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父亲

6281
赞助本文

根据2010年内政部主计处的统计,女性单亲家长已达41万户,占全体单亲家庭73.8%,较上一次于10年前的人口普查成长了55.5%;而形成单亲的原因则以未婚或离婚居多,共计33万1000户,占全体59.6%,其他原因为死亡、失踪、入狱、离家出走等。换句话说,至少有22万7550名缺席的父亲被统计出来。

较难统计的,是近年开始受到讨论与关注的「假性单亲妈妈」现象:父亲因工作长年不在家,或即使在家却缺乏与未成年子女言语互动和感情交流,亲子甚至难得见上一面。根据儿童福利联盟2013年的调查,台湾超过5成的孩童每天与爸爸讲不到30分钟的话,其中3成甚至讲不到10分钟;有2成4的孩童每周能跟爸爸一起吃饭的天数在2天以下,甚至有3成4的孩童就寝前还看不到爸爸,只有3成儿童能常跟爸爸出去玩。

针对「父亲缺席」这样的社会现象,系列绘本《牛宝》因此大受欢迎,毕竟,在人口仅573万的丹麦,单亲妈妈就有19万1768户,是单亲爸爸的十倍。牛宝系列2008年推出后陆续翻译成多国语言,其中多本成为某速食业者随餐附赠的童书。

牛宝被设定为对父亲毫无印象的八、九岁小男孩,跟着妈妈过著平淡却也衣食不缺的生活,每次问起爸爸,妈妈总说他「烂人一个不值一提」。《牛宝找爸爸》(Vitello hittar en pappa)一书,即在嘻笑怒骂之间尖锐讽刺寻常的「父亲」角色。

虽然什么都不缺,牛宝还是很羡慕死党双胞胎有个常常洗车、也常载他们去兜风的爸爸,于是扯谎说他爸爸只是忙于工作而已,迫于死党们的要求,他不得不去「找」一个爸爸来圆谎。但是,上哪找呢?

第一个男人体面但对小孩粗暴,第二个男人不记得自己有个儿子叫牛宝,但出于同情给了他赚几个零钱的机会。沮丧的牛宝向香肠摊点了一份大亨堡,但他发现,和善、重听、不论牛宝说什么都照自己的想法加给他的小贩,正是充当「爸爸稻草人」的绝佳人选。死党以为他「不用付钱就有得吃」,立刻相信那就是他的「爸爸」。

就算和小孩生活在一起,「爸爸」的角色就只是这样吗?对自己的小孩特别和善,提供子女物质所需,带着小孩从事自己的娱乐(兜风、打电动而不是溜滑梯和捉迷藏),照自己的想法加给小孩,不管小孩说什么,仿佛都有听没有到?

另一本《牛宝遇见上帝》(Vitello träffar Gud)则以「童书」这种似真似假的文体,不但挑战了上帝的形象,也质疑「父亲缺席理由」的诠释。牛宝在公园里遇见带着一只狗、喝着啤酒、自称是上帝的白胡子老人,他央求「上帝」让他爸爸回家跟他吃一顿晚餐,但「上帝」拒绝了,因为牛宝的爸爸是祂的得力天使,让生病的小孩健康,让忧愁的人笑逐颜开。

父亲缺席的理由,哪个才是真的?

来自妈妈的诠释,资料来源确定,但始终带着愤怒的情绪;来自「上帝」的诠释,不知道是不是事实,却是积极正面的。牛宝选择相信「上帝」,与其说他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后事实),不如说「上帝」提供的理由比较「实用」,让他在那些有爸爸的同侪面前,也能抬头挺胸、以自己的爸爸为傲。

面对这么多、而且越来越多父亲缺席了的孩子,我们愿意做些什么?

我们也能给他们一个「实用」的、能以爸爸的缺席为傲的理由吗?耶稣教我们称呼上帝为「父亲」,也是教我们洞察的眼光:那仿佛不在的,却是实存的。

现今许多教会因应的做法,是以「高抬(核心)家庭的价值」呼吁保持家庭的「完整」,亦即,为了小孩维持婚姻关系。但此举对那些遭逢父亲缺席了的孩童而言,无异于落井下石;对那些父亲形同隐形人的孩童而言,闪耀着金光的「家庭价值」乖离事实。总之,宣扬家庭价值并「不实用」,因为孩童根本无力扭转父亲缺席、或假性缺席的现实。

或者,我们愿意为那些无法为自己发言、无法为自己争取权益的儿童发声?

我们敢不敢向职场文化抗争、为他们向惯老板请命、向「工作的世界」(语出皮柏:《闲暇》)的奴役对抗,把「父亲」抢救回儿童身边?这或许比许多政治议题更实际,却没有人敢做。30年前、尚且戒严的时代,还有「爸爸回家吃晚餐」的口号,如今呢?这是什么样变形的自由?

我们愿不愿意站出来,也许透过立法,要求父亲在场?

或许已经有不少人知道,瑞典规定给薪的亲职假,妈妈最多只能请2/3,另1/3必须由小孩的爸爸请假带小孩。在台湾,或许寻求立法一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妈妈们倒是能试着节制自己的能干,与被无限上纲了的陪伴,至少不能让爸爸们继续拿着「小孩就是喜欢跟着妈妈」来当挡箭牌。

「小孩不能只有妈妈」──纵使小孩不会说、不敢说、不懂得表达,但他们的行为会显露出结果来。一份针对监狱受刑人的调查,没有受刑人不是在父亲缺席的家庭里长大的(Ann Britt Grünewald)。尽管母亲经济不虞匮乏,也给予孩子双倍的疼爱,缺乏父亲形象的孩子仍然发展得不好。

有鉴于此,1990年以降瑞典的亲权官司,一改过去数十年大多将监护权判给母亲的惯例,现多判为共同监护,并强制辅导那些婚姻关系尚存时、安于做隐形爸爸的男人,于是未成年子女必须一周与妈妈同住,一周与爸爸同住。尽管被戏称为「乒乓球小孩」,但他们反倒因法律的介入与保障,而能同时建立较完整的父母形象,从而有相对健全的发展。

谁做在祂最小的一个弟兄身上,就是做在祂身上。亲爱的爸爸们,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时候回到小孩身边了!

(封面图片由作者提供,绘本《牛宝找爸爸》内页。)

传扬论坛期待透过每篇文章激发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不断重新理解上主在这个世代的心意。 面对艰困的媒体环境与难以质疑、反省的教会文化,我们没有教派包袱,愿在各个公共议题上与大家一同反思。 为维持平台运作,传扬论坛每个月需要15万元经费,祈请兄姐关心代祷及奉献,与我们同行,并向更多人分享。

赞助本文
已赞助人数:0人
已赞助金额:0元

发表评论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