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老

2280
赞助本文

近年来,随着台湾进入高龄化社会,许多因不堪忍受长期照护的社会案件却也逐渐增加。特别是这一个月以来,还发生了两起因为不忍年迈的丈夫和妻子长期受病痛折磨,故而杀妻杀夫的家庭悲剧。

显然的,造成这些人伦悲剧的主要原因都与长期照顾有关。按卫福部的定义,「长期照顾」就是为失能的长辈及身心功能障碍者,提供「长期性」医疗、保健、护理、生活、个人与社会支持等照顾,藉以改善、维持或恢复他们的正常生活。

长期照顾的困境

根据统计,台湾有近75万长者属于生活无法自理的失能状态,其中约40多万是倚赖家人照顾、8万靠安养中心、21万仰赖外籍看护照顾。然而这些失能的长者,都面临资源短缺的窘境。作为外籍看护劳工主要来源的印尼,已经表示要在2017年冻结外劳输出。而台湾因着与「高龄化」一体两面的「少子化」问题,未来势必更缺少本国劳工的照顾,或是家人、子女的相伴。

于是我们可以看见,有越来越多的老人照顾老人,还有更多的独居长者,尤其是偏远地区。年轻人因着就业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离乡背井在都市工作;然而大都市的高房价、物价,以及教养子女的困难,又使得这一代的年轻人不仅晚婚,还可能选择了不婚与不生,让未来老年的照顾愈发困窘。

或许随着《长期照顾服务法》的三读通过,可以稍稍舒缓一些未来严峻的情况。但相较于政府推估每年至少600亿才足够的长照经费相比,《长照服务法》一年24亿元的财源,无疑是杯水车薪。而为提供《长照服务法》财源依据的《长期照顾保险法》,目前虽仅止于行政院草案通过阶段,未来是否会落入跟当前健保一样经费、服务日渐不足的困境当中,值得观察。

事实上,要解决长照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消灭」长照。因为根据行政院主计总处的调查,和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致力达到于「死前两周才卧床」的目标相比,台湾人的一生从生病到死亡,平均卧病却长达7年之久。造成失能的原因或许有饮食、空气等医学和生理因素,但从两周和7年卧床如此巨大的差距来看,更多的可能却是心理与社会因素,让我们的老年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健康和尊严

从基督信仰谈变老

著名的灵修神学家卢云神父(Henri Nouwen)曾在《与岁月和好》一书中,从基督信仰的观点谈变老这一件事。卢云指出因着社会的结构性腐败,让老人感到被社会、朋友,甚至是自我内里的拒绝。我们的社会以各样有形无形的方式,将年长者隔离在日常社会生活之外;而当年长者因着朋友、配偶的离去而陷入孤寂时,外在环境却又缺乏帮助他们拓展社会接触,建立社群归属的机制;也因着这样的隔离与孤寂,让年长者产生对自我的拒绝。

卢云神父认为,我们需要正视老年带来的价值,变老可以是一条走向光明的道路;当我们单纯的面对岁月与生命本身时,就有更深层的盼望滋生,也就让我们对人生的困境和死亡有了幽默,进而看见生命的愿景和异象。

每个人都会变老,但决定我们如何变老的,是我们以何种情操来看待变老。卢云神父告诉我们,盼望、幽默和异象能使我们体认到老年终究不再是「最后的族群隔离」,因为老年显示出我们最终不是以年轻人和老人的差别互相区分,而是以光明之子的身分彼此联合。

从卢云神父的观点来看,当我们能够正视老年的价值时,在对长者的关顾上,我们就会警醒而不落入将「老人」视为特别议题,将不同年龄群隔离开来的陷阱,而是要让不同年代的人彼此联合,彼此有创建性的互动才能产生发展与成长。关顾就是走向他人之路,如此才可能成就一个医治的群体。

总的来说,面对今天台湾社会的高龄、少子社会时,教会除了呼吁政府建立一个从各个层面接纳、照顾年长者的社会环境之外;我们同样需要在教会的牧养中活出这样的「见证」。或许我们需要反省今天教会里习以为常的,以年龄、工作和身份来区分的各样小组、团契,甚至是崇拜;教会是否真能带领参与其中的人进入生命的整全,进入对不同他人的怜悯和关顾关系里?

这个世界总是习惯以年龄、工作和身份来彼此分类,这是一种空间上的区分和隔离。然而从年长者的关顾中,当我们以自己同样也会变老的未来事实,和他们过去生命的记忆互动时,却可能带领我们思想安息,进入对时间及永恒的盼望。

(封面照片来源:Franck_Michel / CC BY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