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心中的那一把尺
在路加福音10章中,记载了一件我们熟知的故事:「他们走路的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女人,名叫马大,接他到自己家里。他有一个妹子,名叫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进前来,说: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
到底要冷?还是要热?
但我也很在意的是,上帝在启示录是提到:「我倒愿意你或冷或热!」但就像我前面说的,上帝真的是一个善于信手拈来的教导者,用当地人最熟悉的情境最熟悉的语言来教导。那上帝为何是将「冷」、「热」并列呢?而不是说,希望你们热起来。
这是我的立场
目前台湾众教会的重大困扰之一,就是对「教义的差异」该如何对待的看法没共识。「异端」,是很严厉恶的指控,必须提出非常确实的证据,教会需要小心分辨,也要以温柔的心来处置。不然的话,「诬告」之罪,恐怕当事者自己承担不起。
不再忧虑的关键
「忧虑」对现代人而言,是非常熟悉的状态,人们几乎每天与高压共处,这些因压力而忧虑的原因,包括外在的环境,像是景气不好,工作难找、消费力低、物质一直涨;也包括内在层面如心里不平、不踏实等。
从吃耶稣的肉和喝耶稣的血说起
每当香港有新兴宗教出现,传媒朋友总会打电话问我。其中一个常问的问题是奉献,尤其是十一奉献。他们大多认为这是一种行骗。基督徒有自己的解读,也从没有觉得被骗,但没有基督信仰的传媒朋友不会明白。在耶稣时代,一个另人困惑的题目是耶稣说,「吃人子的肉,喝人子的血。」
马槽中的耶稣,同在的福音
刚到美国求学时,写学术文章最大的窘境就是要用「客观中立的口吻」来陈述自己「主观的立场」,努力把「我认为……」写成「根据……,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这样的训练当然有好处,帮助我去审视自己论述内容是否符合逻辑和理性,而不是凭一己之好就下定论。
他者的脸容与死亡
给口渴的人一点水并不一定可以改变他的命运,但不能就此任由他可以没有被拥抱下独自受苦。苦难可以令生活变得无奈,却不可能将世界变得无情。「我渴了」就是要唤醒人心,绝不让痛苦者无声无色地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