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智伟/学听道:平信徒的本份和方法(上)

12594
赞助本文

每逢主日崇拜进行期间、或结束之后的时段,笔者留意到网上社交媒体每每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怨声载道。不少信徒埋怨,是日崇拜的讲坛,无道可听。到底,是甚么出了问题?谁之过?假若,你不幸地在这天听了一篇很「烂」的道,就代表传道者偷工减料(shortchange)、骗去了你宝贵的时间,甚至你彷如没有崇拜过?

其实,甚么是宣讲圣道?原来,传道者所讲的还不是「讲道」(sermon),乃是要由听道者去听:讲道是一种口述耳闻的事件(event),包含了传道者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在崇拜讲坛上向会众所讲的,以及参与敬拜的会众所听的。讲道更同时是神学性质(theological)的事件,是以上帝为中心、不是人本中心的,是关于上帝的道如何在教会当中行动,并且教会如何被上帝的道模造得更具上帝的道的样式(conform to the Word of God)。宣讲也是道成肉身式的事件:是神性与人性的相遇,上帝的话语临在于人的说话,人的说话成为上帝的话语。

就听道(和讲道)的神学和实践,我的两位同事,邓绍光(〈听道是一种事奉〉、〈讲道是一个信仰群体的事奉〉、〈讲道是一种怎样的事奉?〉)和曾思瀚(〈听道的问题——多角度评估〉)已经分别先后为文解说。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的文章却引发起读者的误解、疑问、困惑。例如,竟然有传道同工,不知道听道原来是一种对上帝的「事奉」;他们大概误以为,讲道,就只是传道者去服事听道者。更有人反驳,是否神学院老师不理「无道可听」的民间疾苦,一心只为传道同工「护短」?

笔者恐怕,绝大部分基督徒(甚至包括传道同工、以及有机会讲道的平信徒)对于讲道的神学、学问、艺术,仍然都是门外汉,对整个崇拜程序内含的神学意义、信仰内容,一知半解、不甚了了。而现今香港教会的崇拜讲坛,最大的毛病是甚么?就是外行人去领导、指挥、管理内行人!会众(或从会众中推举出来的长执)的品味、喜好、接受程度,主导了讲坛有甚么道可传、有甚么道可听。而偏偏平信徒当中,有太多的「食评家」,他们自己不懂讲道(也不懂释经),却对传道者指指点点,要不是批评讲道没有解经、或解错经,就是埋怨讲道没有新意、离地。难怪教会不成教会。然而,没有「好」的听道者,又何来「好」的讲道、「好」的传道者?平信徒的责任是先学习怎样成为「好」的听道者,至于讲道应该怎样讲、讲甚么,是传道同工的职责,不应由会众去操心;因为,传道牧者不外乎就是教会从信徒之中拣选、信纳、差派,去代表教会聆听主道,然后代表上帝去向教会宣讲圣言。当然,最大的责任始终在牧者,他们除了讲「好」自己的道,更必须去教导会众如何听道、培养会众成为「好」的听道者。

而信徒在崇拜听道最大的障碍和拦阻,就是我们普遍误解,以为听道者不必任何事先的训练、也不用栽培德性,就可以不流一滴汗、不花一点功夫,领受到上帝的话语,并且藏于心底、携带回家。本文试从一个平信徒的角度去思考:听道若要成为一种事奉,究竟需要我们先学习到甚么功课?笔者作为一个未曾接受过牧养传道训练的平信徒,试提出五点:

一、崇拜:我们事奉上帝,但上帝也服事我们

首先,基督徒必须要正确认识到,讲道是在主日崇拜当中发生的,听道就是崇拜。而我们不是为了亲近神而参加崇拜——仿佛我们只做周末的业余信徒,一周其余六日向上帝请了假,或是上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我们也不是要把握崇拜的时间去学习圣经的教导——仿佛我们平时完全没有自己去阅读圣经、寻求上帝的话语,单靠每周一次廿多分钟的喂养来维持属灵生命。基督徒参加主日崇拜,唯一的目的只是要一同敬拜主。虽说,基督徒整个全人生命都可以是一种敬拜(worship)、或奉献/事奉(罗马书12章1~2节),却不能够将个人日常生活的一切作息都视为等同崇拜;况且,崇拜礼仪(liturgy)更是一种具有特定形式、传统、仪轨,以共同的上帝子民身分进行的集体敬拜,是在教会以外的日常世界不能发生的。

