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主日崇拜進行期間、或結束之後的時段,筆者留意到網上社交媒體每每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怨聲載道。不少信徒埋怨,是日崇拜的講壇,無道可聽。到底,是甚麼出了問題?誰之過?假若,你不幸地在這天聽了一篇很「爛」的道,就代表傳道者偷工減料(shortchange)、騙去了你寶貴的時間,甚至你彷如沒有崇拜過?
其實,甚麼是宣講聖道?原來,傳道者所講的還不是「講道」(sermon),乃是要由聽道者去聽:講道是一種口述耳聞的事件(event),包含了傳道者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在崇拜講壇上向會眾所講的,以及參與敬拜的會眾所聽的。講道更同時是神學性質(theological)的事件,是以上帝為中心、不是人本中心的,是關於上帝的道如何在教會當中行動,並且教會如何被上帝的道模造得更具上帝的道的樣式(conform to the Word of God)。宣講也是道成肉身式的事件:是神性與人性的相遇,上帝的話語臨在於人的說話,人的說話成為上帝的話語。
就聽道(和講道)的神學和實踐,我的兩位同事,鄧紹光(〈聽道是一種事奉〉、〈講道是一個信仰群體的事奉〉、〈講道是一種怎樣的事奉?〉)和曾思瀚(〈聽道的問題——多角度評估〉)已經分別先後為文解說。始料不及的是,他們的文章卻引發起讀者的誤解、疑問、困惑。例如,竟然有傳道同工,不知道聽道原來是一種對上帝的「事奉」;他們大概誤以為,講道,就只是傳道者去服事聽道者。更有人反駁,是否神學院老師不理「無道可聽」的民間疾苦,一心只為傳道同工「護短」?
筆者恐怕,絕大部分基督徒(甚至包括傳道同工、以及有機會講道的平信徒)對於講道的神學、學問、藝術,仍然都是門外漢,對整個崇拜程序內含的神學意義、信仰內容,一知半解、不甚了了。而現今香港教會的崇拜講壇,最大的毛病是甚麼?就是外行人去領導、指揮、管理內行人!會眾(或從會眾中推舉出來的長執)的品味、喜好、接受程度,主導了講壇有甚麼道可傳、有甚麼道可聽。而偏偏平信徒當中,有太多的「食評家」,他們自己不懂講道(也不懂釋經),卻對傳道者指指點點,要不是批評講道沒有解經、或解錯經,就是埋怨講道沒有新意、離地。難怪教會不成教會。然而,沒有「好」的聽道者,又何來「好」的講道、「好」的傳道者?平信徒的責任是先學習怎樣成為「好」的聽道者,至於講道應該怎樣講、講甚麼,是傳道同工的職責,不應由會眾去操心;因為,傳道牧者不外乎就是教會從信徒之中揀選、信納、差派,去代表教會聆聽主道,然後代表上帝去向教會宣講聖言。當然,最大的責任始終在牧者,他們除了講「好」自己的道,更必須去教導會眾如何聽道、培養會眾成為「好」的聽道者。
而信徒在崇拜聽道最大的障礙和攔阻,就是我們普遍誤解,以為聽道者不必任何事先的訓練、也不用栽培德性,就可以不流一滴汗、不花一點功夫,領受到上帝的話語,並且藏於心底、攜帶回家。本文試從一個平信徒的角度去思考:聽道若要成為一種事奉,究竟需要我們先學習到甚麼功課?筆者作為一個未曾接受過牧養傳道訓練的平信徒,試提出五點:
一、崇拜:我們事奉上帝,但上帝也服事我們
首先,基督徒必須要正確認識到,講道是在主日崇拜當中發生的,聽道就是崇拜。而我們不是為了親近神而參加崇拜——彷彿我們只做週末的業餘信徒,一週其餘六日向上帝請了假,或是上帝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我們也不是要把握崇拜的時間去學習聖經的教導——彷彿我們平時完全沒有自己去閱讀聖經、尋求上帝的話語,單靠每週一次廿多分鐘的餵養來維持屬靈生命。基督徒參加主日崇拜,唯一的目的只是要一同敬拜主。雖說,基督徒整個全人生命都可以是一種敬拜(worship)、或奉獻/事奉(羅馬書12章1~2節),卻不能夠將個人日常生活的一切作息都視為等同崇拜;況且,崇拜禮儀(liturgy)更是一種具有特定形式、傳統、儀軌,以共同的上帝子民身分進行的集體敬拜,是在教會以外的日常世界不能發生的。
