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素养教育

2692
赞助本文

教育问题一直是许多台湾父母,或是华人社会长久以来的「传统」焦虑。特别是三明治世代的父母,面对当下强调多元学习与入学方式的教育典范转移,实在很难和自己过去填鸭、按分数排名的教育经验与记忆相协调。总是会听到同个或上个世代的人说:联考多单纯,按分数排名来决定多公平。当考试分数成了社会分类的标准,也难怪会有人说「第一流的人才读医学院,二流的读工学院,三流的商学院……艺术的就根本不入流」。

教育当然不是为了分数,更不是为了考试;教育也不只是为了升学,或只是为了成为在单一的价值、模式和标准下的「第一流的人」。如果教育只是为了前述这些,那受教的人不过就是成了「训练有素的狗」。

这也是为何在12年国民基本教育所施行的「108课纲」中,「素养教育」成了国民教育的核心主轴。姑且不论教学现场的实际运作情形如何,相较于过去以「知识」为主的「能力导向」教育,除了「知识」之外,所谓「素养导向」的教育却是要培养学生拥有「能力」和「态度」。在台湾教育部所发布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中就指出:「核心素养」指的一个人为适应现在生活及面对未來挑战,所应具备的知識、能力与态度。108课纲所要带出的学习方向,不再是以学科知識及技能为限,而是关注学习与生活的结合,透过实践力行而彰显学习者的全人发展。

总的来说,素养意谓著真正的学习不只是记忆、填鸭跟重复;素养要求学习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到的东西。素养其实也是要求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当知识与能力、态度相结合时,代表着学习者开始去「经历」自己所学所认识的是什么,与原本课本上的他者建立关系。

「素养导向」的教育典范其实也值得基督教的信仰教育效法。如同过去传统「能力导向」的教育,许多台湾教会的教育训练或门徒造就,也仍然停留在各种形式的「课程」、「训练」上。当一个人接受基督成为他生命的救主,教会不仅期待他按时参加主日崇拜,还不断地去教育信徒要有诸如十一奉献、读经祷告、领人归主等「基督徒XX要」。有规模的教会会举办各样的讲座、课程、特会。我们总以为当一个信徒,抛弃了「属世」的活动,花了很多的时间在教会里上了这些「课程」,参加各样的「聚会」后,他就会是一个合格「门徒」。

然而,特会也好,课程也罢,终究只是一个又一个知识模块的堆叠。并不是说这些「知识」不重要,但如果我们没有想要进入这个世界的「态度」,只是把让教会的时间占满了自己平常的生活,我们又怎能培养出将这些所谓的「属灵」知识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能力」?

「素养」其实就是「品格」!和「素养」一样,我们总以为借着各样的「课程」就能培养所谓的「品格」,但殊不知如此品格也就被当成了,关乎某种道德规范或律法的「知识」。然而,如同新约学者N.T. Wright 在其《信主了,然后呢?:天国的伦理学建构》一书中,借用亚里斯多德对品格的观点,指出品格关乎的是我们所相信的故事,我们所追求的榜样。Wright 借由对马可福音10章17-22节:耶稣和少年的官的对话的诠释;指出少年的官所面对的是耶稣的「呼召」,耶稣不是呼召他去做出某种行为,而是要展现出某种品格。耶稣呼召他要将自己看为整个天国「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学习这个故事中的角色的榜样!

Wright 认为品格之所以能被改变、被革新,是因为人进入了一个故事,有了所追求的榜样。而基督徒的素养,也正是如此!聚会也好,灵修读经也罢,不过都是为了效法基督而有的方式,但如果我们没有在基督与上帝国的叙事里,再多的「课程」也无法让我们成为真正的基督「人」。如果我们以为参加更多的聚会、在教会里有更多的服事,却没有基督上帝国恩典的「态度」、去爱人、在各样生活关系中和好的「能力」,我们有怎能说自己是基督门徒?唯有因着基督的恩典,在学习各样的「知识」后,带着走入人群,爱邻舍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并活出基督生命样式的「能力」,我们才算得上是具备了基督门徒的核心素养!

Image by jcomp on Freepik)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