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的日常

15269
赞助本文

这一阵子台湾娱乐新闻中最热门的节目,大概就是公共电视跟HBO Asia首次合制播出的《通灵少女》吧!这出影集除了代表着台湾影视产业面向亚洲的企图,也意味着剧中深具台湾在地性的宫庙文化,能够在当今同质且西化的全球化文化中,表现出另一种吸引观众的风格。

这种以宫庙文化为主题的作品也不是首次出现在萤光幕上,1998年仿效迪士尼制作方式,而且首部进军国际影展的台湾动画长片《魔法阿妈》,就是以祖孙互动与台湾民间信仰为主题的电影。只是当年即便获得阅听大众的好评与回响,却因当时金马奖部分评审批评该片宣扬迷信、牵涉怪力乱神,而无缘金马奖。

近20年过去,当今天本土化已不再被视为下里巴人,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化,而是可以站上亚洲,甚至国际舞台时,可以想见将会有更多如《通灵少女》这样题材的作品出现,有更多属于台湾这块土地的日常生活故事被发掘出来。

民间习俗的背后

但是对基督教会来说,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宫庙、通灵等等这些台湾民间习俗?特别是当有些教会宣称要「转化」这个社会,要「夺取」包含媒体在内的「七座大山」时,却看见这些文化符码在应该被「夺取」的大众传播中被包装得如此精致,而且广受大众的赞赏与喜爱。

大呼反对,呼吁信徒不要观看!经常是许多教会的第一个直觉反应。还记得当年《哈利波特》在台湾蔚为风潮时,就有部分的宗派及牧者站出来强烈批判这是一本迷惑人行巫术的书。

的确,从圣经(申命记18章10~11节)来看,不用说通灵,举凡算命、占卜、星相等等,试图以某种神秘力量或仪式来猜测未来、理解人生的,都可算是行邪术。人本来就不应当以这样的方式去探寻人生,甚至试图以此牟利或控制人心。

然而,对于所谓「通灵」的评论,我们实在不应该仅停留在教义的对错上。更重要的应该是去了解和同理这些参与其中的人,他们真正的需要和动机。没有人的人生总是一帆风顺的,对芸芸众生来说,生活中所遭遇的远比教义规条来得复杂且无奈。这些民间习俗之所以存在,反映的正是人心底各样复杂且幽微的渴望与期待。这并不是说诫命就不重要,但是从圣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出于基督的爱和行动,远比分辨对错来得重要且急切!判断对错很容易,真正的爱与陪伴却很难。

就像《通灵少女》中这样的一幕;在男主角的追思礼拜之后,仍然伤心儿子骤然离世的基督徒母亲,虽然「知道」儿子的灵魂已经回天家,但仍然哀求女主角在礼拜现场为她「通灵」找儿子。这位伤痛的母亲需要出口处理她的遗憾。试想,若是牧者传道在当场,又该如何回应这位母亲呢?

基督信仰的「日常」

值得进一步思想的是,并非我们的信仰不能安慰人或是无法处理哀伤,更不是不能帮助人面对人生的无常,教会弟兄姊妹的爱与陪伴也不见得比别人少。但是台湾民众在遇到「事情」时,通常不会到教会来,而是去宫庙「问事」,求助灵媒。因为,民间信仰与宫庙文化,就像《通灵少女》每集开头女主角的独白,不仅是她,也是华人社会的「日常」。这样的「日常」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集体潜意识的投射,这样的「日常」也在有意无意间形塑了这个社会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养成一种日常生活的「习惯」。

所以,常常在一些教会信徒的见证中看到,除非这个人所遭遇的「困难」,其威胁与破坏足以打破个人原本集体潜意识里的「价值」与「习惯」;用基督教的术语就是:「人的尽头就是神的起头」。或是除非他本来就在基督教群体的网络关系中,不然踏进教会绝不是一般社会大众的首要选择。