而敬拜就是本身的目的,不是達到其它目標的手段;敬拜不為其它,單單為了頌讚、感恩、榮耀三一上帝。敬拜由始至終就是事奉上帝(service of God),它不需要以其它的功能或效益來證成;敬拜一旦變成工具性的,為其它目的而服務、或者為參加崇拜的人而服務,它就完全墮落變質。假使,我們將崇拜的用途,視為滿足自己的手段、工具——讓自己變得更快樂自信、更身心康泰,或者使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更有用的公民、更有道德的人,更稱職的夫妻、父母、子女——我們就將敬拜貶損為以人為本的心靈治療、自我實現。
敬拜是無用(useless)的!從實惠功利的角度出發,敬拜不能替我們在上帝眼中「加分」,令上帝對我們改觀(或愛我們更多),因為祂本來就當得敬拜;相反,敬拜提醒我們,自己終究是無助的罪人,不能靠自己在上帝面前成為祂所喜悅的人。在世人眼中,基督徒的主日崇拜更加完全是浪費時間,因為我們的聚會沒有為社會帶來絲毫好處、成就任何變革。
崇拜既不能為我們在上帝面前增值、取悅討好上帝,甚至也不能為上帝帶來損益;上帝並不缺乏甚麼,需要人的供應。神配受崇拜、當得讚美,人將榮耀歸給主,只是將本來屬於上帝的歸還上帝。事實上,任何我們獻呈給主的,無非都是從上帝白白而來、不配得的禮物;我們總是先領受,然後才能付出(given to give)。試問:我們可以拿甚麼來報答耶和華向我們所賜的一切厚恩(詩篇116篇12節)?人所作的一切最多只是稍微「償還」(repayment)我們對上帝的虧欠,卻無法完全「報答/補償」(recompense)祂。崇拜的事奉,不是人與上帝之間的交易、買賣、或禮尚往來(exchange or transaction),而是我們去回應/報答一份不求回報、不必回報、不能回報,絕對無條件地付出的禮物(a gratuitous gift),人既無功勞、亦無可誇之處。
崇拜是由上帝首先主動發起,與祂子民位格化的相遇,不應被視為是基督徒向上帝、為上帝、做在上帝身上的「工」。與其說,崇拜是教會所作的「工夫」(travail),倒不如說,教會是上帝的「作品」(œuvre):在崇拜當中,有些事情是上帝做在我們身上、在我們內裡發生作用(on and in us)的。雖然,崇拜對我們來說毫無「用處」;可是,卻會對會眾產生真實的「好處」(effects)。崇拜看似是人對上帝的事奉(human service),卻同時是上帝對人的服事(divine service):當我們歸榮耀給主(glorification of God),主也同時聖化我們(sanctification of humanity)。所謂「成聖」,不過就是人被賦予能力(enabled),可以榮耀神,正確地、全人地敬拜神;通過教會的崇拜,上帝將這個群體模造成一班「真正的敬拜者」(true worshippers)——具有回應「他者」的自由——這也是上帝將我們從我們的「自我」拯救出來的辦法(save us from our “selves”)。
雖然我們不是以改變自己、或者贏取獎賞,作為參與崇拜的目標(goal);但從歲首到年終的崇拜,斷不會全無後果(not without consequences),而是會對我們產生日積月累的影響、副作用、甚至「效益」(payoff)。崇拜的不同環節和程序編排,具有倫理性的陶造品格(formative),以及制憲、界定群屬(constitutive)的作用,它將會眾「造成」(made into)教會。在崇拜當中,我們一切的行動和言說,都要基於我們的順服和信心,知道它們能恰當地構成我們個人和集體的身分/認同(identity),它們能忠實地、真確地體現出我們屬於誰、信靠誰、效忠誰。又當我們忠實地、真確地記憶、述說、讚頌上帝,讓聖靈在我們生命中毫無制肘地運行(let loose),我們就會被提醒,自己是誰、並要靠著恩典成為怎樣的人。基督的門徒都不是天生出來的,而是要被造成的(made, not born)。不是因為我們是基督徒,所以敬拜上帝;而是因為我們敬拜上帝,所以才成為基督徒。
二、講道:既只是人的說話,但也是上帝的話語
