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生(济南长老教会主任牧师)
上篇:黄春生/再思「唯独圣经」:落实在牧养的实践(上)
中篇:黄春生/再思「唯独圣经」:落实在牧养的实践(中)
三、上帝的「俯就」(accommodation)
1.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上帝「俯就」观
在宗教改革500周年的这时,我们除了回头看马丁路德,也可以在另一位改革者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带有人文主义思想的神学观当中找到很好的启发。加尔文也如同马丁路德一样不是个完全的人,因为他曾在日内瓦唆使当地的市政会议通过决议,将当时另一位人文主义学者瑟维特(Michael Servetus)指控是「异端」并以火刑烧死。后来改革宗教会也在当地立了一个纪念碑,作为对此事的反省,正如同现在德国人在威登堡教会前立碑反省马丁路德的错误一般。
即使加尔文当年的作为确实有值得检讨之处,但他的许多神学观点却足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加尔文在他的圣经注释书《以赛亚书注释》(Commentary on Isaiah)当中曾经提到上帝对我们「俯就」(accommodation)的概念,意思是:祂用我们能理解的语言,在每个时代中来启示、介绍自己(John Calvin, Comm. Isaiah 6:1 , Vol.VII, 200.)。其实,耶稣的「道成肉身」就是一种「俯就」,上帝虽然高高在上,但是他却透过耶稣的肉身来接近人。不只是耶稣在其年代的亲自显现,上帝更在每个不同的年代,用人们所能理解的语言(不同地方的方言),来启示和介绍祂自己。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对于近代基督教长老宗有深刻影响的宗教改革者加尔文。)
今天在全世界各地,我们已经能够见到非常多种不同方言所写成的圣经。若回顾历史,在宗教改革运动之前,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很容易地直接阅读或诠释圣经的经文,一般民众必须透过神职人员的解释来理解圣经。然而,宗教改革运动时,马丁路德的「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强调信徒要自己面对圣经经文。大部分的新教教派都接受了这个理念。
加尔文在宗教改革的浪潮中,同样也是深受当时盛行的人文主义传统影响,在其最重要的著作《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1536)当中,加尔文一方面强调「不认识自己就不认识神」,另一方面则强调「不认识神就不认识自己」。加尔文强调的自己,除了单指个人之外,更可以指涉个人所构成的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对加尔文而言,认识个人与人类社会文明,就能更加认识神;相对地,认识神,也就能更加认识个人与人类社会文明。正是从这个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加尔文在马丁路德「唯独圣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上帝要针对不同的人,用他们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向人们启示祂自己。
2.圣经「向」我们启示,耶稣「是」启示本身
基督教卫理宗的创始者卫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曾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卫斯理的四边形」(Wesleyan Quadrilateral)的四大神学支柱理论,这四大神学支柱包括:圣经、传统、理性、经验四大权威。卫斯理主张基督教信仰除了强调圣经作为重要权威来源之外,其他三种权威的来源是可以和圣经权威具有同等地位的,不可偏废任何一种权威。在他看来,人们在对于信仰原则进行诠释的时候,过度偏重四种权威当中的任何一种,都是不恰当的,应当同时考量到其他权威的来源。
卫斯理强调的这四种信仰权威来源,其实很符合加尔文所说上帝的「俯就」:以圣经的权威而言,上帝透过让我们直接面对圣经经文的方式来认识祂;以传统的权威而言,上帝透过从耶稣、使徒的初代教会到我们现代的两千年历史的种种正负面的教会历史来启示我们;以理性的权威而言,我们得以了解我们作为受造物的特质,也得以理解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理;以经验的权威而言,上帝透过在每个人的生命当中独特的生命经验,具体而微地体验到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理。
