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生命的次序

3922
赞助本文

每次在读诗篇23篇的时候,总是令人有不同的体会。这段经文也是许多人所熟悉的经文;记得以前在当兵时,有位队上非基督徒的常备士官,他居然也能背这段经文,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诗人大卫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诗篇23篇1~6节)

这里讲到四件事是关于基督徒生命的次序:

首先要尝到主恩的滋味,诗人提到因着主的缘故,使他必不致缺乏、躺卧在青草地上、安歇在水边……,这是何等美好的光景呀,先预尝天恩的滋味,得着灵里的满足。接着,就开始走这条天路,主便引导走义路;然后,天路中充斥各种的困难,有死荫的幽谷,甚至即便也在敌人面前,但这些都只是人生的过程,一关又一关,总会过去;最后,不管如何,就是要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无得时或不得时,总得要紧紧抓住主。

原来,这是一个重要的次序,如果次序搞错了,就容易把信仰视为重担,或者说信仰带来太沉重的担子。最终的问题,就是在第一步出了差错,没有好好享受主。

曾有个书名引起我的注意:《大乘基督教神学:汉语神学的思想实验》,虽然该书是学术讨论的著作,用采取比较神学的进路,并以大乘佛教的资源为素材,透过与基督宗教的比较,从而反思及讨论相关的神学问题,包括圣经观、神学语言、基督论、三一论、人观、拯救论及终末论等。

我们必须承认,过去我们从不用「大乘」或「小乘」等字眼来形容基督教,或者具体地说,这些字眼已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小乘就是自我修行,以自己为满足为主;而大乘就是把修行扩展至群体,例如慈济功德会把工作推展至许多的地方,当然,这背后的动机是跟功德论有极大的关系。

若是用佛教的说法来理解基督教,小乘也许就是喜欢自我灵修,单单看重与主的关系,或者,也会比较倾向自我的属灵操练、默想与独处,相对地,与肢体的关系也比较弱。

而大乘的基督教观则是完成大使命,把上帝的爱积极分享给别人,像是马雅各、马偕、或其他宣教师,千里迢迢来到台湾传福音;就目前教会而言,就是扩展许多社区工作、关怀人群等等。

到底基督教是属于「小乘」?抑或还是「大乘」?从大卫在诗篇23篇中的描述,显然这两者皆是!先要在主里,得着满足,接着才能起来服事,如此更能得着喜乐。

这是次序的问题,基督徒必须先在主里面,好好享受从创世以来所预备的一切,必须要先安静、心里被满足,如此,才能有力量去走十字架的路,甚至是去服事别人。

今天,我们最担心的是:基督徒把次序完全弄错了!

在开始服事之前,没有好好与主亲密的团契。在迫切祷告的背后,只是看重主耶稣口袋里的的祝福,而非主耶稣自己;心中只惦念著礼物(Gift),而不是主将自己成为那宝贵的恩典(Grace)。主耶稣才是我们生命中的宝贵,所以,基督徒必须天天灵修,好好享受与主同在的每一个时刻,让一天的开始,把自己浸在主里,享受主爱、聆听主言、如此才能重新得力、重新出发!

耶稣说:「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马太福音6章33节)一个常常享受在王里的人,「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做的尽都顺利。」(诗篇1篇3节)那是何等美好的画面呀!

恢复生命次序的第一步,就是先尝尝主的恩典,享受「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那种丰盛、精彩又满足的生命。

(封面照片取自:Robert Croma via Visualhunt.com / CC BY-NC-SA

作者简介/黄银成
牧师,台湾云林人,中华信义神学院道学硕士(M.Div.)、中台神学学士(B.Th)毕业。
具有牧师与作家双重身分,讲台信息生动、活泼,激励人心,除讲道外并以文字牧养、鼓励会众。曾任记者、杂志主编、报纸社论主笔及专栏作家、文学奖及金书奖评审委员。
目前担任竹南圣教会主任牧师,兼任台湾圣教会总会资讯局长。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