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罪──嫉妒

7719
赞助本文

教会传统有所谓七宗罪,分别为骄傲、嫉妒、愤怒、饕餮、情欲、贪婪、怠惰。七宗罪理念的形成始于六世纪教宗贵格利(Gregory the Great),被视为一切罪之本源。于2008年天主教发表现代社会的新七宗罪,分别为基因改造、人体实验、环境污染、社会不公义、令人贫困、贪财无度、自甘堕落。

传统七宗罪针对个人,现代七宗罪针对社会结构。他们两者并不对立,反而是个人的罪和社会结构的罪彼此紧扣,没有谁取代谁。事实上,个人贪婪的悔改不等于社会制度会变得公义;同样,一个公义社会结构不等于人会因此变得满足,不贪婪。所以,传统七宗罪与现代七宗罪需要同时关注。

提出七宗罪的目的不是要定人的罪,而是让人可以从中反省其存在状态,认出问题所在,从而应付虚伪,并经历上主恩惠和赦免,得以培养真诚人格和建立美好社会。当人缺乏和拒绝反省,他们不但被罪所缠,无法活出生命的美好,甚至可能成为施暴者之一,为别人制造悲剧。

我选择嫉妒作为探讨的第一步。简单来说,嫉妒是对别人所拥有相对地的美好人生、丰富经历和丰足物质而产生一种不悦的感受,并倾向诅咒对方,以对方失去他所拥有为乐。嫉妒是从比较而来。奇怪的,别人拥有的是别人的事,与嫉妒者没有甚么关系,但嫉妒者却建立和比较关系。面对别人比我们有好的遭遇或成就,我们常有一句话,「羡慕还是妒忌」。羡慕者是有能力去欣赏美善、分享别人的喜悦,并衷心向对方祝福;相反,妒嫉者却因别人的成就而忧愁,并以不同方法否定对方成就,甚至诅咒对方。

「羡慕还是妒忌」说出人是可以选择的。当人选择嫉妒,人就不断将别人放大,但同时不断将自己缩细。结果,人看不起自己,并让自己活在别人影子下。例如,「若不是他有如此条件,我肯定比他好」的逻辑就建立。然而,嫉妒者没有考虑过别人的成就是他的本性和他所要的吗?又他认识自己的需要吗?在将别人放大和将自己缩细关系下,嫉妒者显得不安。可惜的是,他没有正视其不安来自自身嫉妒,反将责任推在别人身上。结果,他以制造不安回应不安,变得更嫉妒。

嫉妒不会凝聚友谊,反而只会制造敌人,因为嫉妒容不下对别人欣赏,接受不了别人比他好的事实。事实上,嫉妒多在密切、近距离和较相似的关系下发生,因为近距离关系令嫉妒者感到威胁。所以,嫉妒多在家庭、工作间、教会发生。反讽的,这些近距离关系应是最亲密和最信任,但在嫉妒下,这些关系变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为了避免令人产生嫉妒,保持陌生性成为人际相处之道。

嫉妒多以一种隐藏方式包装,表现出嫉妒者不在乎,但他的一个眼神,嘴角反映已掩饰不了。此外,嫉妒多假扮公义,阵阵有词掩饰其嫉妒感觉,但这与公义无关。

嫉妒不会是一种生命推动力,人也不会从中享受了甚么。例如,骄傲的罪仍可以让人有一点自high、情欲的罪仍可以享受罪中之乐、饕餮的罪仍可以满足肚腹,但嫉妒的罪只会带来苦涩、不甘、憎恨,没有一点欢悦。或许,幸灾乐祸成为嫉妒者的唯一快乐,但这是最悲哀,不但因为他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上,更因为没有很多被嫉妒者是悲剧结局。嫉妒让人活不出自己,即因为人没有学会接受自己、欣赏自己、发挥自己。

人与人总避免不了比较,但比较不等于嫉妒。但如何可以不因比较而陷于嫉妒?

第一,人要保持自信。一份恰当自信是不自视过高而变得骄傲,不自视过低而变得自卑。自信使人不因比较而怀疑自己,因为他知道比较是无意义的。人好好生活就可以了。

第二,人要学习欣赏,被美善吸引。对别人一句称赞不只是对别人的鼓励,更反映说话者的美。如何使称赞不沦为虚假,只有人被美吸引。所以,我们对大自然的称赞很小是虚伪的,因为我们被吸引了。

第三,人要培养一份共同感,非竞争关系。即别人的荣耀是我的荣耀,别人的伤痛是我的伤痛。或许,我们不容易做到别人的荣耀是我的荣耀,但我们肯定可以做到别人的伤痛是我的伤痛。那么,我们就可以驱出幸灾乐祸的心。

第四,人要接受生活的随意性和上主自由,与因果没有关系。别人的际遇比我好是事实,无需解释,也不需不甘。例如,太廿1-20的葡萄园故事是关乎公平吗?可以是,但我认为这是一个生活的随意性。我们无需太认真。

第五,人要认罪,并对嫉妒不要掉以轻心。在亚伯与该隐故事中(创四1-15),耶和华对该隐说:「你为什么生气呢?你为什么沉下脸来呢?你若做得对,岂不仰起头来吗?你若做得不对,罪就伏在门前。它想要控制你,你却要制伏它。」(创四6-7)这罪就是嫉妒。

当耶稣教我们祷告「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时,我们要正视嫉妒的罪,求上主赦免。

Photo credit: Ktoine / CC BY-SA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前一篇文章一场圣公会内的性别革命
下一篇文章今日的梵谷牧师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客座副教授、亚洲文化与神学高级研究所院长。主要教授课程包括公共神学、基督教伦理、宗教与社会及生命教育。认为教会是一个政治实体,其责任是向世界见证上主国的价值。所以,教会是一场参与转化世界的政治运动。牧者是政治家,宣扬上主国、建立以教会为基础的地方工作、培养信徒的心之习性。

1则评论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