如同崇拜本身,宣講這種行動,一樣是以上帝這位行動者(Agent)為中心,不但是關於/論及上帝(about God),而且是始於/屬於上帝(of God)、更加是由上帝所做的(by God),是徹頭徹尾的神學/神的事件——崇拜中的證道的確是一件「事件」,因為,一方面牽涉了傳道者的言說和聽道者的聆聽,另一方面更因為著實是三一上帝通過講壇在向會眾說話。
在教會崇拜中發生的宣講,是一份來自上帝的禮物,有別於人與人之間平常的說話和聆聽,而是被轉化了、被救贖了的講和聽(redeemed speaking and listening);因為教會是被呼召、被授權,去回話、答覆上帝用祂的言語所成就的拯救,上帝帶有拯救功效的言語(saving eloquence)。崇拜中的宣講既是教會為了救恩這份禮物而感恩讚美,但教會之能夠宣講(和聆聽)本身就已經是一份值得我們感恩讚美的禮物(a gift of thankful praise)。而作為禮物,就代表它不能被人掌控:傳道者無法用人為的方法,操縱上帝的道,甚麼時間向我們說話、向我們說甚麼,甚至會否向我們說話。傳道者也不過是受惠者,而非上帝的道的執行官。因為,上帝的話語,不是從我們的肺腑裡面出來的(out of us),而是從上臨到我們當中(come to us),要我們領受的;傳道者的宣講,不是要與會眾的宗教經驗產生共鳴,而是要成為會眾的喉舌、活的代言人(living voice),去向這位親自臨在、大而可畏、甚至陌生的祂者回話,就祂的提問答話。
雖然,站在崇拜講壇上的是傳道者,但實在是上帝自己向祂的子民說話,祂不是一個被動地接受教會敬拜的對象,而是積極地參與在教會對祂的敬拜之中。上帝的道是在傳道者的說話裡面、與傳道者一同說話,又甘願屈就在她的說話之中(in, with, under)。但上帝的道,並不從屬(subordinated to)於傳道者,而是她必須期待(in expectancy),靠著恩典,她所講的會成為上帝的道的出口;聖經的教導,會在此時此地,再次成為又真、又活的道(become alive again)。教會的宣講不會導致(cause)基督的臨在,反而是因為教會相信基督的臨在,所以才敢於開口宣講;因為我們相信,耶穌基督自己一直就已經向教會(和世界)說話,我們才會宣講基督,我們只是加入(join in)上帝早已展開的行動。
縱然人的口舌,是如此脆弱、毫不可靠,傳道者又總是在上帝的話語中摻雜自己的意思;而且,人的心又始終充滿詭詐和敗壞,剛硬不肯聽,但不因此,上帝的話語,就不能通過人的口和耳來傳遞,反而更加印證出,宣講的力量完完全全是來自上帝自己,而不可能是人的功勞。不管傳道者如何笨拙大意,聽道者如何愚頑不馴,也不妨礙人的說話成為上帝的話語,因為人的軟弱缺乏,在上帝面前並非是絕對的、決定性的,一切只在乎上帝如何看待和使用(make of it)它們。同其它任何組織一樣,教會是被她自己和她的成員的缺失所沾染,這個充滿砂石的現實,並不否定宣講的可能性,反而是一切就宣講所展開的神學反思的開端。人的軟弱,非但沒有令上帝定意通過講壇來說話的意圖失敗落空,反而是見證出與祂的品性一貫吻合的作風:祂對待我們、親近我們、與我們同在的方法(God’s way to and with us),總是為了我們的好處,屈尊來俯就我們。祂通過傳道者的口向我們說話,正正因為祂經過深思熟慮,才選取一種最適合我們的接受能力的方式(calculated to our capacity)來不斷啟示自己。上帝不以君臨天下的姿態向我們直接訓話,卻是循循善誘,以耶穌基督做我們的師傅、使我們得救(tutor unto salvation)。
不過,宣講(和聆聽)仍然可以出現千百種的亂子和失敗,因為上帝的道始終是一份我們需要運用創意去承受的禮物;既然是純粹的禮物,就更加不能被傳道者、或聽道者操控於股掌之中(uncontainable),保證萬無一失。崇拜的講壇,是一件惟獨上帝才能成就的神蹟,其不可思議之處,實不下於童貞懷孕。道成肉身就是三一上帝最徹底俯就我們的行動,亦是宣講的神學根基;若有人不肯相信崇拜講員的說話就可以是上帝神聖的話語,也就更加不能夠相信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了!
