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台湾的礼拜堂都摆了一台钢琴,有的还是平台钢琴。钢琴音域广、音色丰富、音响可塑性高,可以为一人、数十人、数百人伴奏,也可以是独奏乐器,钢琴之于音乐敬拜有许多好处。问题是,在有钢琴的教会中,有多少人懂得钢琴应用于音乐敬拜中的特色、优势与劣势呢?
在不少教会中,光是要找足会弹钢琴的司琴人手,就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了。因此,曾在教会间兴起过一阵讨论:可不可以聘请非基督徒钢琴手来礼拜中司琴呢?许多基督徒认为此举荒谬、不可行。但会友当中没几个会弹钢琴的人、却摆了一台钢琴在礼拜堂前面,或安排钢琴做为主要的敬拜乐器,就不荒谬吗?
有一阵子,财力雄厚的教会流行管风琴。我曾亲耳听过一篇讲道,那篇道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激励」该教会的会友置办一台管风琴!一般说来,会弹管风琴的弟兄姊妹应该更稀少吧?据了解,该教会也不多,并且已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在许多教会都有类似的现象:讲坛教导要「将最好的献上」,但衡量「最好」的量尺常常落入一些可数算的事项上——价值多少钱、有几根管子、长多少公分;或是视觉美观:平台钢琴有流线型的烤漆外观,管风琴要有闪亮亮的铜管。
由这些现象不难发现,礼拜堂中置办这些乐器,似乎不是因为会友当中有人有这些恩赐,也不是为了音乐、音响(acoustic)上的考量,而是将这些乐器当作一种「器物的奉献」,经常跟礼拜堂一同「献堂」。
为了解决司琴荒的困境,各式各样「司琴速成班」、培训、科系,应运而生,强调短时间即可学成、赶鸭子上架。许多令人感佩的弟兄姊妹,单单为了礼拜中的音乐服事,奉献他们生命中宝贵的一部分时间。
近20年,众教会的音乐品味忽然间起了革命性的转变,纷纷在钢琴旁摆上一组爵士鼓,理由却同样不是出于音乐或音响上的考量,而是为了「迎合年轻世代」!不少位牧长在招徕「年轻人」时会说:「我们教会有爵士鼓喔!」言下之意是这间教会比较年轻有活力、或跟得上时代潮流。会友当中没有人会爵士鼓就更棒了,可以借机招揽年轻人:「来教会学爵士鼓喔!」
但乐器本不该是一般器物,它具有以音乐为诉求的功能,或通往音乐的手段;反过来说,乐器若不是以音乐考量,它就只是一件家具、一个或一组硕大的装饰品,彰显出我们的品味。
有人曾揶揄某间礼拜堂:「你未必找得到十字架,但你一定不会看不到整面墙的管风琴!」
就好像歌剧院得要演出歌剧才是歌剧院,并非只是做为一幢特色建筑或国家门面。有人使用他「擅长」的乐器来敬拜,才是这件乐器在敬拜中该当的位置,而非吸引人来教会的手段、会友奉献心志的证明,或妆点富丽堂皇礼拜堂的配件。
为什么要强调「擅长」?这是不是某种完美主义的骄傲?并不是。
「擅长」是生命的展现,乐手曾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功夫娴熟一件乐器,这乐器可能已改变了他小脑的功能,乐手与乐器的联系一如生命的连结,乐手演奏这件乐器时展现出的力道、动作与韵律,也彰显了生命的力与美。
「要弹琴感谢上主,用弦乐歌颂祂。要向祂唱新歌;要熟练地弹,高声地唱。」(诗篇33篇2~3节)坦白说,这些赞美的人并不是「为了要赞美耶和华」,才去学习弹琴、弹瑟,而是他们的生命经历刻骨铭心的事件后,弹琴、弹瑟展现出来的音乐,比言语更能与内心萌发对上帝的感谢共鸣。
曾经为了音乐服事才开始去学一件乐器、令人敬佩的兄姊,只要不停滞在「司琴速成班」的急就章操作,继续往娴熟与擅长迈进,总有一天也能藉乐器展现出生命的力与美,使音乐与生命合而为一。
按历代志上23章纪载,大卫王为建造圣殿所做的各样准备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调整利未人的工作,让4000人使用乐器、担任颂赞上帝的事,其中至少288人是受过训练的音乐家(历代志上25章7节)。换句话说,这些弹奏、吹奏乐器的能手,本来就已在耶和华的集会当中了,只是要把他们找出来,放在带领众人敬拜的位置。
演奏音乐的能手,祂会预备;吸引人来到教会的,只能是上帝自己、只会是生命。并且,人声也一直都是细致、音色多元的乐器之一。
「安息日是为人而设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而设的。」(马可福音2章27节)耶稣如此说,因为祂看重人的价值胜过事物,因此我们也能说:敬拜中的乐器是因人而设,因此乐器也因人而异;人不是为礼拜堂里的乐器而设,因此也不该拿乐器来吸引人、让人待在教会里。如此,我们的安息才会纯粹,我们的敬拜才会贴近心灵和诚实。
(封面照片来源:Youtube;乐手演奏伊朗古乐器Daf。)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敬拜中的乐器是因人而设,因此乐器也因人而异;人不是为礼拜堂里的乐器而设,因此也不该拿乐器来吸引人、让人待在教会里。”
>>为什么不能是因为看到”需要”,所以愿意为了服事而去学习一项乐器?
“近20年,众教会的音乐品味忽然间起了革命性的转变,纷纷在钢琴旁摆上一组爵士鼓,理由却同样不是出于音乐或音响上的考量,而是为了「迎合年轻世代」!”
>>为什么不能看到的是~年轻人(有时候打鼓的也不一定是年轻人而已)爱主的心、热情,用他们这个世代的方式来爱神、敬拜神?耶和华不像人看人, 人是看外貌. 耶和华是看内心.有时候我们顾著批评我们所看到的外貌、外向,反而忽略了这重要的一点,我们都不是神,神喜欢我们这颗敬拜的心就好(不管任何敬拜方式、型式),人喜不喜欢不是重点。
谢谢小花的回应。1. 本文是肯定「为了服事而去学习一项乐器」的辛劳与热心的,但从「看到需要」到「纯熟」、「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是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持续不间断的努力的,并且要努力很长一段时间,这样乐器的演奏才会变成一种能发自内心的「表达」。当许多人的内里被圣灵震动、触摸时,从内在迸发出来的表达,经常也会走这样熟悉的表达路径,例如许多人觉得言语难以表达,而忍不住嚎啕大哭(原始的表达)一样。所以,不是「不能」,只是还很远。
2. 请小花再想一下,正因为打鼓「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所以增设爵士鼓却贴上「迎合年轻世代」的标签,是没有道理的。同样的,爵士鼓也不是属于「这个世代」(请问是哪个世代?)的乐器。再说,本文从头到尾没谈到音乐是奉「展演出来的呈现」,更没谈到「听众喜不喜欢」的接受层面,本文旨在探问「为什么用这些乐器」的理由,(反过来说:为什么其他乐器不行?)如果只是要表达爱主的心和热情,不用乐器不是也可以吗?那为什么是「这些」乐器、而不是「那些」乐器呢?
人,永远比乐器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