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的孩子?

2636
赞助本文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门徒。 路加福音14:26

拜公共电视与小说同名之诗选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赐,让原本就已「百家争鸣」的现代教养问题,再次成为公共舆论的焦点。针对此一戏剧,媒体和网路上已经有许多相当精采的评论。虽然各有不同的褒贬意见,但显然也为为人父母者带来另一种省思。

从许多的调查中看见,教养问题,也是台湾社会不愿意生育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活在一个充满众多教养论述的时代中,这些论述以各样「专家」的型态出现,介入现代父母的教养场域里,不只是规训孩子,更是要将父母规训成某种符合现代社会的教养主体。

在某种程度上,作父母的或多或少「继承」了过去原生家庭里,一套如何看待成绩、学历、工作甚至是性别与婚姻的「教养观」。不单是在教养下一代,在我们成长的路上,这些「教养观」也时常「跑出来」,可能是支持,也可能是拉扯;在成长路上,因着外在环境的变迁、人事物的不同,我们总是不断地与过去建构自己的教养观「搏斗」,好让自己可以适应不同的处境,让生命有更多成长的可能。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在养儿育女的现实里,不只是要面对上一代的教养「传统」,还要小心不被各样新奇的教养论述所淹没。

或许作父母的应该学习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没有什么是「一定」或者「最好」的教养观。毕竟在每一种教养观念的背后,反映的是各式各样不同的价值排序。即便是宣称要「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的基督徒父母,对于什么是「当行的道」的价值认定,也会因着信仰立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更别说坊间各样教养小孩的书籍和论述了。

从基督信仰的角度来看,或许对现代的基督徒家长而言,我们首先要学的不是找一个对孩子「最好的」的价值观,而是要学习当一个合神心意的父母的「伦理」。因为关于教养小孩这件事,往往会随着时代、社会,以及不同文化处境而改变,但是对于如何当一个合神心意的父母,或者说如何当一个合神心意的「人」,却是不变的。

正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一出剧的剧名;作父母的「伦理」的第一件事,其实就是要深刻认知到: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或许有人会引用诗篇127篇3节说:「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来反驳。但是,所谓的「产业」并不代表作父母的「拥有」儿女。甚至于在原文中并没有「所赐的」三个字,而是「儿女是耶和华的产业。」

也就是说,作父母的并不「拥有」自己的孩子,每个小孩都应该被视为按著神的形象和样式所造的「完整」个体。孩童是完整的,只是他(她)还未完全。面对这样的不完全,父母有教育小孩的义务,让他成为「完全」;而不是按著自己的私心,以为自己有「权力」限制小孩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事实上,当保罗在以弗所书中说:「不要惹儿女的气」(弗6:4)时,他也正是在挑战当时以父权为主的罗马社会,将子女视为父亲拥有物的权力的观念。

此外,正因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别人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相信作父母的常有这样的经验,可能是家里的长辈、附近的邻居,甚至是路人甲、路人乙,总喜欢唸几句,或是随便就自以为是的给一些教养「建议」,俨然以养儿专家自居。更麻烦的是,有些只有「热心」而无「知识」的家长,还会跑到专业的教学场域干扰教师的教学,一眛地推销自己所认定的「真理」,而影响、破坏了孩童在公共教育场域中的多元学习。

综上所述,现代父母之所以对于教养如此焦虑,其实最终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未能「放手」。对子女的教养,成了我们心中那胜过爱基督的爱,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想要掌控一切,但其实是被这个世界所掌控的爱。这种爱不尊重孩童,也挟制了孩童自由、多元学习的空间;这种爱只是想要让孩童成为父母自己所期待的样子,未必是上主所喜悦的真正完全的人的样式。求上主帮助父母亲带领着孩子,能一起真实地遇见上主,跟随基督!

(photo credit: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on Children FB粉丝团)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