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键时刻的呼吁〉谈起:整全的政治关怀
身为一个基督徒,身为一个十几年来编辑、出版几百本基督教书籍的出版社负责人,我想要提醒主内的弟兄姊妹们,同婚立法只是基督徒政治关怀、政治参与的一小部分,台湾的国防、外交、主权、经济成长、医药社福、教育、两岸政策……都应该列入我们投票的考量范围。
端木皑/圣诞节提醒我们,教会从来都不是政治中立
二千年后,这个摇撼天上地下的福音,竟然在某些道貌岸然的教牧手中沦为唱唱圣诞歌的借口:仿佛只要我们仍能翻开圣经,唱唱圣诞歌,我们就履行了宣扬福音的责任。我们丝毫没有思考耶稣基督福音那个触及社会、政权以至「空中掌权者」的向度,也忽略了我们的福音中「愿你的国降临」的终末向度。
从香港选举变天,反思台湾教会的政治参与
基督教会中热衷于信仰中「中国因素」极可能导致「反中国因素」的出现,教会的菁英与在地协力者并不能等同于草根群众,「后者因宗教理念、集体记忆或其他因素,对中共政权的既定观感及态度,反倒可能掣肘菁英向政治权力靠拢的作为,甚至让菁英丧失在地领导的正当性」。
基督教伦理学看武力反抗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政权都是基督徒采取武装抗暴而建立的,包含美国独立革命与中国的辛亥革命。宗教改革时代,路德、加尔文等大师也都曾主张武装抗暴。事实上,新教的建立本身就是三十年战争的果实。武装抗暴,是最后万不得已的手段,但并没有违反圣经的教导。
如何记忆谁的地景
民众的选择不只是被动的抵抗,更可以主动建构并再建构对地景的理解。香港太子站外暴警驱赶不走的民众自发的聚集,解构了这个原本象征威权的「太子」站,不论它代表的是前英国殖民政府,或是现今实施内部殖民的中国帝国霸权。
反思茶杯里的风波
经济抵制不应该看成是反市场交易的,相反地,而是对市场的一种矫正。它不只有消极说「不」的一面,也有积极说「是」的另一面,借由鼓励替代性产品的购买,或新型态生活惯习的养成,来协助新产业的研发和市场拓展,乃至打造不同消费行为背后的公民社会的另类想像。
从通奸到遭性侵
教会性暴力的问题,不是立个条例,就能完事。性暴力关乎的不是性,更是性别长期在社会文化建构中权力失衡的问题。惟有基督宗教的性别文化,肯革新,并愿意进行跨学科的交流,进一步将其纳入在教会讲坛、主日学,及神学院课程中,长此以往,方能有效改变教会的性别文化,回应性暴力受害信徒实况处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