既然上帝的道是純然的禮物,基督徒埋怨崇拜「無道可聽」,就是無理取鬧、甚至忘恩負義,以為自己抽時間出席崇拜,就理應專享一些特權或福利(entitlement),要求上帝根據方便我的時間、方式向我們說話,講壇的信息要令我步出教會的時候稱心滿意。若帶著這種心態進入主日的禮拜堂,我們就仍然在崇拜自己,而非敬拜上帝。
三、聽道是事奉、而且是群體的敬拜
基督徒參加崇拜不是為了聽道,而是要集體敬拜上帝;敬拜,就是事奉,且更是教會作為一個群體,持續集體的事奉。是聽道者以敬聽主言,聯同(joined with)傳道者奉基督的名所作的宣講,一起去事奉上帝的道,而不是傳道者用講道去服事聽道者。
但是在本地主流教會,講道儼然成了崇拜的焦點、高潮,聆聽牧者講解聖經被視為唯一與上帝的聖言相遇的黃金機會;因之,也是牧者展露精湛聖經知識、屬靈修養、甚至風趣幽默的個人表演,是會眾引頸以待的重頭戲,更是教會之所以留得住他們的理由。難怪有人以為,「崇拜也,成也講道,敗也講道」。然而,宣講只是崇拜的其中一個環節,它要被置於敬拜的整體單元內才有意義,才能夠被恰當地衡量、評價、批判。
聽道(和宣講),是在崇拜的神學脈絡中發生。因為,我們不能靠善行企及上帝,於是上帝捨尊屈就、來尋找我們;人能夠領受(和宣講)上帝的話語,在崇拜中扮演上帝的對手,全是恩典。教會注定是要再三反覆地、一次又一次去聆聽上帝的話語(bound to listen again and again);所有的基督徒都必定要是聽道者、乃至成為傳道者,因為人作為被造之物,無法跨越要靠口耳相傳去承受真理的限制,這既是上帝設立教會作為祂的見證人的目的,也全然是上帝賦予教會的恩典。可是,基督徒畢竟又是自欺的動物,會不斷為自己製造偶像、或將自己變成偶像,不肯承認自己並非上帝、而是有限的;亦即,我們距離成為正確的、真正的敬拜者甚遠。稍有經驗的傳道者皆會發現,對上帝的道最大的阻礙源自會眾的抵抗情緒。
但是,崇拜始終不是以人為中心、也不是以個人為單位,而是以上帝為中心、以聚集的神國子民為一整個單位:全體會眾(包括傳道同工、司事、平信徒)是以教會這個身分,被邀請、被迎接進入主耶穌基督透過禮儀、講道、主餐的同在;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就是上帝在地居停的「聖殿」。沒有一群恆常崇拜、敬聽主言,並且將上帝的道活現出來的基督門徒,上帝就被「剝奪」了屬祂的子民,福音就落得失去血肉、只剩空殼,變得離地無根。所以,信徒參加崇拜,不是單單追求個人與上主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而是必須在集體的敬拜裡面,分享信仰、彼此代求、同心頌唱、同領聖言,才真正經歷到有主同在的豐盈完滿。教會與上主在崇拜中位格化、關係性的相遇,同時包含縱向和橫向兩條交錯的經緯,不能被切割。參與崇拜,不在於我自己能否感受到上帝的同在,能否在當日的宣講中聽到上帝直接從上而下向我說話,而在於我到底有沒有全心全意全人,跟其他肢體一起敬拜主。
設若有一個主日的講道離題萬丈、東拉西扯、沉悶難忍,難道我們就不能儆醒片時,學習與其他主內一同承受沉悶,甚至繼續享受一起為了尋求主道而「浪費」時間?能夠承受沉悶,就是基督徒在世生活,抵抗誘惑、試探、迷失,亟珍貴的德性之一。試問,基督徒連分擔沉悶也做不到的話,也不可能奢望我們能夠分擔彼此的苦難了。(待續)
(封面相片來源:Sentinelledelmattino / CC BY-SA)
作者簡介/禤智偉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實用神學助理教授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在台灣好久沒看到「平信徒」這樣稱呼基督徒了!看到這篇標題為《學聽道:平信徒的本份和方法》引起我的好奇,這個時候還會有人使用「平信徒」來稱呼基督徒,那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之前不曉的那位傳道人發明了「平信徒」這個名詞,後來許多人認為「平信徒」是躺平的信徒,這樣稱呼不好,現在台灣教會就很少再聽到或讀到「平信徒」這個用詞了。通常神職人員稱基督徒為一般信徒或主內弟兄、主內姊妹、會友。
