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打断福音路

3247
赞助本文

过去几年来基督教会开始将台湾民间的鬼月开始转化,推出「平安七月节」等相关福音活动,希望在这个台湾人传统诸事不吉的氛围中传递福音的消息。

虽然是个有创意的宣教事工,也带有与在地文化对话的特色,但却鲜少有基督徒先去认识「中元」或「鬼月」的意义,单纯就以「迷信」或「笑话」的态度,背地里斥责民间信仰者,自视甚高的态度反成了福音的绊脚石,让未信的朋友更加厌恶基督福音。

让我们花一点点时间来认识台湾人的「鬼月」。

农历7月1日,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

所以人们纷纷在农历7月时,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而15日,道教称为「中元」,是地官生日,地官可以赦免亡魂的罪,而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源自于目连救母故事,在当天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希望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七月半」原是不同宗教独立分开的节日,然而却在民间渐渐的融合,目前民间的「中元普渡」就是宋代开始道教、佛教与儒教三教合流的结果。

每年到了农历7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同时也供奉祖先,希望祖先保佑;供养三宝,祈求父母健康。而到了现代大家已经逐渐淡忘中元普渡的缘由,而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

在台湾,中元普渡不仅是民间的活动,公家也会借此机会祷祝社会安和乐利。2009年台北市政府亦举行中元普渡,还请来台湾省城隍庙、台北府城隍庙、大稻埕霞海城隍庙,及松山霞海城隍庙等「台北四大城隍庙」的城隍爷主镇于台北市市民广场,为国家、社会与八八水灾的灾民们祈福,供品在祭拜后全部捐赠基督教圣道儿童之家等慈善团体(捐赠基督教团体……这个有点荒谬)。

身为基督徒的我们若了解一下「中元」的历史发展,我们或许可以知道华人「怕鬼」,甚至去「拜鬼」,不能单从「迷信」的角度去简化解读,无论是从传统的「敬鬼神而远之」,还是圣经中谈到「赶鬼」的故事,「鬼」都代表人们的内心中对于不可测事情的「莫名恐惧」;再加上民间乡谈的推波助澜,许多民间关于鬼神的传言,就「三人成虎」了。

这些「孤魂野鬼」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当年漳泉械斗及瘟疫,让很多受难者成了无名尸。而现在民间所祭拜的有应公、十八王公以及五府千岁等。而这些「鬼」故事随着在民间的口耳相传,已经深植人心。

很多高学历或是从事科技业的「知识分子」,也都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懵懂心态去拿香跟拜。久而久之,农历7月是「鬼月」,就形成了一种台湾的特有「文化」。比较遗憾的是,在佛教原意中对父母的孝道(这也是基督宗教所推崇的德性),这部份在民间信仰中完全被遗忘。

我们基督徒当然不会参加民间信仰的中元普渡活动,应该说我们的信仰也不需要这样的仪式,但我们不能不深入了解生活周遭的人,必须借着中元普渡去求平安的那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无奈」和「恐惧」,以及那种既怕鬼又要给他们好处,希望祂们能保佑平安的复杂心情。

有些基督徒在这时会嘲笑民间信仰者,甚至将他们打为撒旦、交鬼一类,但当我们想要嘲笑他们时,别忘了怜悯这些邻人心中的软弱。请别用戏谑的口气,打断了传福音的机会,毕竟没有人愿意听一个嘲笑自己的人说话吧!

多点体谅,传点福音,鬼月才是真正的平安月,而不是打断福音桥梁的破坏之月。

(封面相片出自:CeShine / CC BY-NC-SA

作者简介/王博贤
王大头,人称博贤哥。长老教会台北大专学生中心工作者,宗教研究者。
坚称仍常被以为是大学生(扭)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僮,主要领域为教育学、宗教学,至今还脱离不了学生身份。
热爱下厨、旅游、读(脸)书,有幸被 太座看上,方才脱离单身生活~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1则评论

  1. 目前民间的「中元普渡」就是宋代开始道教、佛教与儒教三教合流的结果。

    这句话有问题。

    《礼记・王制》说明古代天子七庙,《礼记•祭法》说明七庙祭祀对象,其中越远的祖先享受的祭祀越少,最远的「无祷」,也就是不再祭祀的祖先是「鬼」。也就是儒家礼仪的「鬼」和民间被儒家认定为「淫祀」的「鬼」是不同的。

    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献上奏褶《献末议请明诏以推恩臣民用全典礼疏》,明世宗才允许臣民可以祭祀家族的祖先,也就是民间开始可以建立祠堂,民间祠堂礼仪沿用儒家三献礼。至于中元祭,对儒家而言仍是「淫祀」,不要搞错。

    清朝派驻台湾的官员,包括郑用锡和唐赞衮,都是严词批评中元普渡。

    吕一中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