果最佳。這樣做,對大人來說是比較麻煩,也比較困難(其實很多大人根本也不熟悉聖經),但非常值得。

包威爾在結論中再次提醒,年輕人離棄信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與教會疏離,欠缺跨世代的團契與關係。教會中的大人自己就是解決問題的所在,多花點時間來增加年輕人與教會之間的連結,這件事應該被看做教會的頭號大事。

包威爾是美國人,其主要訴求的對象是美國文化下的成年基督徒。那麼對東方文化的台灣基督徒有何啟發?

首先我們必須坦誠面對的是,台灣絕大部分的教會根本就沒有多少年輕人了。年過半百的筆者,在目前服事的教會裡面竟然算是少年。我所知道的很多福音派教會也大多如此。當然我們基於信仰知道教會的未來要看上帝的旨意,但沒有青年的教會從組織理論來看,就是走向老化,若不認真面對、採取對策那就非死不可。

如果要採取包威爾的建議,我們就要面對台灣大部分的會友,甚至參與服事的弟兄姊妹很多「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羅馬書10:2)。在東方文化的權威人格教育下,教會裡面的成年人大多是牧師說什麼就跟著信,自己不太靈修、不考察聖經的原文和當時的時空背景,結果往往就將一知半解的聖經知識硬套在現實生活中。對於年輕人的疑問,往往欠缺真誠的對話,甚至不把他們的問題當成一回事,一味地告訴他們:「只要信。」

教會裡面的長輩自己的靈命欠佳,聖經知識不深,甚至也沒什麼好的生命見證,要年輕人怎麼不疏離呢?等他們長大可以自己作主,就一去不回頭了。

我們身為基督徒都肩負「大使命」。如果連自己教會長大的年輕人都留不住,要怎樣去拓展青年事工?將來打算怎樣面對主耶穌?「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哥林多前書15:51)。想留住青年,我們自己得先改變!

Photo credit: Siegfriedchao / CC BY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