而敬拜就是本身的目的,不是达到其它目标的手段;敬拜不为其它,单单为了颂赞、感恩、荣耀三一上帝。敬拜由始至终就是事奉上帝(service of God),它不需要以其它的功能或效益来证成;敬拜一旦变成工具性的,为其它目的而服务、或者为参加崇拜的人而服务,它就完全堕落变质。假使,我们将崇拜的用途,视为满足自己的手段、工具——让自己变得更快乐自信、更身心康泰,或者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更有用的公民、更有道德的人,更称职的夫妻、父母、子女——我们就将敬拜贬损为以人为本的心灵治疗、自我实现。

敬拜是无用(useless)的!从实惠功利的角度出发,敬拜不能替我们在上帝眼中「加分」,令上帝对我们改观(或爱我们更多),因为祂本来就当得敬拜;相反,敬拜提醒我们,自己终究是无助的罪人,不能靠自己在上帝面前成为祂所喜悦的人。在世人眼中,基督徒的主日崇拜更加完全是浪费时间,因为我们的聚会没有为社会带来丝毫好处、成就任何变革。

崇拜既不能为我们在上帝面前增值、取悦讨好上帝,甚至也不能为上帝带来损益;上帝并不缺乏甚么,需要人的供应。神配受崇拜、当得赞美,人将荣耀归给主,只是将本来属于上帝的归还上帝。事实上,任何我们献呈给主的,无非都是从上帝白白而来、不配得的礼物;我们总是先领受,然后才能付出(given to give)。试问:我们可以拿甚么来报答耶和华向我们所赐的一切厚恩(诗篇116篇12节)?人所作的一切最多只是稍微「偿还」(repayment)我们对上帝的亏欠,却无法完全「报答/补偿」(recompense)祂。崇拜的事奉,不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交易、买卖、或礼尚往来(exchange or transaction),而是我们去回应/报答一份不求回报、不必回报、不能回报,绝对无条件地付出的礼物(a gratuitous gift),人既无功劳、亦无可夸之处。

崇拜是由上帝首先主动发起,与祂子民位格化的相遇,不应被视为是基督徒向上帝、为上帝、做在上帝身上的「工」。与其说,崇拜是教会所作的「工夫」(travail),倒不如说,教会是上帝的「作品」(œuvre):在崇拜当中,有些事情是上帝做在我们身上、在我们内里发生作用(on and in us)的。虽然,崇拜对我们来说毫无「用处」;可是,却会对会众产生真实的「好处」(effects)。崇拜看似是人对上帝的事奉(human service),却同时是上帝对人的服事(divine service):当我们归荣耀给主(glorification of God),主也同时圣化我们(sanctification of humanity)。所谓「成圣」,不过就是人被赋予能力(enabled),可以荣耀神,正确地、全人地敬拜神;通过教会的崇拜,上帝将这个群体模造成一班「真正的敬拜者」(true worshippers)——具有回应「他者」的自由——这也是上帝将我们从我们的「自我」拯救出来的办法(save us from our “selves”)。

虽然我们不是以改变自己、或者赢取奖赏,作为参与崇拜的目标(goal);但从岁首到年终的崇拜,断不会全无后果(not without consequences),而是会对我们产生日积月累的影响、副作用、甚至「效益」(payoff)。崇拜的不同环节和程序编排,具有伦理性的陶造品格(formative),以及制宪、界定群属(constitutive)的作用,它将会众「造成」(made into)教会。在崇拜当中,我们一切的行动和言说,都要基于我们的顺服和信心,知道它们能恰当地构成我们个人和集体的身分/认同(identity),它们能忠实地、真确地体现出我们属于谁、信靠谁、效忠谁。又当我们忠实地、真确地记忆、述说、赞颂上帝,让圣灵在我们生命中毫无制肘地运行(let loose),我们就会被提醒,自己是谁、并要靠着恩典成为怎样的人。基督的门徒都不是天生出来的,而是要被造成的(made, not born)。不是因为我们是基督徒,所以敬拜上帝;而是因为我们敬拜上帝,所以才成为基督徒。