上帝的「俯就」告诉我们一件事:「圣经『向』我们表明上帝的启示,而耶稣『是』上帝的启示。」正如同我们前面提到的,圣经的经文记载了许多事情,它记载了上帝的公义,也记载了人性所表现出来的邪恶;它记载了爱,也记载了恨。因此,圣经经文的内容是透过这些记载,「向」我们启示上帝的真理。然而,对基督徒来说,耶稣的启示(行动和话语)可以检视并批判其他的经文和这些经文的启示。如果你读旧约,说自己得到上帝的启示是要去杀害自己的仇敌,这样的启示绝对是耶稣的眼光会去批判和否定的。
3.什么是「异端」?任何产生「有害产物」的教义
前面我们曾引用到诗篇137篇8~9节及诗篇139篇21~22节的经文,这两节经文都是表达对自己仇敌的仇视和报复的态度。其实,今天许多极端且暴力、以宗教之名行事的团体(如伊斯兰国)不就是用这样的态度在面对和自己信仰不同的人吗?如果基督徒对于自己所接受的信仰用全盘接受、却毫无反省的态度面对其信仰,也无法避免沦为如伊斯兰国的极端宗教狂热份子。
并非所有认真阅读圣经的基督徒都是在通往「成圣」的道路,因为圣经有可能遭到基督徒的误用和滥用。当一个基督徒没有谦卑地透过耶稣的眼光来阅读圣经,他们所接受到的将可能是使他们成为压迫者的信息,他们则可能成为压迫别人的人。耶稣的眼光,甚至可以超越并批判前述四大神学支柱,包括圣经、教会传统、个人的理性和经验。
在这里,我们要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异端」?任何产生「有害产物」的教义就是异端——不管有没有圣经文本去支持它。什么是「有害产物」?是和耶稣眼光对立的观念或价值。以仇恨的态度、甚至暴力的方式面对自己的仇敌,这是耶稣所绝对不会认同的态度和作为。如果你只抓住这些旧约经文,片面地用来合理化自己仇恨的态度和行为,这种对于圣经的诠释和理解就可以被称为是信仰的「有害产物」。那些对于人与人关系的和解产生负面影响的价值、那些强调仇恨和压迫弱者的观念,都可以被称为信仰的「有害产物」。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在近年来以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而于全世界恶名昭彰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即是误用和滥用宗教教义的一个负面例子。)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到「全球化」的处境。就基督教信仰的理想而言,全球化应该是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的。它不应该是帝国扩张式的全球化,而应该是分享的全球化。全球化有它的好处,但也可能被误用。如果全球化产生了有害产物,就应该被检讨和改革。当代教会和当代基督徒面对全球化所造成的诸多不公义,确实有必要将我们的信仰重新放在当代的处境来思考。
当前「普世改革宗教会联盟」(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的前身「世界归正教会联盟」(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曾在2004年基于信仰应该反省全球化所造成的问题,发表〈阿克拉宣言〉(Accra Confession)。这份宣言针对经济、环境、社会、性别、人权等种种不公义现象提出信仰告白立场,由于广泛触及各类时代性的议题,因此在当今改革宗教会的宣教上并非没有争议。然而,这种面对全球化下所造成的不公义现象进行深刻反省的态度,则是应该高度肯定的。
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对于上帝话语的认识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为了落实信仰上的与时俱进,以下我要介绍「处境查经法」。
四、《处境查经法》(Contextual Bible Study-CBS)
处境查经法(Contextual Bible Study-CBS)的源头其实是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liberation theology),解放神学在推广读圣经运动的时候,是从底层人民的角度出发。起先,天主教神父们在监狱里面带领犯人读圣经。他们的出发点是,无论一个人是否有受到神学的训练,都可以读圣经。唯有透过底层人民参与阅读圣经的过程,才有助于不断与圣经对话并进行反思。
(台北济南长老教会于2017年起,于每周一举行的「处境查经班」。(图片来源:济南教会「处境查经班」网站。)
处境查经法特别强调,在阅读圣经的过程,必须特别意识到圣经文本(text)的处境/脉络(context),无论是时间的处境还是空间的处境(文化处境)。唯有清楚掌握圣经文本当中的具体时空处境,才能够了解这段过去处境所产生的圣经文本是否适用于现代处境。在阅读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时常问自己:如果从耶稣的眼光出发,耶稣会如何看待这些处境?耶稣会如何看待这些经文?在处境查经法的神学思维当中,并非所有圣经的经文都是同等重要的,相对地,是要用耶稣的眼光去检视和批判其他圣经的经文。
