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的孩子?

2793
贊助本文

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門徒。 路加福音14:26

拜公共電視與小說同名之詩選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賜,讓原本就已「百家爭鳴」的現代教養問題,再次成為公共輿論的焦點。針對此一戲劇,媒體和網路上已經有許多相當精采的評論。雖然各有不同的褒貶意見,但顯然也為為人父母者帶來另一種省思。

從許多的調查中看見,教養問題,也是台灣社會不願意生育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們活在一個充滿眾多教養論述的時代中,這些論述以各樣「專家」的型態出現,介入現代父母的教養場域裡,不只是規訓孩子,更是要將父母規訓成某種符合現代社會的教養主體。

在某種程度上,作父母的或多或少「繼承」了過去原生家庭裡,一套如何看待成績、學歷、工作甚至是性別與婚姻的「教養觀」。不單是在教養下一代,在我們成長的路上,這些「教養觀」也時常「跑出來」,可能是支持,也可能是拉扯;在成長路上,因著外在環境的變遷、人事物的不同,我們總是不斷地與過去建構自己的教養觀「搏鬥」,好讓自己可以適應不同的處境,讓生命有更多成長的可能。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在養兒育女的現實裡,不只是要面對上一代的教養「傳統」,還要小心不被各樣新奇的教養論述所淹沒。

或許作父母的應該學習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沒有什麼是「一定」或者「最好」的教養觀。畢竟在每一種教養觀念的背後,反映的是各式各樣不同的價值排序。即便是宣稱要「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的基督徒父母,對於什麼是「當行的道」的價值認定,也會因著信仰立場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更別說坊間各樣教養小孩的書籍和論述了。

從基督信仰的角度來看,或許對現代的基督徒家長而言,我們首先要學的不是找一個對孩子「最好的」的價值觀,而是要學習當一個合神心意的父母的「倫理」。因為關於教養小孩這件事,往往會隨著時代、社會,以及不同文化處境而改變,但是對於如何當一個合神心意的父母,或者說如何當一個合神心意的「人」,卻是不變的。

正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一齣劇的劇名;作父母的「倫理」的第一件事,其實就是要深刻認知到: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或許有人會引用詩篇127篇3節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來反駁。但是,所謂的「產業」並不代表作父母的「擁有」兒女。甚至於在原文中並沒有「所賜的」三個字,而是「兒女是耶和華的產業。」

也就是說,作父母的並不「擁有」自己的孩子,每個小孩都應該被視為按著神的形象和樣式所造的「完整」個體。孩童是完整的,只是他(她)還未完全。面對這樣的不完全,父母有教育小孩的義務,讓他成為「完全」;而不是按著自己的私心,以為自己有「權力」限制小孩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事實上,當保羅在以弗所書中說:「不要惹兒女的氣」(弗6:4)時,他也正是在挑戰當時以父權為主的羅馬社會,將子女視為父親擁有物的權力的觀念。

此外,正因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別人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相信作父母的常有這樣的經驗,可能是家裡的長輩、附近的鄰居,甚至是路人甲、路人乙,總喜歡唸幾句,或是隨便就自以為是的給一些教養「建議」,儼然以養兒專家自居。更麻煩的是,有些只有「熱心」而無「知識」的家長,還會跑到專業的教學場域干擾教師的教學,一眛地推銷自己所認定的「真理」,而影響、破壞了孩童在公共教育場域中的多元學習。

綜上所述,現代父母之所以對於教養如此焦慮,其實最終的原因,都是因為我們未能「放手」。對子女的教養,成了我們心中那勝過愛基督的愛,一種以自我為中心,想要掌控一切,但其實是被這個世界所掌控的愛。這種愛不尊重孩童,也挾制了孩童自由、多元學習的空間;這種愛只是想要讓孩童成為父母自己所期待的樣子,未必是上主所喜悅的真正完全的人的樣式。求上主幫助父母親帶領著孩子,能一起真實地遇見上主,跟隨基督!

(photo credit: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on Children FB粉絲團)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