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执屋」与上主宣教(二):共善伦理

188
赞助本文

人类是受造世界成员之一,众生万物彼此倚靠地生活。人类与非人类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同共荣,也一同受苦。人类从众生万物得滋养,人类也应服务众生万物。或许,有人认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才是受造世界的逻辑。这可能是实然(is),但不是应然(ought)。事实上,今日生态危机正是因人类接受「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作为生活原则所导致。此外,上主吩咐人类管理和治理大地,人类对大地的道德责任使他们不可按实然生活。所以,我们不要将实然等同应然,需要反思甚么是受造世界的应然。共善的伦理就是一个可能。

共善是丰盛的基础

在其《慈母与导师通喻》(Mater et Magistra)(1961),教宗圣若望廿三世写,「共善是那些让人可以更完全和更准备成就他们个人完美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总和。」共善「不是指社会实体中,每一个主体福祉的总和,它属于所有人和每一个人,也为众生万物共有,因为它不可分割,只有众生万物联同一起才能予以达成、扩充和保持其现时/将来的效能。」共善不等同公共秩序(public order),因为公共秩序可以受政府和既得利益者的意识形态控制,为他们效力,即保护他们的利益、维持社会现状,甚至压迫异见者和忽视弱势群体的需要。共善是:

    1. 共善的共包括非人类世界,没有非人类世界不会是共善。
    2. 共善的目的是让生命达成丰盛,按其特性发展其潜在。
    3. 因差异和尊重自由,共善倾向创造共善的社会条件多于决定每一成员的善。
    4. 共善是每一成员的责任和合作的结果,其中是德性培育,包括自限、分享、尊重。

让我从生态角度补充一些内容。在多元族群社会,共善包括共生之意,即共同生活。因生命彼此扣连,他者不是竞争对手,也不是威胁我的生存。在马来西亚,共生的对象是马拉、原住民、华裔、印裔,甚至寄居的。此外,生态扩充对共生的理解,即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水、树林、空气、湿地、动物等都是共生一员。他们不是只满足由人类组成共生的工具。因缺乏与自然共生的思维,人类消耗自然多于让自然变得更丰盛。人类需要认识自然的承受力、让自然有修复的时间和空间。只顾及人类的共善是虚假和排他的共善。它可能带来短暂方便,但长远会令人类变得贫乏,甚至灭亡。耶稣会会祖圣依纳爵(Ignacio de Loyola, 1491-1556)认为「越普世的善,它越是神圣。」 普世就是更包容性、更多样性和更扩充性。

共善可以说是一种双赢,但所谓的双可以是排他性。例如,在双赢下,弱者可能要为强者牺牲,因为双赢只是强者之间的协商,与弱者无关。所以,共善要从边缘者角度出发,即边缘者是否在共善下也获得足够资源,让其生命可以实现。边缘者是在我们当中的原住民、身心障碍者、经济贫穷者。妇女主义提醒我们,妇女与生态同是边缘者,他们同是在父权主义和资本主义下的受害者。他们称这为妇女生态学。

第一,妇女生态学指出全球暖化并非性别中立。妇女往往在全球暖化下是最大受害者,不只因为妇女是较贫穷一群,更因为他们多倚赖天然资源生活。

第二,深受二元思维和父权意识控制对待的妇女让他们更体会生态受到资本主义不公义对待。例如,人类发展先于保育、人类利益先于生态利益。他们的牺牲视为当然和自然。

第三,妇女的关爱和合作更有助建立生态友善环境关系。

第四,任何环保行动不应牺牲妇女权利;同样,任何追求妇女平等的行动也不应伤害生态。虽然近年对妇女生态主义的有效性提出质疑,但它对二元思维和控制性的批评仍然有效。

共善的善是众生万物的善。善必须从多元、他者,尤其弱势者角度来理解,其中包括参与、自由、包容、尊重、整全等价值,目的是让众生万物都可以实现其生命。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众生万物最后都一样,但我们可以创造和维护一个环境,让众生万物都可以有机会实现其生命。然而,河流和海洋的污染、树木遭大规模砍伐、很多物种的消失等已反映自然的生存权利已遭到严重剥夺。在这背景下,1970年代中,布伦特兰(Gro Harlem Brundtland)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并成为对共善其中一个重要理解。内容有四个核心思想:

第一, 整全性。整全性认为每一事件或现象只是全部的一部份,因此,面对任何事件或现象,我们都必需从更大的系统去理解。整全性强调事物之间的彼此倚赖性,改变某一事物,会连带改变其他层面的事物。在整全性的观念中,整合与综合比分类和分别来得更为基本。

第二, 持续性。持续性代表资源消耗的速度应配合资源补充的速度。换句话说,一切因消耗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都应以环境可接受的能力为指标。惟有如此,生态才不致受过度消耗。

第三, 多样性。大自然的多样性让万物有各自其发展、调节和成长的规律。相反,统一性只会制造生态的悲剧。多样性意味着开放,并容许各类形式的生态可按其规律存在。

第四, 平衡性。其中所强调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尊重而不是侵略。当生态系统失去它的平衡时,生态就走向灭亡。

可持续发展理念后来促成联合国2015年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它提出经济回报并不是一切活动最终极的衡量准则,它需要顾及生态影响和社会资源分配。重点不是可持续发展,应是可持续社群。然而,它没有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经济主导下的发展、父权文化、殖民文化。下一篇,我尝试从基督宗教救恩论—生命丰盛—来丰富对共善的理解和实践。

Image by rawpixel.com on Freepik)

相关文章:

新年、「执屋」与上主宣教(一):我们的屋
新年、「执屋」与上主宣教(三):迎接耶稣回家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