这样的查经法,从20世纪末期开始迄今,逐渐在南非、英格兰、苏格兰和欧洲大陆的许多教会开始推广。近年来,许多苏格兰的教会都开始推动处境查经法。
苏格兰神学家John Riches针对处境查经法写了一本书,书名是《处境查经法:连系生活的小组查经》(What is Contextual Bible Study: a Practical Guide with Group Studies for Advent and Lent. 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13)。在这本书当中,John Riches清楚地介绍了处境查经法的起源,及其如何深刻影响南非社会逐渐建立起废除种族隔离政策的共识。
同样也是在南非推广处境查经法的南非神学家Gerald West曾在来台湾演讲时说道:「在南非我们曾经发现圣经带来死亡。」他指出,南非的屠图主教(Desmond Mpilo Tutu)在年轻时期曾遭受到白人教会的打压,白人政府当年在种族隔离政策下,甚至针对黑人教会进行密集的查税和查帐的行动。其实这样的作为往往是威权统治者用来压迫社会反对势力的一种压迫手段,过去长老教会在威权时期也曾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查帐。威权统治者透过查税和查帐等方式来骚扰社会反对势力,目的在于让这些势力受到震慑。当前中国对于台商也是用这套方式来控制后者。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曾于终结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长年抗争运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南非前圣公会主教屠图主教(Desmond Mpilo Tutu)。)
当年受到白人政府以这些手段压迫的屠图主教曾说过一段话:当年是你们(白人殖民者)要我们(黑人)读圣经;但是,当今天我们都在读圣经的时候,你们却禁止我们。他进一步说:「同样的一本圣经,可以叫人死,也可以叫人活。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处境来读神的话语。」当时的南非就是在读经运动当中,开始逐渐让黑人们理解到,神其实是看重并包容他们的。他们也透过读经,深刻了解到,即使身处白人统治者的压迫,即使身处社会的底层,但是耶稣仍然与他们同在。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当年的南非,无论是黑人教会和荷兰的改革宗教会都读圣经,但是两者所理解的圣经却截然不同。当后者读出支持种族隔离的圣经真理时,前者却读出打破种族隔离的圣经真理。同样的情形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美国在19世纪实行黑奴制度时也曾有过类似情形,同样一本圣经,有人可以读出黑人地位比较低下的信息,有人则能够读出上帝赋予所有人同等内在尊严的信息。
在过去的年代,人们往往用战争来解决纷争,到了今天,人们的意见分歧则往往可能以让反对者噤声的方式为之。然而,透过处境查经法,我们可以学习用更开阔的胸襟和态度去面对不同的想法或意见。
以下,我将简要列出「处境查经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其在应用上可以注意之处,盼望能对当代台湾教会有所启发。
1.处境查经法有六个面向(6C):
1. 社群(community),从底层处境来阅读,研究圣经的目标是让圣经「道成肉身」来救赎社群,使社群享有尊严及丰富。
2. 批判(criticality),从结构及制度来分析生命、社会及圣经处境下的各种面向,建构生命与圣经之间的对话。
3. 合作(collaboration),与社群的人一起理解及诠释圣经,学习先知看出体制上的缺失,并致力改变使上帝国的特质得以彰显出来。
4. 改变(change),与圣经不断角力(创32:24),在此过程中带来真切、实体、制度上的改变,带出自我、教会及社会的改变(不同于着重个人救赎的神学观点)。
5. 处境(context),是由个人、社会及圣经文本的经济、文化、政治、宗教层面交互堆叠而成。处境是动态的,也是神学的起源。
6. 抗辩(contestation),圣经本身富含生命的力量,然而圣经也常被用来压迫弱势并驱使他们走向死亡。处境化圣经研究在解放的亮光中跟赋予生命的上帝一起对抗招致死亡的压迫。
2.处境查经法的路径:观看—判断—行动(See-Judge-Act)
1. 观看:经文中的人事物,通过贫穷、劳工、弱势,底层边缘人的社群处境来观看圣经。
2. 判断:透过经文和敞开的对话判断圣经时代与今日处境。尝试提出:我们的处境是出自上帝吗?若不是,那要如何呢?