二、讲道:既只是人的说话,但也是上帝的话语

如同崇拜本身,宣讲这种行动,一样是以上帝这位行动者(Agent)为中心,不但是关于/论及上帝(about God),而且是始于/属于上帝(of God)、更加是由上帝所做的(by God),是彻头彻尾的神学/神的事件——崇拜中的证道的确是一件「事件」,因为,一方面牵涉了传道者的言说和听道者的聆听,另一方面更因为着实是三一上帝通过讲坛在向会众说话。

在教会崇拜中发生的宣讲,是一份来自上帝的礼物,有别于人与人之间平常的说话和聆听,而是被转化了、被救赎了的讲和听(redeemed speaking and listening);因为教会是被呼召、被授权,去回话、答复上帝用祂的言语所成就的拯救,上帝带有拯救功效的言语(saving eloquence)。崇拜中的宣讲既是教会为了救恩这份礼物而感恩赞美,但教会之能够宣讲(和聆听)本身就已经是一份值得我们感恩赞美的礼物(a gift of thankful praise)。而作为礼物,就代表它不能被人掌控:传道者无法用人为的方法,操纵上帝的道,甚么时间向我们说话、向我们说甚么,甚至会否向我们说话。传道者也不过是受惠者,而非上帝的道的执行官。因为,上帝的话语,不是从我们的肺腑里面出来的(out of us),而是从上临到我们当中(come to us),要我们领受的;传道者的宣讲,不是要与会众的宗教经验产生共鸣,而是要成为会众的喉舌、活的代言人(living voice),去向这位亲自临在、大而可畏、甚至陌生的祂者回话,就祂的提问答话。

虽然,站在崇拜讲坛上的是传道者,但实在是上帝自己向祂的子民说话,祂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教会敬拜的对象,而是积极地参与在教会对祂的敬拜之中。上帝的道是在传道者的说话里面、与传道者一同说话,又甘愿屈就在她的说话之中(in, with, under)。但上帝的道,并不从属(subordinated to)于传道者,而是她必须期待(in expectancy),靠着恩典,她所讲的会成为上帝的道的出口;圣经的教导,会在此时此地,再次成为又真、又活的道(become alive again)。教会的宣讲不会导致(cause)基督的临在,反而是因为教会相信基督的临在,所以才敢于开口宣讲;因为我们相信,耶稣基督自己一直就已经向教会(和世界)说话,我们才会宣讲基督,我们只是加入(join in)上帝早已展开的行动。

纵然人的口舌,是如此脆弱、毫不可靠,传道者又总是在上帝的话语中掺杂自己的意思;而且,人的心又始终充满诡诈和败坏,刚硬不肯听,但不因此,上帝的话语,就不能通过人的口和耳来传递,反而更加印证出,宣讲的力量完完全全是来自上帝自己,而不可能是人的功劳。不管传道者如何笨拙大意,听道者如何愚顽不驯,也不妨碍人的说话成为上帝的话语,因为人的软弱缺乏,在上帝面前并非是绝对的、决定性的,一切只在乎上帝如何看待和使用(make of it)它们。同其它任何组织一样,教会是被她自己和她的成员的缺失所沾染,这个充满砂石的现实,并不否定宣讲的可能性,反而是一切就宣讲所展开的神学反思的开端。人的软弱,非但没有令上帝定意通过讲坛来说话的意图失败落空,反而是见证出与祂的品性一贯吻合的作风:祂对待我们、亲近我们、与我们同在的方法(God’s way to and with us),总是为了我们的好处,屈尊来俯就我们。祂通过传道者的口向我们说话,正正因为祂经过深思熟虑,才选取一种最适合我们的接受能力的方式(calculated to our capacity)来不断启示自己。上帝不以君临天下的姿态向我们直接训话,却是循循善诱,以耶稣基督做我们的师傅、使我们得救(tutor unto salvation)。

