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从公民角度思考(二)

3471
赞助本文

基督徒与全球公民

跟国家公民概念一样,全球公民也关乎公民,但他们的分别在于:第一,全球公民含意一种普遍性,不以国家作界线;第二,全球公民含意一种对全人类和地球更深的道德责任,不是以相对地狭隘的国家、民族和人类为服务对象;第三,全球公民不是在权利与义务下产生,而是一种对他者的责任之意识觉醒的结果。

全球公民不必然对立于以国家对公民的界定,反而全球公民可以在国家公民呈现,并推动国家公民摆脱其排他和暴力倾向,而对全球作出更深的承担和责任。所以,一个中国人可以是全球公民、一个德国人也可以是全球公民。更正确地说,全球公民应被视为有全球倾向的国家公民(globally oriented citizen)。若国家公民将人类分开,全球公民就将人类结合。

若国家公民是从权利与义务来界定,全球公民则以义务为核心,甚至愿意为他者的需要,放下自己权利。全球公民是世界(cosmopolitan),包括指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简单来说,政治的全球公民倾向一种世界民主、全球公民社会,甚至以一种世界国家的出现。道德的全球公民关注全球伦理,突破国家身分对人视域的限制。它没有否定国家个别性,而是国家个别性应是全球伦理的一个子集(subset)。

经济的全球公民批判新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只专注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责任,包括人类发展和可持续的生态。它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与社会公义。最后,文化的全球公民关注人要主动接触和认识不同文化、尊重差异,并参与文化建立。在全球公民下,全球公民会以社会全球公民、环境全球公民和灵性全球公民等身分出现,践行全球公民的理想行动。

对于全球公民概念,我们有两个相关问题。第一,真的有这样的全球公民吗?全球公会否像马克思主义陷于乌托邦主义?若全球公民只扮演指引性角色,并欢迎对话,我们就不需因其过于理想而放弃这概念,反而可以以此批判国家公民可能的狭隘倾向。第二个问题关乎全球公民可能代表西方社会的霸权多于全球。例如,全球公民是否西方社会一种文化传教式(civilizing mission)的帝国主义?即全球公民只反映西方社会的共同目的,要求发展中国家配合,借此漠视个别社会的独特性,并矮化个别社会文化。

David Rieff 和 Kenneth Anderson 批评:

全球公民社会运动是它想像自己带着普世价值在全球化下运作,并同时以全球化为工具推广其普世价值。或许,全球公民社会运动更是一项将欧洲联盟整合的地区性模式普世化的运动。¹

此外,Michael Bond 指出非政府组织本身也可能存在不民主性、单一议题、庞大组织与财政、甚至以此输出其意识形态等破坏公民社会的可能。² 因此,当提出全球公民之余,我们仍要有高度批判性,并邀请不同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

按以上对全球公民理解,我对「他们不属世界」这句话有以下理解。基督徒不属国家公民,但可以属全球公民,因为耶稣以超出其种族对他的限制参与社会生活,建立人际关系。再者,圣灵在世界各地工作,支撑和更新世界。

第一,基督徒的全球公民是政治的,因他们以上主国为基础,促进一个公义、和平和众生完整的社会。他们以沟通理性参与社会,不是以真理自居。第二,基督徒的全球公民是道德性,以教会为本,见证一种以讲真话、追求复和和合一生活的可能性。第三,基督徒的全球公民是经济的,以人类发展为目的。教宗保禄六世于1967年颁布的《民族发展》(Populorum Progression)通谕指出要防止发展主义受资本主义影响,将人类发展从属经济发展。另于2018年5月18日,梵谛冈颁发《对有关当下经济金融系统的伦理辨识》(Oeconomicae et pecuniariae quaestiones)同样指出经济活动是要促进共善。第四,基督徒的全球公民是文化和灵性的。灵性提出世界的整全性,并信仰与世界的关系。因着对人和社会有更深的认识,并配合由对超越的委身而带来的力量,重构对世界的认识和责任。这认识超出一个启蒙运动所强调的理性和实証世界。然而,基督徒应小心他们的全球公民可能倾向以宗教霸权身分和形式出现。

全球公民有助基督徒理解他们在世界的角色,但这不等于基督徒身分是由全球公民界定,因为基督徒的政治是上主国,不是从政治理念而来;基督徒的道德是教会,不是伦理理论而来;基督徒的经济是上主创造与救赎,不是从经济理念而来;基督徒的文化是圣灵,不是从自由而来。上主国、教会、圣灵皆是以终末出现,以致基督徒的全球公民是在盼望中行动,即相信上主爱世界和救赎世界。

  1. David Rieff and Kenneth Anderson, ‘Global Civil Society: A Skeptical View’, in Helmut K. Anheier, Mary Kaldor and Marlius Glasius eds., Global Civil Society Yearbook 2004/5 (London: Sage, 2004).
  2. Michael Bond, ‘The Blacklash Against NGOs’, in Frank J. Lechner and John Boli eds., The Globalization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2008), pp.294-299.

Photo credit: Pensiero / CC BY-NC-ND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