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有用的人!?

2307
贊助本文

「人生七十古稀」──唐寅以這句詞,開始他活到70歲的驚奇與感嘆;《聖經》詩篇90篇也表達了類似的觀察:「我們一生的年歲不過七十,健壯的可能到八十」。不過,拜衛生醫療研究與技術的長足精進之賜,2015年出生的台灣人,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已達80.2歲,甚至,研究人口老化的專家James Vaupel(1945-)表示,2012年出生在某些國家的新生兒,將有半數會活到104歲!他更樂觀地推估,或許,有機會活到200歲的人已經出生了。

這麼長的人生,要做些什麼好?

有鑒於健壯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台灣人的健康平均餘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也達71歲,許多國家早已推翻過去認定15到65歲的工作年限,而延長到67歲,並將逐月調整至70歲。雖然相關討論在台灣尚未成熟,但不難想見,這也將是年金改革之外迫切需討論的議題。

即使保養得當,體力逐年下降卻也是不爭的事實,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在中年以後仍從事勞力密集的工作。再加上,社會不斷變遷,慢則30年、快則15年,職業生態勢將大幅改變,迫使大家必須改換工作領域。在50年甚至更長的個人職業生涯裡,恐怕至少需要轉換跑道1~3次,重新接受教育訓練、開始從事完全不同的工作。無論如何,總要做個有用的人,受人尊敬,至少不能被人瞧不起。

只是,我們如何看待教育訓練與工作之間的關係?通常用多長遠的眼光來思考「使自己(或下一代)接受教育」這件事?並且,教育自己、使「我」做個有用的人,是個人自己、家庭,或是國家的責任?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句詩出自北宋進士汪洙,明州(今浙江)府學教授,原詩不過是寫得一般般的勸學詩,能流傳得下來可能不是因為內容的詩意,視之為私立學校招生廣告似乎還算貼切,以《汪神童詩》為名,揶揄意味恐怕還多過奉承。從他不怎麼能淑世的官位看來,時人即已看出,他自利的思想不會為社會帶來多大好處。

這10個字表露出的不只是價值判斷而已,更是高下立現的階級區分,間接否認人皆平等的可能性。如此的階級觀念放在1000年前尚可理解,儘管改朝換代、思想更迭,當今台灣社會卻廣泛接受,恐怕映現出這個社會不可明說的秘密:渴望攀上較高階級(或許也為了攫取較多資源),同時也鄙視平等。換言之,當前圍繞著這句詩的社會現象,並不能草率歸因為「因循傳統」。

畢竟,勉力供子女念書是最近幾十年才「蔚然成風」的,台灣人紛紛卯起來念書的程度,已遠遠超出國家對公民的要求。用功上進的風氣,與大規模種植檳榔和林立的泡沫紅茶店,同樣具備「風潮」的特性。檳榔和泡沫紅茶本來是好東西,但若沒有「近利」以外的理由以此為業,一旦風潮退去,將無以為繼。同樣的,若教育訓練僅集中在人生最前段的12~19年,期間所受的裝備卻僅能維持往後15年的職業生涯,似乎也不符合短期「投資效益」。

若沒有足夠的效益,大概就不會有哪個傻子要做──這是功利主義的邏輯,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常見的操作手法。但是,這樣的基本預設忽略了「理想」和「信仰」的動能:為了想要活得像個人,即使沒有充足的利益,雖千萬人吾往矣。

使個人受教的目的

不只台灣,亞太地區的許多父母都將「增潤子女學歷」,納入家庭生活的一環;在亞太地區算是少數的基督徒父母,也不惶多讓,舊約聖經裡提醒父母將誡命教導兒女的經文(申命記11章19節),也常被援引來鞏固父母的權力,要求兒女聽命受教。

然而,在這些書寫摩西五經的經學教師眼中,教育在他們理想擘劃的民族社會中,是屬於身無恆產、世代事奉上帝的利未人的工作(申命記33章10節),父母只是輔助落實的角色。換言之,教育是社群共同的責任,是為了整個群體不致偏離福祉而互相約束。

在新約相對平等、彼此勸勉的情境下,「做個有用的人」在保羅書信寫來,顯得像是個人的倫理自律(提摩太後書2章21~24節)。

從門徒對基督的追憶和語錄整理中,則可看出耶穌對於「做個有用的人」的描繪。最具有功能導向色彩的,算是要求學生「作光作鹽」(馬太福音五章13~16節)的教導了,但這樣做的目的卻不是自私的,而是要使人頌讚上帝。另一個教導的利他色彩更鮮明:誰想要作個大人物,就得作眾人的僕人(馬太福音20章26~27節)。不只言語上的教導,基督的諸多醫治行動(馬太福音11章4節),也是為了增強這些人原初的美好,回復他們受損的功能,期待他們回到社群發揮自己的作用。

從基督的言行可以歸納出祂的理想:能在社群當中美好地發揮功能的個人,是建造群體的基石。(馬太福音16章18節)反過來說,個人的功用在於建造群體。基督的理想顯然與汪洙南轅北轍,甚至也跟「菁英教育」大相逕庭。坦白說,菁英教育也是期待「一人(少數人)得以改變全局」的想法,是將更好的未來寄望在新興的神明身上;「菁英」與普通人之間的劃分,頑強地抵抗著「人生而平等」的信念。

個人作為社群的基石

眼光放長、放遠大來看,不斷追求「做個有用的人」,不是年輕時一勞永逸的投資,也不是攀上較高階級、汲取較多資源的算計;卻可以不把目標侷限在自己或兒女身上,而以利他為原則,修補自己的受損缺乏,讓美好的恩賜更美好,在群體裡發揮作用,建造更趨平等、彼此依存並永續發展的社群。

(封面相片來源:AlmegaAB / CC BY;1912年出生的Dagny Carlsson迄今105歲,是瑞典最老的部落客。)

傳揚論壇期待透過每篇文章激發更多基督徒思考信仰與社會的關係,不斷重新理解上主在這個世代的心意。 面對艱困的媒體環境與難以質疑、反省的教會文化,我們沒有教派包袱,願在各個公共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 為維持平台運作,傳揚論壇每個月需要15萬元經費,祈請兄姐關心代禱及奉獻,與我們同行,並向更多人分享。

贊助本文
已贊助人數:0人
已贊助金額:0元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