不过,宣讲(和聆听)仍然可以出现千百种的乱子和失败,因为上帝的道始终是一份我们需要运用创意去承受的礼物;既然是纯粹的礼物,就更加不能被传道者、或听道者操控于股掌之中(uncontainable),保证万无一失。崇拜的讲坛,是一件惟独上帝才能成就的神蹟,其不可思议之处,实不下于童贞怀孕。道成肉身就是三一上帝最彻底俯就我们的行动,亦是宣讲的神学根基;若有人不肯相信崇拜讲员的说话就可以是上帝神圣的话语,也就更加不能够相信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了!

既然上帝的道是纯然的礼物,基督徒埋怨崇拜「无道可听」,就是无理取闹、甚至忘恩负义,以为自己抽时间出席崇拜,就理应专享一些特权或福利(entitlement),要求上帝根据方便我的时间、方式向我们说话,讲坛的信息要令我步出教会的时候称心满意。若带着这种心态进入主日的礼拜堂,我们就仍然在崇拜自己,而非敬拜上帝。

三、听道是事奉、而且是群体的敬拜

基督徒参加崇拜不是为了听道,而是要集体敬拜上帝;敬拜,就是事奉,且更是教会作为一个群体,持续集体的事奉。是听道者以敬听主言,联同(joined with)传道者奉基督的名所作的宣讲,一起去事奉上帝的道,而不是传道者用讲道去服事听道者。

但是在本地主流教会,讲道俨然成了崇拜的焦点、高潮,聆听牧者讲解圣经被视为唯一与上帝的圣言相遇的黄金机会;因之,也是牧者展露精湛圣经知识、属灵修养、甚至风趣幽默的个人表演,是会众引颈以待的重头戏,更是教会之所以留得住他们的理由。难怪有人以为,「崇拜也,成也讲道,败也讲道」。然而,宣讲只是崇拜的其中一个环节,它要被置于敬拜的整体单元内才有意义,才能够被恰当地衡量、评价、批判。

听道(和宣讲),是在崇拜的神学脉络中发生。因为,我们不能靠善行企及上帝,于是上帝舍尊屈就、来寻找我们;人能够领受(和宣讲)上帝的话语,在崇拜中扮演上帝的对手,全是恩典。教会注定是要再三反复地、一次又一次去聆听上帝的话语(bound to listen again and again);所有的基督徒都必定要是听道者、乃至成为传道者,因为人作为被造之物,无法跨越要靠口耳相传去承受真理的限制,这既是上帝设立教会作为祂的见证人的目的,也全然是上帝赋予教会的恩典。可是,基督徒毕竟又是自欺的动物,会不断为自己制造偶像、或将自己变成偶像,不肯承认自己并非上帝、而是有限的;亦即,我们距离成为正确的、真正的敬拜者甚远。稍有经验的传道者皆会发现,对上帝的道最大的阻碍源自会众的抵抗情绪。

但是,崇拜始终不是以人为中心、也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上帝为中心、以聚集的神国子民为一整个单位:全体会众(包括传道同工、司事、平信徒)是以教会这个身分,被邀请、被迎接进入主耶稣基督透过礼仪、讲道、主餐的同在;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上帝在地居停的「圣殿」。没有一群恒常崇拜、敬听主言,并且将上帝的道活现出来的基督门徒,上帝就被「剥夺」了属祂的子民,福音就落得失去血肉、只剩空壳,变得离地无根。所以,信徒参加崇拜,不是单单追求个人与上主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而是必须在集体的敬拜里面,分享信仰、彼此代求、同心颂唱、同领圣言,才真正经历到有主同在的丰盈完满。教会与上主在崇拜中位格化、关系性的相遇,同时包含纵向和横向两条交错的经纬,不能被切割。参与崇拜,不在于我自己能否感受到上帝的同在,能否在当日的宣讲中听到上帝直接从上而下向我说话,而在于我到底有没有全心全意全人,跟其他肢体一起敬拜主。

