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穆斯林学习

3417
赞助本文

穆斯林每年恪守的斋戒月(Ramadan),今年恰好在6月24日仲夏节(Midsommar)当天开斋,基督徒纪念施洗约翰,穆斯林庆祝开斋,一齐庆祝,好不热闹。

诚然,基督宗教也有在复活节前40天开始守「大斋」的传统,即一日当中除一餐正餐外,早晚仅补充少许零食或奶制品;只是,如今按传统守大斋的基督徒已经不普遍了,守「小斋」、不食用温血肉的基督徒,倒是时有所闻。

伊斯兰教派与社会也有严谨与开明之分,甚至宗族长对规例的解释也有独断与宽松的差别,但即使开明、理性、行事自由的穆斯林,和只是从众、不知为何斋戒的穆斯林,持守的斋戒传统都接近基督教的大斋要求: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禁食,其他生理活动减至最少。即使身处高纬度地区,夏季凌晨3、4点即日出,半夜10、11点才日落,穆斯林也仍勉力守斋。

病弱、孕哺妇女、小孩和旅行者免斋,这点固然与基督宗教传统一致;但对食物需求极高的青少年,按理可自行决定「是否练习守斋」,大多也谨守斋戒。因此,斋戒月期间,守斋的穆斯林相当普遍。

或许有些人感到困惑:斋不斋戒,有差吗?

就连耶稣自己也禁食40天之久,他指出,禁食可以成为一种心灵的操练,提醒自己「人活着不单靠食物」。其实,不只对基督徒,这对讲究吃穿、重视物质生活的台湾文化来说,也可以是很好的对照、诘问与反省。

或者有些人感到诧异:我基督徒岂可与穆斯林相提并论?

德国18世纪大文豪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牧师之子,差点去唸神学,当然也是基督徒;在他的名剧《智者纳坦》里(Nathan der Weise,中文故事收录于《莱辛寓言》),藉一个小故事来阐述全剧的核心信息:

有个富有的家族世代一脉单传,象征族长权力的金戒指便毫无争议地代代相传,直到某一代族长有三个儿子,他难以决定哪个儿子才是他最疼爱的、该把戒指传给他,于是他求助于金匠,另打造两只一模一样的戒指,在临终前分别戴在三个儿子手指上。老族长逃避了他的难题,三个儿子却为了谁才是父亲身后的代表而兄弟阋墙。

剧中,这三个儿子清楚地象征世上的三大宗教:基督宗教、伊斯兰和犹太教。父亲当然只有一位,而且是同一位。莱辛借由智者纳坦的口,求问世人:为什么不能体察父亲的心,理解祂刻意造成差异的用意,却为了权力你争我夺?

同根手足若能互相欣赏彼此的优点,不是很好吗?

三大宗教的关键差异就在耶稣身上:犹太教不认为耶稣就是基督;伊斯兰不认为独一真神之外还有任何值得敬拜的对象,并且也不能理解,独一真神会与凡女生下独生子。然而,由于源出同一,几部宗教经典交互参照、转注,或许有助我们明白字里行间的真实。

几年前有幸游历梵谛冈时,信步至附近一间基督宗教书店逛逛(可能在义大利境内),才进门,塞满整面墙的「圣经」就让我吃了一惊,店员问我要找什么,我随口问有没有德文圣经,店员接着问:「有,妳要哪一种的?天主教的、新教的、犹太教和穆斯林用的,可兰经我们也有德文版的,还是妳要基督宗教协同翻译的耶路撒冷版?」十几世纪前,即已有皈依伊斯兰的知识份子,援引犹太教经典来注释可兰经经文和先知圣训。(参张耀杰:《伊斯兰与基督教的大同神话》

犹太教和基督宗教的旧约圣经中,亚伯拉罕献的是以撒,可兰经却记载亚伯拉罕(易卜拉欣)献的是以实玛利。令人在意的不是孰真孰伪,就像没有必要鉴定哪个金戒指才是祖传的一样,而是「献上为祭」的意义远远超越个人生死、亲情、权力,是像「长子的名份」那样令人称(妒)羡、受祝福的身分。

因着伊斯兰教融合、交流、发展出来的文化,也曾辉煌灿烂很长一段时间,且在哲学、数学、医学、建筑、美术、文学和饮食技艺方面,很早就有长足的发展,是人类文明重要且关键的资产;若没有伊斯兰文化,就不会有今日的人类文明,基督教文化也会逊色许多。

任何宗教的极端主义和故步自封,都是危险的;伊斯兰如是,基督宗教若然。如果基督徒一味指责穆斯林眼里的小木屑,却不检讨自己眼中的大木屑,不仅失之真确,更有双重标准的嫌疑。有人把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兴起,归咎于欧洲列强的殖民,但这未必是全部的原因,毕竟,伊斯兰广泛流传已千余年,信奉伊斯兰的国族领袖可不是第一次在政治上失势;然而,无可规避的关键起因,却是教育失当,与欠缺「宽容」(Toleranz或译「接纳异己」)。

具有突尼西亚血统的瑞典作家柯米日(Jonas Hassen Khemiri 1978-),则以小说《一只红眼睛》(Ett öga rött 2003,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2007年上映)向莱辛的宽容信念和文学理念致敬,小说谐谑批判种族主义的同时,也重申一再遭有心误读的可兰经诠释:真正的战士,不是为了信念杀人,而是战胜自己内心的软弱。

在莱辛其他的剧作与作品中,一再强调「理性与宽容」,因此他成了德语文学「启蒙运动」(die Aufklärung)的代表人物,如今,《智者纳坦》也成了德国高中生必读的读物,更是各地剧院不断翻新的常演剧码。近年来不断有人倡议,当代台湾人也需要来一场「启蒙运动」,好好学习「理性」与「宽容」。我们台湾的基督徒也可以好好想想吧?

(封面相片来源:Oliver Fantitsch c/o Ernst Deutsch Theater;施朋格(Wolf-Dietrich Sprenger)执导的《智者纳坦》,2016年10月1日在德国汉堡恩斯特德语剧院首演剧照。)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