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堂?

5201
赞助本文

大学时曾在台北一间知名的教会聚会,那时教会的教堂虽然不高,但崇拜空间却颇为宽敞,有美丽的彩绘玻璃,并总是按著教会节期有不同的布幔和摆设。

更令我难忘的,是教堂外有一片矮墙围起的草地,天气好时可以在户外随意坐坐,看着攀满爬墙虎的教堂,享受都市里难得的绿意,像个小公园一样让人自由来去,也和弟兄姊妹自在的交通分享。

20年过去,这样的聚会经验一直是我印象极为深刻的记忆;只是那生命中难忘的教堂,早已在原址被拆除新建,取而代之的是高约10层,运用大量玻璃帷幕的亮丽大楼。从街景来看,这栋大楼与周遭环境丝毫不违和,若不留心教堂顶端夜晚发亮的十字架,它就像是一栋台北街头常见的商办大楼,或者活脱像是一间小型百货公司。

过去教堂前的绿地,现今被一楼室内,以一面落地玻璃墙为主的交谊大厅所取代;原本自在来去的矮墙与旧铁门,如今是保全和24小时监控的警卫室。崇拜的主堂从过去传统长方形空间,改成上下层半圆形的剧场设计。

其实,从许多的教会,甚至是福音机构的新建会堂和规划案例来看,往往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元素和空间规划。也因为这样,这些新颖的教堂建筑看起来都有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不像西方传统中世纪「歌德式」、「拜占庭式」或「罗马式」之类的建筑风格,而是一种当代典型的,以功能为取向的现代建筑。

从许多教会或机构的建筑介绍看来,这些新教堂之所以这样设计,最大的初衷无非是因为空间不够、教室不够,总希望可以在一次的崇拜时尽可能容纳更多会友。显然的,「聚会功能」往往是许多台湾教会在盖新教堂时的首要考量。

教堂的功能

然而,正如教会并不是为了「教友」而设立,教堂也不应该只是为了满足聚会的需求。姑且不论西方社会当前的基督信仰与教势状况,不可否认的,只要去过欧美旅游的民众,总会发现教堂一直是欧美城市或社区的中心地标。

这些教堂不只是位置显眼,更因为它以各样的装饰与建筑设计,向周遭的社区和邻舍宣示上帝与人同在。教堂,不单是为了聚会,更同样有着以不同的建筑美学表达基督信仰,以及透过空间的装饰符号、壁画,引领信徒专注敬拜、默想基督的意涵。

此外,对以基督教文明为主体的欧美社会来说,教堂不仅只是热心信徒主日聚会的场所,教堂四围的绿地和广场更是社区联谊、社交的场所,一个自由开放的神圣空间。就算是欧美社会里「名义上」的基督徒,在他们的生命记忆里,故乡的老教堂总还是扮演着从生到死的重要角色。

并不是说台湾的教会,必须仿效西方传统基督教的风格来建筑教堂,而是我们需要在规划教堂前,多方评估,甚至想像,到底我们需要一座什么样的教堂?是否我们愿意放弃以「人数」为中心的教堂想像?是否我们愿意牺牲教堂建筑的建蔽率和容积率,愿意多规划些庭院与开放空间,少些现代形式的玻璃高楼。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Richard Sennett,在其《再会吧!公共人》一书中对现代建筑的观察;虽说玻璃所构筑的墙与外面的街景在视觉上是可穿透的,却也将建筑物内的活动与街道上的生活隔离开来。在这种设计观念中,露面的美学与社会的孤立融合了起来。而这种既可见又孤立的吊诡设计,将导致公共空间的「死亡」。

这样的「死亡」,意谓着我们不再在这样的空间中无所事事的「待着」,对使用者而言,即便现代大楼预留了交谊大厅,但这样的空间却不是让人停留或社交的,这个大厅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和「通道」,让人暂时在此等候,准备移动到下一个空间,一个为了容纳更多聚会人数的空间。

想像一座教堂

当移动成为空间存在的目的,人们也就难以对这样的空间产生认同和记忆。拆除老旧教堂改建现代新堂,代表着拆除了一群人过往的共同记忆。在缺乏社群、土地和文化元素的设计下,现代教堂在某种程度上无疑是以钢筋水泥将自己从社区当中隔离出来,更何况这些建筑本身,需要耗费大量的水电,好让信徒可以有一个「舒适」的聚会空间,对于环境更是不友善。

我们应该思想,以「聚会」功能、「人数」中心为主要目的的现代建筑,是否是台湾社会最需要的教堂?就算在建筑上运用了诸如十字架等符号表征,但若没有从整体基督信仰的神学与美学想像出发,又怎能叫人从建筑上辨识出这是属于上帝的家,使人读出信仰的故事?当现代教堂和周遭大楼没有差别,所采用的设计元素、风格也都近似时,我们所吸引的是现代消费者?还是对基督信仰感到渴慕的寻道者?

神学家Walter Brueggemann在其中文版甫问世的旧约神学经典《土地神学》一书中曾指出:地方感其实是信仰的主要观念。所谓地方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在旧约圣经中,并不存在独立于时间的空间,也没有独立于空间的时间,只存在「有故事的地方」。

我们实在需要想像一座教堂,一座真正扎根于当下土地的教堂,借着建筑向社区开放,让邻舍习惯在此书写自身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故事,不管他在什么样的生命光景中,甚至不论他认不认识基督,他都能够认同这个「地方」,都可以在这有形的教堂里读到基督借着我们所书写的,无形却丰盛的生命故事。

作者简介/游任滨
自由创作者,嘉义人,中华福音神学院基督教研究硕士(M.C.S),政治大学新闻学系博士候选人,嘉义乡下小教会的平信徒。
一个喜欢阅读、思考、对话,更用了过去5年大部分时间,陪伴孩子,用行动证明如何在忙碌的现代社会,用基督的爱教养孩子的青壮年爸爸。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