3. 行动:如果这个处境不是上帝所允许的,如何透过行动来改变。
3.谁可以参加处境查经班
1.任何人,越多元越好。基督徒、非基督徒;改革宗、灵恩派;高层、底层;贫、富。
2.打破同温层
3.不分宗教信仰、年龄、性别、族群等多元及差异,只要愿意敞开对话、追求真理与生命意义者,都欢迎参加。
4.多元的经验,可丰富我们眼界。
4.协调者的角色~协调小组
1. 创造一个可以充分交谈的无压力空间,宽容、尊重、无威胁的气氛是必要的。鼓励聆听和分享时要彼此尊重。劝阻争论、攻击或冲突。指引主题,不要离题太远,并避免由一名或少数组员支配。不强加个人的诠释或问题在他人之上。
2. 协调员可以二人带领一组,互相支援和提醒。
3. 控制时间,可请一位参与者担任计时员提醒大家。
4. 协调者是中介者,非指导者,他的目的是带领组员进入更宽广自由的视野,并检视自己的信仰和上帝的关系。
5. 帮助小组辨别实际和共同的行动,为自身和身边的人带来更多的助益。
5.协调者该做什么预备?
1. 场地、用具(大图、白板笔)
2. 选择经文:经文版本只列一种即可
3. 讲义:经文、问题设计
4. 时间分配、参与的人
5. 如何分组:目前以「报数」临时分组,尽量不同多元背景
6. 小组分享:让每个人都可以分享,3-5人中,一位协调者
7. 小组开始:简单自我介绍,尊重、温暖、空间
8. 记录者:仅重点、摘要
五、结语
在这三篇系列文章当中,我们从耶稣年代面对的法利赛人的律法主义开始反省,一直到对于近代人类社会变迁的反省。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处境,这使得每个时代按照圣经所解释的信仰真理都可能有其限制,因此,必须以耶稣的眼光来重新检视并批判这些具有时代限制的真理。是以,律法有时而穷,唯基督精神常新。
从2017年初开始,每周一在济南教会,我和几位牧师或传道会轮流带领处境查经班,参与者并不侷限于长老教会的基督徒,同时也有许多不同教派的基督徒,以及非基督徒都会来参加。参与者也透过每次的讨论,以当代台湾社会与台湾教会的处境、每个参与者的生活处境来思考圣经经文对人们处境的启发。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曾于1980年代于东德莱比锡的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担任牧师的富乐(Christian Führer, 1943- 2014)。)
我们之所以要选在周一进行处境查经班,主要原因是来自于东德「蜡烛政变」的启示。这场「蜡烛政变」的起源就是一场读经运动。1980年代仍处于共产党统治下的东德莱比锡的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有一位富乐牧师(Christian Führer, 1943-2014)曾经在该地方带领读经运动。当时他鼓励附近居民进入教堂唱诗歌、祷告,同时他会简短念一段圣经并解说,带领大家替国家祷告。这场缓慢而微小的运动影响了后来参加该教堂祈祷会的几位青年,这几位青年后来在1989年发起民众拿着蜡烛上街头游行的和平祈祷运动,影响了整个东德。东德共党政权也在这一年瓦解。
盼望从我自身所带领的济南教会开始,从耶稣的眼光、底层人民的眼光出发,让教会能在台湾社会中扮演公义与和平倡导者的角色。
(封面相片来源:asitrac / CC BY-NC-SA;Reformation Wall.)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台北济南基督长老教会黄春生主任牧师,于2017年10月6日北美巴城中华基督教会举行北美教协举办的神学研究会「变革与创新—宗教改革五百年,教会突破新契机」发表的专题演讲。
文字记录整理:廖斌洲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