再者「信徒皆祭司 the 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這一宗教改革運動的信念,因為一個人成為信徒藉著信,因基督的犧牲與奉獻而罪得赦免,就分享了基督耶穌的祭司職分,是一種來自基督的恩典和選召,已是台灣基督徒普遍有的概念了。在教會中因恩賜的不同而有神職人員與一般信徒之分別,但都是基督的肢體關係。
現代基督徒(含牧師傳道人)教會的「主日崇拜」,是人意演化而成的宗教儀式,本就不是上帝所設立的事。上帝為何廢除耶路撒冷的聖殿?原因很清楚:主耶穌已完成救贖的工作,恢復了人歸回與上帝何好關係的道路,人因主耶穌的救贖不需有代贖,自然也就不需有代贖功能的地上聖殿,既然已經沒有地上聖殿,也就沒有地上聖殿裡的禮拜儀式。
現代基督徒稱禮拜堂為教會,甚至把教會的禮拜堂稱為「聖殿」,然後在這「聖殿」裡設立「主日崇拜」和種種儀式,並將各項儀式功能附以屬靈定義,其實少有聖經依據而已,大部分都是人意所設計,40年前教會禮拜哪有「敬拜讚美」?哪有一群人在講台上唱歌彈跳,擺脫所謂「傳統禮拜儀式」,成了現今的「敬拜讚美」禮拜。故無論傳統儀式或現代儀式,都是人意,而非上帝之旨意。
主耶穌對打水撒瑪利亞的婦人說:「婦人,你要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敬拜父,既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敬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敬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敬拜他。
(約翰福音 4:23)
你們敬拜父,既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沒有指定地方、場所,是突破禮拜要在禮拜堂的觀念限制。
表明基督徒與聖父、聖子、聖靈的關係,是不受時空的限制了!
現代的牧師傳道人,並非如會幕時代上帝所欽點的「利未人」為祭司,絕不要以為有了神學院的文憑,就是「傳道」,再到教會服事幾年後就可被封牧成為牧師,制度是如此,並不代表是上帝所認定的人事,應存戒慎恐懼之心,時時預備心等候領受聖靈啟示即時的話語來牧養羊群,專心傳道,任何神學理論抑或主義,不一定是適時上帝要對基督徒說的真理,切勿據其而靠之講道。故無論「福音派」還是「靈恩派」都應存謙卑之心,牧會傳道。舉凡牧師傳道人或一般信徒,都是饑渴慕義的「基督徒」,無所謂「平信徒」。
中文「平信徒」這個詞並非是四、五十年前某個傳道人的發明,是翻譯而來的。「平」這個字對應的是英文”lay”。A layperson (also layman or laywoman) is a person who is not qualified in a given profession and/or does not have specific knowledge of a certain subject. In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the laity consists of all members who are not members of the clergy, usually including any non-ordained members of religious institutes, e.g. a nun or lay brother. 詳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ity
林弟兄所言極是!李弟兄完全阿們!
那麼請問作者、誰是:聖品人? 笑笑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