设若有一个主日的讲道离题万丈、东拉西扯、沉闷难忍,难道我们就不能儆醒片时,学习与其他主内一同承受沉闷,甚至继续享受一起为了寻求主道而「浪费」时间?能够承受沉闷,就是基督徒在世生活,抵抗诱惑、试探、迷失,亟珍贵的德性之一。试问,基督徒连分担沉闷也做不到的话,也不可能奢望我们能够分担彼此的苦难了。(待续

(封面相片来源:Sentinelledelmattino / CC BY-SA

作者简介/禤智伟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实用神学助理教授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3 意见

  1. 在台湾好久没看到「平信徒」这样称呼基督徒了!看到这篇标题为《学听道:平信徒的本份和方法》引起我的好奇,这个时候还会有人使用「平信徒」来称呼基督徒,那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之前不晓的那位传道人发明了「平信徒」这个名词,后来许多人认为「平信徒」是躺平的信徒,这样称呼不好,现在台湾教会就很少再听到或读到「平信徒」这个用词了。通常神职人员称基督徒为一般信徒或主内弟兄、主内姊妹、会友。
    再者「信徒皆祭司 the 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这一宗教改革运动的信念,因为一个人成为信徒借着信,因基督的牺牲与奉献而罪得赦免,就分享了基督耶稣的祭司职分,是一种来自基督的恩典和选召,已是台湾基督徒普遍有的概念了。在教会中因恩赐的不同而有神职人员与一般信徒之分别,但都是基督的肢体关系。
    现代基督徒(含牧师传道人)教会的「主日崇拜」,是人意演化而成的宗教仪式,本就不是上帝所设立的事。上帝为何废除耶路撒冷的圣殿?原因很清楚:主耶稣已完成救赎的工作,恢复了人归回与上帝何好关系的道路,人因主耶稣的救赎不需有代赎,自然也就不需有代赎功能的地上圣殿,既然已经没有地上圣殿,也就没有地上圣殿里的礼拜仪式。
    现代基督徒称礼拜堂为教会,甚至把教会的礼拜堂称为「圣殿」,然后在这「圣殿」里设立「主日崇拜」和种种仪式,并将各项仪式功能附以属灵定义,其实少有圣经依据而已,大部分都是人意所设计,40年前教会礼拜哪有「敬拜赞美」?哪有一群人在讲台上唱歌弹跳,摆脱所谓「传统礼拜仪式」,成了现今的「敬拜赞美」礼拜。故无论传统仪式或现代仪式,都是人意,而非上帝之旨意。
    主耶稣对打水撒玛利亚的妇人说:「妇人,你要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敬拜父,既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们所敬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敬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敬拜他。
    (约翰福音 4:23)
    你们敬拜父,既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他。没有指定地方、场所,是突破礼拜要在礼拜堂的观念限制。
    表明基督徒与圣父、圣子、圣灵的关系,是不受时空的限制了!
    现代的牧师传道人,并非如会幕时代上帝所钦点的「利未人」为祭司,绝不要以为有了神学院的文凭,就是「传道」,再到教会服事几年后就可被封牧成为牧师,制度是如此,并不代表是上帝所认定的人事,应存戒慎恐惧之心,时时预备心等候领受圣灵启示即时的话语来牧养羊群,专心传道,任何神学理论抑或主义,不一定是适时上帝要对基督徒说的真理,切勿据其而靠之讲道。故无论「福音派」还是「灵恩派」都应存谦卑之心,牧会传道。举凡牧师传道人或一般信徒,都是饥渴慕义的「基督徒」,无所谓「平信徒」。

  2. 中文「平信徒」这个词并非是四、五十年前某个传道人的发明,是翻译而来的。「平」这个字对应的是英文”lay”。A layperson (also layman or laywoman) is a person who is not qualified in a given profession and/or does not have specific knowledge of a certain subject. In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the laity consists of all members who are not members of the clergy, usually including any non-ordained members of religious institutes, e.g. a nun or lay brother. 详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ity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