即便我们有「纯正」的信仰、教义和神学,告诉我们何谓对错。但是对一般的百姓而言,对错往往不重要,甚至于有没有效也不见得是他们在意的。他们大概也不会在乎为何在《通灵少女》的最后一集里,明明剧中宫庙供奉的是「天上圣母」,但女主角扶乩起驾的却是「九天玄女」。因为对一般人所信仰的「日常」来说,不过就是「求个心安」而已。

但反过来问,在福音来到台湾的这150多年间,基督教会为这块土地带来了什么样的「日常」?虽然早期西方宣教士们试图以各样现代化的教育、医疗等慈惠事工,融入本地社会,但遗憾的是对台湾社会来说,这样的信仰终究太过「年轻」,太过遥远,也不够日常。

而回顾这几十年台湾教会的发展,究竟我们在这块土地所表现的是怎么样的一种「日常」?是越来越凋零缺钱又缺人的偏乡教会?还是盖得越来越富丽堂皇的巨型教会?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教义而动员上街头?还是妄用神的名去议论,甚至咒诅、歧视那些与我们立场、信仰不同的人?

教会的「日常」越来越「神秘化」,要会友吹号角,过犹太节期,甚至要认祖先的罪。教会的「日常」也越来越「中产阶级化」;许多的教会讲台鼓吹会友要正向、积极思考,追求成功与卓越;或是以片段、去脉络,宛如催眠一般地要会友们告诉自己是「钻石」;更不用说还有各式各样宣称上帝让他得着钻石、得着免费机票的「见证」。

这样的「日常」不过就是将原本是要向世界开放,成为万国万民祝福的信仰群体,建构成党同伐异,相互取暖的「同温层」。这样,我们又怎能期待「圈外人」在遭逢人生无常时,第一个想到的是来教会寻求神呢?

让福音成为「日常」

不可否认的,要让基督信仰成为台湾社会的「日常」,必然是一条漫长、艰辛,而且在可见的将来都可能见不到具体成效的路。这样的「日常」不单只是形式上的「福音解签」或「祈祷收惊」而已。除了需要深刻地认识基督信仰,更要能够用本土的语言、在地的习惯甚至是神话信仰,来重新讲述关于基督的故事。

就像许多人熟悉的C. S. Lewis写的《纳尼亚传奇》,还有他借用希腊神话来陈述基督信仰的小说《裸颜》(Till we have Faces),或像是托尔金的《魔戒》,都是他们从自己文化的「日常」中,所展现出来且重新叙述的信仰故事。

事实上,《通灵少女》这出戏所根据的原出处作者在许多受访中也表示,她把自己故事写出来的用意不是叫人去求神问卜,反而是叫人不要迷信、不要拜偶像、不要迷信通灵……。甚至原本身为灵媒的她,为了远离这些神秘经验,还成为一位穆斯林。这不也让原本对伊斯兰感到陌生的台湾社会产生好奇,成了另一种伊斯兰教的见证!

如果要让基督信仰成为台湾社会的「日常」,我们就不能只是关在教堂当中,只用外人难以理解的「术语」来彼此沟通。对于自己生命的认识与见证讲述,就不能只是停留在成功/失败、使用前/使用后的推销模式上。要让基督信仰成为台湾社会的「日常」,我们就必须带着真心诚意,谦卑地走进我们「邻舍」的「日常」,倾听彼此的心声,不是论断,不是定罪,更无关对错,而是以爱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同度过人生的无常!

(封面相片来源:《通灵少女》剧照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2 意见

  1. 我很喜欢这段:
    要让基督信仰成为台湾社会的「日常」,我们就必须带着真心诚意,谦卑地走进我们「邻舍」的「日常」,倾听彼此的心声,不是论断,不是定罪,更无关对错,而是以爱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同度过人生的无常!
    很多教会、很多长执跳脱不了人数增长的框架,宁可教会高雅孤单的座落在社区的角落,宁可很多活动自己吃吃喝喝的!…

  2. 你有好好的看过道藏吗??
    不是只有基督教有教义 信仰 神学 不要活在自己的同温层里面 以前传教士就是在庙前传教
    ~
    会变成现今这种对立面 都不会检讨自己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